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法研究

2023-01-06唐青桃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心理健康

唐青桃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课程的实施形式从开始的选修课到目前的必修课。有学者对我国7个省市(包括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贵州、广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内89%的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情境和生活实际中体验学习。

1 体验式教学法内涵

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强调了知、情、意的统一,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还要在情感上进行体验,通过行为进行表现,培养自我认知和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预防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目的,真正实现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体验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课堂上的一些教学设计,如案例分析、表演心理情境剧、讲述心理学小故事、观看视频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在一种创设的情境和情感氛围下亲身感知、体验、理解、领悟和分享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全面认识,并帮助他们把以往经验和新知识进一步整合的一种教学模式[2],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 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基本要求》提出开设一门覆盖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要求各高校配备一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但大班上课成了绝大多数高校的首选。每个教学班一般有200~300名学生,导致体验式教学受限[3]。怀化学院从2011年开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为公共必修课,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咨询的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上半学期网络教学成为全国高校的共同选择,直播、录播、微课、慕课等形式兴起。2020年下半学期回归课堂教学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普遍被大家接受和使用。线上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拓展学习内容,为线下课堂虚拟情境体验提供互动材料,弥补课堂学习时间的不足,还可以为线下实际情境体验提供可迁移的素材并检验心理健康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每章节的教学主题,指导学生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模块进行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和收获上课。

2.1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本章教学内容的主题,通过线上或线下调查了解学生关于本章常见的心理问题。基于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心理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目的地选择视频、故事、案例、游戏和心理训练等资料,准备心理测验量表和互动讨论问题。开课前一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和重难点内容通过视频或文本资料,通过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提前推送给学生,内容不宜太多。提前做好分组,便于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说明课前学习的考核方式,督促学生积极开展课前学习。比如,将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优化人际关系的方法等内容,事先录制成教学视频,并借鉴国内外教学名师的精品课程视频或文档资料,通过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提前一周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单的学习任务提前预习,学习单的内容包括导学提纲、课前任务、课中任务、课后任务、小结等。

2.2 课堂实施

体验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环环相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表达个人观点、相互分享对知识的感悟[4]。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讲授重难点知识外,还要通过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短片、团体辅导、情境模拟、倾诉、专题讨论、互动交流和心理游戏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应先通过线上知识小测试检验学生对人际交往章节中非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之后重点讲授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与优化人际关系的方法等重难点内容,通过线上匿名讨论、心理测试等发现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短片、团体辅导和心理游戏等引导学生解决人际交往问题,提升人际交往技巧。案例最好选取本班同学或近一两年校友的典型匿名案例,这样更容易产生共鸣,效果更好。心理短片可以来自网络,如人际交往中的《宿舍你我他》,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制作。采用适合大班且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心理游戏,如放松训练、冥想训练等,还有毕淑敏著《心理游戏》中提到的7种游戏,张付山等著《班级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100例》中的游戏。通过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如何处理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从而得到启迪,便于帮助自身探寻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2.3 课后实践

情境体验要求学生将在课堂虚拟情境体验中学会的技能和体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点和最终目的。课后两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并提交书面作业,作为下次课堂的匿名分享,真正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堂中关于人际交往的自我分析讨论和心理测试的结果反馈,判断心理健康学生与预警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可向其推送延伸阅读或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法,并在未来两周内实践适合自己的方法,每天记录收获和体验,逐步提升心理素质,并将收获以匿名形式分享在班级网络作业或讨论中。筛选典型优秀案例作为课堂分享,让学生见证同龄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于预警学生或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心理冲突或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更多心理关注,必要时进行课后心理咨询或移交心理咨询中心。

3 体验式教学法的优化路径

3.1 收集体验性材料

与传统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课前准备体验性材料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相关材料,并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教师需要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具有全面而清楚的认识,了解和收集与理论知识相关的视频资料、故事资料、心理测验量表、心理游戏、心理训练、研究动态、典型案例等,最后还要依据代表性、时代性和占用课堂时间长短等指标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

3.2 把控课堂时间

对于互动环节较多的体验性课堂来说,大班授课很难实现教学任务按时完成。教师要根据每个教学主题的不同情况,备课时详细分配课堂讲授和互动环节的时间,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把控课堂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3.3 协调理论与体验性材料的关系

体验式教学对于教师的理论理解能力和讲解能力要求更高,每一个被精心收集、筛选和整理出来的体验性材料必须是理论知识最典型的体现。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讲解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体验性材料具有更深刻的体会,对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3.4 加强实际情境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虽然比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更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但如果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应用只是停留在课堂虚拟情境体验上,不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则不能算是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要督促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进行有效体验,以作业或课堂分享亲身经历的形式检验其效果,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

3.5 完善成绩考核体系

完善的成绩考核体系是调动学生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体验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更需要学生参与互动,调动整个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师生互动性,要完善成绩考核体系,重视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的考查点融入体验式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步骤中。

4 结语

体验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能够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实现理论知识到生活实践的转化和迁移。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法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