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对策研究*

2023-01-06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报媒介师生

李 媖

(菏泽学院党委宣传部,山东 菏泽274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对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高校校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承载高校文化传播的主流媒介。然而,在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步入深度发展阶段,高校校报面临阅读群体流失、传播力下滑、公信力稀释等挑战,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育人功能逐渐弱化。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校报如何顺应时代、主动作为、积极应变,提升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的挑战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兴媒体凭借其传播优势和新的传播理念,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使得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高校的育人载体也更加多元,在内外因素影响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受众分流: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减弱

“高校校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以培育人才为目的。高校校报通过思想文化的导向与其强大的知识信息内容两个途径达到育人的目的。”[2]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的传播方式普及,校报读者的聚焦点正快速转向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据统计,无论是他们对校报的关注程度,还是校报刊登内容对他们的吸引力都呈下降趋势,这就意味着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减弱。影响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作为学校的党委机关报,高校校报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加上版面固定,可容纳信息有限,这就与校园的文化特征和读者群体多样化需求相偏离,导致高校校报受众式微;另一方面,各类新兴媒介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作为校报读者的师生,已经习惯于通过各类新兴媒介及时、便捷地获取信息,并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增强体验感。“媒介融合使得传播权利不断‘去中心化’,逐渐消磨掉新闻传播的垄断基础。新媒体作为一种高效率的信息传播方式,吸引了大量受众,学校各部门单位、学生组织纷纷建立起‘双微’平台,进行实时信息分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3]相比之下,高校校报传统的出版形式难以满足高校师生不同的阅读需求,使得受众分流,制约了校报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效率受限:传播速度与互动能力不足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信息传播效率低,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新闻宣传工作的成效。只有当新闻传播者、受众者和传播媒介三者协调互动,保证新闻时效性、受众者接受信息的主动性时,传播效率才会实现最优化。但是,高校校报大多数为周报、旬报、半月报、月报等,出版周期长且固定,受出版周期的限制,高校校报刊发的新闻存在时效性不强的问题。而且,高校校报在印刷前需要经过“三审三校”,审校完毕还需要主管领导层层把关。这些措施虽然保证了报纸质量,但也带来了出版周期长的问题,致使高校校报发布出来的新闻不可避免地成为“旧闻”,难以满足师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校内外新闻信息的需求。校报对新闻时效性掌控不足,传播效率受限,导致其舆论引导功能不能及时发挥,影响了高校校报的育人效果。

此外,现在的读者更注重用户体验,注重双向互动。在多种媒介融合的环境中,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在丰富的媒介平台中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介形式获取知识,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并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平台传播信息蕴含的价值观的影响。较之新媒体,校报虽然是校园里历史最悠久的媒介,但因其是单向传播,校报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获得读者的意见反馈,以至于无法与其沟通思想形成共鸣。虽然,大部分高校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每期报纸的电子版内容,但是这一渠道并没有针对用户体验开发互动交流的窗口,只是丰富了阅读方式、增加了阅读群体,高校校报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单向的。报纸与受众互动能力不足,导致高校校报难以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形式单一:多样化媒介挤压校报生存空间

随着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媒介的丰富和发展,高校校园新闻宣传已经从以校报、广播为主导的“二元格局”转向“媒介融合”。高校校报形式单一,其生存空间遭到多样化媒介的挤压,影响了其主流媒体的地位。

高校校报作为传统纸媒,版面编排形式单一,大多数仅有四个版面,呈现方式主要借助于文字、图片等。从版面内容看,每期版面的主题都是大同小异,发布的新闻主要是校园消息,报道主要是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和学校中心工作进行宣传,以学校新闻事件、领导讲话等为主,与师生联系紧密的校园生活和对社会热点深度调查的新闻及评论报道相对较少,这就降低了部分报纸受众群体的阅读兴趣。

此外,媒介融合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具有及时性、交互性、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不断挤压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在信息量少且传播渠道单一的时期,校报是高校师生获取校内信息的主要载体。一份校报通常能被读者争相传阅、并针对某一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交流。但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影响了他们对于校报的关注度。媒介融合不仅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受教育的方式,尤其是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已经迅速成为校内新闻宣传媒介的主流。高校常常将新闻、通知文件、领导讲话等内容第一时间放在这些新兴媒体上发布,导致高校校报刊发出的新闻总是变成“旧闻”。在这种形势下,校报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无法吸引更多读者,其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也就不能很好地凸显。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路

媒介融合不仅为高校校报思想政治育人带来挑战,也为其思想政治育人提供了发展契机。高校校报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需结合时代特点,明确自身定位,扬长避短、拥抱变化、做强特色,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寻求融合发展。

(一)扬长避短:注重发挥校报自身优势

作为高校党委的“喉舌”和校园的传统主流媒体,高校校报是学校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阵地,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任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报应顺应高校育人环境的变化,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优势,增强育人功能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从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看,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高校校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高校校报通过宣传党的新思想,倡树优秀师生员工的典型事迹,报道学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传达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等,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师生心系国家发展,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智慧和力量。校报的正面宣传对于高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守牢主流媒体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拥抱变化:积极参与新旧媒介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他又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5]目前,媒介融合已成为高校创新育人理念、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作为传统媒体的高校校报,要继续发挥其在高校宣传工作中的主流作用,就必须拥抱新变化,积极参与新旧媒介融合。这就要求高校校报探索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做好与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动作用,提高校报在师生中的传播力、影响力。

