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究

2023-01-06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工匠校园文化

丁 雯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要建设强大的国家,需要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

劳动教育是将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劳动教育广泛推行,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不断发展。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要想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打破一些职业教育方向的薄弱现状,应从健全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开始。劳动教育怎样充分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怎样推动职业教育,这是正在探索的议题。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具有发展性,将在高职院校与家庭教育的劳动教育实践中逐渐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理论的完善过程。

1 改革课程设置,打造匠心教师

建立健全大思政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各门学科,构建具备职业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开发工匠素养育成的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

1.1 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首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应当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优良的劳动品质,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乐于劳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当有针对性的为人才发展量身定制,为踏入工作岗位后工匠精神的养成服务。对不同的职业规划应给予相应的劳动教育实践指导,将职业技能的教育与劳动观、工匠精神相结合。

1.2 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各院校应在学校层面上制定劳动教育制度,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教师进行充分培训。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校组织专家组定期巡查,保证课堂质量。针对劳动教育实践环节组织,要不断推陈出新,改进形式。对于劳动教育成效,由专家组按教育目标开展定期考核与评价。

1.3 打造一支职业教育特征鲜明的劳动课程教师队伍

大国工匠需要匠心教师来塑造。课程改进、课程教学都由任课教师来实施。在课程设置的转变中,要重视培养教师队伍先于教育学生。教师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质量。要想养成学生的匠心精神,先要养成教师队伍的匠心精神。教书匠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赋予它新的内涵,是精于教学、乐于教学、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应专兼结合,让校内各专业课的教师也加入到劳动教育中,多元化发展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聘请校外各行各业的专家,有针对性的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指导,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形成匠心精神。

2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创新德育管理体系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学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

2.1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要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让学生在校内处于良好有益的职业文化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并行的方法融合校园文化:(1)建设劳动教育文化阵地,用传统的海报、板报结合新媒体平台,灵活多样地展示劳动教育内容;(2)树立典型,选择优秀的任课教师、学生代表、优秀匠人作为劳动教育模范,掀起争学先进典型的风潮,发挥榜样的作用;(3)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可以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定期开展;(4)编制符合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宣传手册,以精美的图文塑造校园的劳动传统,也可以同学校刊物联动,推进劳动文化建设。

2.2 构建良好的校内劳动教育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在校园环境中,充分融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能与教育相互呼应,强化教育成效。校园环境的构建可以从角落做起:(1)根据校园实际情况,开辟一定面积的种植园地,让师生共同打理,从简单的农作中体会劳动的快乐;(2)校内部分的人工林、道旁树可以由学生负责种植维护;(3)有固定的展示橱窗,展示学生的手工作品,对优秀的劳动成果点赞打分,树立劳动的自豪感;(4)在垃圾分类中,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在维护整洁校园环境的同时,培养责任心和劳动习惯。

3 推进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不可缺少的阵地,社会教育是不可避免、必须考虑的教育因素,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当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如何融合、如何深化,这是正在探索的议题,目标是形成家庭、校园、社会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3.1 社会助力劳动价值引领

培育工匠精神和改善社会文化环境不只仅限于对青少年的教育,更全面着眼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大力营造尊重劳模、崇尚劳动、培育工匠的浓厚氛围,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成为劳动群众中最闪亮的群体。新闻媒体需加强正确引导,在社会舆论中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得劳动与劳动者受到尊重,为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在各行各业中形成产教结合的模式,将劳动教育由学校延伸到工作场合中。企业文化对劳动者,特别是初次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青年劳动者积极向上,在企业文化中发扬工匠精神,提高青年劳动者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有利于巩固、完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成效。

3.2 以工匠劳模精神涵养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工匠精神的起点。从实际情况来看,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常常让位于文化知识学习,造成了学生在家庭中劳动意识淡薄。学校与社会各界应倡导,促使更多的家庭转变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承担适度的家务劳动,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与工匠精神相符合的持之以恒、严谨细致的性格特质。在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而将负责认真的态度带入到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热爱劳动是劳动教育的灵魂,也是家庭劳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4 结语

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而言,应当以工匠精神为抓手,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劳动教育,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劳动教育的多方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工匠校园文化
90后大工匠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工匠风采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