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以东北石油大学为例
2023-01-06张佳敏
倪 晗,张佳敏
(东北石油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随着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趋于成熟完善,当前以区块链、电子商务和大数据为主的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外贸易额增长率逐渐放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渐发生转变。部分高等院校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培养出的国贸人才已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需求。基于对东北石油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统称国际贸易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深度挖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可实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调整策略。
1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人才培养目标
东北石油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旨在培养五育全面发展,具备大庆精神特质,满足社会、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方法,专业基础扎实,对外贸易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计算机等相关基础知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未来大部分会从事外贸工作,还应熟悉本专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前沿领域的相关知识。第二,要具备良好的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要具备的能力可分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能力是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包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是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特点,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第三,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良好的身心素质。
1.2 人才培养特色
东北石油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进行3年的理论知识学习,第4年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最后由企业与学院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校内3年理论学习和企业1年集中实习,既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并缩短职业发展时间。同时,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整合市场营销、经济学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共同组建跨境电子商务方向班。
2 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一门实务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要采用合乎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将学生培养成预定的、地方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最终要落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国际贸易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统一实施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当前,人才需求的差异化和多样性要求国际贸易专业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东北石油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来看,虽然已进行了培养方案优化和课程调整,但是调整力度不够,调整方向也不明确,未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
2.2 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待调整和优化
东北石油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主干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学、统计学等。现有课程仍以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为主,缺少前沿引导性课程,专业课程内容范围与深度不够,理论知识比重过大。
2.3 实践教学和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普遍偏向于理论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企业对于高校培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不仅要具备系统完备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因此高校要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一直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加强实践教学,开设相关实践课程,设立实践教学实验室。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不理想。
2.4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如博士引进困难,教师在质量、数量上有待提高等。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数量的增加;部分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在理论育人方面能够达到标准,但缺少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总体上达不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国际贸易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缓慢,高素质人才引进困难。
3 提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策略
3.1 对接产业需求、落实成果导向,持续优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东北石油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着重培养满足社会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仍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以教师的教为主,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对此,可从三方面创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落实成果导向,开展赛教融合、产教融合,全面改造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式。第二,以赛促教学与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或设计品牌特色竞赛活动,加强激励保障和宣传推广。第三,校企携手共建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2 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课程
课程的选择取决于目标的设定,要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调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以期能够符合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要求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掌握外贸基础知识与能力、了解外贸前沿信息的国际应用型人才,具有典型的涉外性,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爱国精神。第二,通识课程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国际贸易专业的通识课程包括外语、数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新经济的特点,经济发展已由粗放式高速增长阶段转向由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科技产业稳步增长,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也在逐步调整升级[1]。国际贸易专业具有的时代性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目前东北石油大学经管学院虽然已经增设Python、区块链+能源以及大数据分析公共平台课,但是开展的深度仍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课程深度和广度。第三,优化学科基础课。为了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例如,在原来课程模块基础上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广度与深度,适当减少理论性强的课程比重。国际贸易专业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学习从事本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如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识,要在学科基础课程中设置信息管理系统、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法、电子商务等课程,体现国际贸易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金融学专业、法学专业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特点。第四,调整专业课中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比重,突出实践课程。国际贸易专业要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专业理论课的难度和广度,适当压缩课程学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效率,将“水课”变为“金课”。国际贸易专业强调实践性,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合理压缩理论教学的比重。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运用案例分析、业务模拟操作等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3 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方式[2]。在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翻转,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深奥晦涩不易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接讲解传授;中等难度的知识,教师则不必直接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提前设置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查阅、小组讨论,进行作业汇报。这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近年来,普通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纷纷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实践教学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步,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多参加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除了开设贸易实务类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外,还要创设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展模拟进出口业务的实验室,配备单证、海关进出口报价、商务谈判等多种操作软件系统,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掌握对外贸易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应充分利用原有的校外实践基地资源,结合校内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承担着培养优秀外贸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满足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需要,还要具备深厚的实践教学能力。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复杂,贸易规则也处于不断变化中,教师要不断充电,掌握最新经济资讯,在教学过程中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动态展示给学生,向学生讲授行业最新的外贸政策、措施。落实专业课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方面,高校要定期对教师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的相关职业技能,鼓励教师进修、深造,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提升优秀教师的待遇,避免人才外流。引进有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并建立可实施的配套政策以鼓励其长期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在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还应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实践导师,指导实践教学,传授宝贵工作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具有工作经验的外企人员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主题讲座,讲授最新的外贸政策、就业形势及工作经验,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就业环境。
4 结语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严峻且多变,社会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跨境电商近年来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为传统外贸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根据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