(三)做强特色:以内容深度引领思想走向

优质内容不仅是媒介立足的根本,更是其核心竞争力,内容质量不论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长远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纸媒代表的高校校报在时效性上虽不占优势,但其有着深厚的底蕴、独特的政治公信力和人文情怀,应该了解并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通过专栏、专刊、专版等形式,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精度,“一方面增强校报新闻报道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提升校报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为校报育人创造良好条件。”[6]

在日常生活中,读者虽然可通过多种媒介获得信息,但是归根到底,可持续吸引读者的还是“有意义”“有温度”的原创精品。发展成熟的传统纸媒具有稳定的人才队伍,其编辑人员都经过专门培训,不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性和价值判断力,而且对文字也有成熟稳定的驾驭能力,能够创造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精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吸引报纸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很多原创内容也成为了新媒体转载的内容来源。因此,高校校报应继续发挥质量优势,创作出更多贴近师生日常生活、有深度的精品,满足他们立体化、深层次的信息需求。高校校报通过推出师生喜闻乐见的优质内容,激发读者长期的阅读期待,从而引领他们的思想走向,达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心。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提升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在媒介融合时代,高校校报要抓住发展契机,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将自身个性与其他媒介的共性相结合,优化办报内容、丰富育人载体、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增强校报信息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高校校报不仅具有官方的新闻消息来源,而且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把关才能出版,与校内其他媒体相比,作为党委机关报的校报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高校校报虽然仍是学校“第一媒体”,却不再处于“唯一”的地位。如何在多种媒体生态中提升校报价值,保持其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排头兵位置,这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校报的出版与新闻的发生具有一定时间差,编辑人员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更加系统、深刻地发掘新闻资源的价值,创新视角、优化内容、力求刊登的新闻报道准确、客观、权威、生动。高校校报要增强信息的权威性与公信力,还必须坚持发行日期的固定性,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公信力;保证选题策划、采编、校对、审核等环节优质高效,筑牢“知大事,看校报”的阅读定位;丰富发行方式,通过数字化传播方式,使得校报的传统属性和纸媒形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让校报赢得读者的信任与支持。

(二)强化校报在全媒体思政中的协同能力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7]在全媒体时代,不同资源掌握在不同媒介之中,因此,无论是媒介之间还是媒介内部,要想达到育人合力,就要在进行资源互换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创新育人模式,进而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高校校报,要树立融媒体思维,依托融媒体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聚合效应,在与其他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找准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协同育人能力。要健全体制机制,在充分整合校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打通传播渠道、实现平台互通,构建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优化校报运营模式,按照“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报道”模式,让各种校园媒介在和而不同中融合,并结合新媒体技术,拓宽校报展示形式。要加大“电子校报”建设力度,在发放纸质报纸、通过广播朗读报纸的同时,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平台共同传播发布。还可以借助新闻APP功能,通过语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元化的形式,传播校报所带来的主流价值观,并在APP中扩充专题栏目,增加与读者的讨论交流,使高校校报在保留原本深度的基础上,实现与读者的全方位实时互动,增强其传播的时效性,拓宽其传播的广度,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便捷、高效地增强育人效果。

(三)提升校报思想政治教育优质内容生产能力

媒体融合环境下,受众可以通过不同媒介获取信息,但“内容为王”仍是永恒的主题,一些深度报道的优质新闻作品即使时过境迁,仍具有舆论引导、史料收藏等重要价值。因此,如何打造精品内容,使新闻报道更有力量、有亮点,是高校校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校报在媒介融合中,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报道方向,在与不同媒介联合传播中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的作用。

首先,校报要创新内容生产模式。发挥校报“本土化”优势,深入校园生活,通过多种媒介合作采编、报道,实现“一次采集、多级开发”。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盘活新闻资源,有利于聚拢新闻线索、汇聚新闻信息,推动内容融合,最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满足师生的需求和期待。

其次,校报要增强生产优质内容的主动性。在栏目设置、稿件内容等方面,应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使校报既要以贴近读者思想、结合读者愿望,以师生感兴趣的形式出版,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报道内容做精、做深、做透。通过充分挖掘育人资源、丰富思政教育优质内容报道领域,以更多优秀的作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启智润心、影响师生,并为其他媒介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成为其他媒介“对标、对表”的标杆。

再次,要避免内容同质化和狭隘化现象。面对各种新媒体资源的竞争,校报不仅要提升对关键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事件报道的深度,而且要积极发掘新资源、新主题,使读者对校报刊登的内容充满期待。同时,要减少毫无时效优势的短消息,通过大力挖掘校园新闻事件、宣传校园先进人物的事迹,打造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的深度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8]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高校校报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校报工作者要牢记办报初心、坚持守正创新,用坚定的政治素质、专业的新闻素养,发挥校报思想政治育人的功能,守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校报媒介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借助校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20年的校报情缘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麻辣师生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