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任务驱动下如何做到读写互促

2023-01-05吴丽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导图情境思维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新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阅读和写作做为一个整体,设计适合学生生活状况的教学情境,组织他们参与单元任务群学习活动。单元任务驱动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某种共同的读写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运用,完成自主探索和协作互动,提升学习实践活动,提升读写综合能力。

一、基于情境类型,生发写作素材

(一)体验情境,完成意义建构

在设置单元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在参与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各有不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参与具体活动的真实体验,又或者融入到实践中,展开角色扮演等,这样就能帮助他们完成情境的意义建构,让写作内容更丰富。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等文章的选材都很独特,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探究“怎样选材”,教师可以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生活中,从个人角度选择合适的材料,完成意义建构。在“走入我熟悉的街道”任务中,学生回忆自己生活的街区,通过观察、体验,和他人沟通交流等方法,说说自己对哪些事情感兴趣,有哪些社区牛人,获得初步感受。在任务二中,学生要进一步体验,完成意义建构,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他们再现了街道的环境,回忆了其中发生的人事物,思考可以用哪些关键词来概括自己的街道。如有学生围绕疫情封控期间小区居民互帮互助的主题收集材料,以“爱心社区”为主题选材。这样就挖掘了合理的内容和主题,完成了意义建构。

每一个故事都有自己合理的意义主题和内容,在参与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意义建构,获得了个人感受,这让他们有了独特的写作想法,能写出具有想象力的作品。

(二)生活情境,发散个性思维

生活情境指的是以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作为写作来源,通过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等方法获得写作主题,生发出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从而收获写作内容,提升创作水平。

学习《最后一次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等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举办演讲比赛”主题任务探究活动。该活动分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这三个任务。在任务一中,学生要阅读课文,总结归纳演讲稿的写作特点,思考其和一般的议论文、记叙文等有什么不同之处,从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多角度入手总结演讲稿特点。在任务二中,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可以从“班级召开运动会动员活动”“小区竞选楼长”“环保宣传演讲”等主题中任选一个,进入到相应的生活情境中,发散思考,写一下自己的感受。这三个主题涵盖了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面,涉及的生活面很广,能提升学生的发散性。在任务三中,学生参与演讲,對比分析彼此的演讲稿,看看他人的作品中有哪些具有发散思维的内容,并借鉴吸收,最后反思在其他生活情境中要如何运用演讲的形式,用煽动性的话语说服他人。

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创作,能让学生领悟生活的真谛,他们发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写作能帮助自己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有畏难心理,而是满怀期待地参与到真实的写作中。

(三)认知情境,培养批判意识

基于学科认知情境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关注语言材料自然构筑的思考空间,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结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语文要素,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都是写景类的经典作品,教学者可以围绕“如何写出情景交融的文章”这个主题设计单元任务,让他们在掌握写作方法的同时,提升批判意识。任务一要求学生对比几篇课文,总结各自的写作方法,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何不采用其他的写作方法。在任务二中,学生利用总结出的写景文特点,对比自己创作的文章,看看有什么不足之处。如有学生觉得自己的作品也运用了修辞、比喻等手法,但是不如《济南的冬天》那么感人,那么就要引导其思考在《济南的冬天》中如何展现情感,作者怎样将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融入到文字中。这样学生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堆积辞藻无法展现情感,要加入切身感受,用对比、抒情等方式体现对家乡的爱。在任务三中,学生结合总结的方法,修改作文,让文章升格。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学生看到了优秀的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并反思自己的作品,找到差距。这样不仅能让他们提升语言建构能力,更能发展其批判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完成单元驱动任务。

二、借助思维导图,优化写作结构

(一)分析基本要素,厘清逻辑顺序

思维导图的特点是运用图片、符号、线条、文字组合的方式,将各种信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能起到思维可视化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更清晰明确地掌握写作结构。利用思维导图能清楚地分析各种任务要素,通过关键词引出形象化架构和具体分类,起到图解的作用,让信息变得可延续、细化,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学习了《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等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家乡独特风俗”任务探究活动。学生要运用思维导图整理本单元学习需要掌握的各种要素,以“写家乡风俗活动”为核心,辐射出若干条线,探索“我是谁”“写给谁”“写哪里”“为什么写”“写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定位,明确写作目标,并学会收集写作资料。在此基础上,他们明确了写作要素,搞清楚文章构思的整体思路,写作也更有逻辑性。

运用思维导图,学生能清楚地分析单元任务群活动中涉及的各种语文要素,找到相应的知识和写作技巧。这样有助于进行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任务探究的思维框架,为后续的读写活动打下基础。

(二)抓住关键信息,指向行文主题

不少学生在创作中常常出现审题偏差,导致文章偏题。针对此问题,教师要组织他们参与任务群探究活动,运用思维导图辅助思考,学会抓住写作任务中的主要信息,把握行文的主题思想,写出更切题的文章。

学习《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写出人物的精神”主题活动,并让他们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关键信息,看看所写内容是否符合主题。学生首先将要写的人物放在中间,然后辐射出几条线,设置“外貌、标志性动作、口头禅、个性、精神品质”等写作角度。其次,他们要细化每一个写作角度,并将收集到的事件填写进去。在此过程中教学者要引导他们注意几点问题,一是材料要和“精神品质”紧密相关。二是“外貌、口头禅”等也要和“精神品质”之间能连上虚线,如刻画的品质是“有爱心”,则“包在我身上”这样的口头禅更指向中心。最后,学生要结合思维导图再次筛选材料,剔除掉重复、距离“中心点”较远的材料,再参与创作。这样就能写出紧扣行文主题的文章。

学生可以思考一下围绕特定主题,有哪些不同的写作方向,然后用思维导图将其整理出来。这样能清楚地看到有哪些遗漏之处,有助于他们找到思维漏洞,也能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写作方向,避免出现偏题。

(三)聚焦文体特征,融入个性特色

利用思维导图,学生还可以清楚地整理归纳各种文体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了解各种文体之间的异同点。同时,学生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分析如何既展现出文体特点,又能体现出个人特色。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意燕归来》《时间的脚印》等都是典型的说明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在任务一中,学生要阅读课文,并整理每篇文章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选材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说明文的整体特点。在任务二中,学生要回顾以前学过的记叙文,并对比分析记叙文和说明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标注出来。在任务三中,学生再回到说明文特点图上,思考在自己创作中,能否有所创新,如有学生认为在结构上,除了总分总结构以外,还可以运用对比结构,这样能鲜明地展现事物的不同点。

任务群活动具有功能性、明确性、实用性等特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各种不同文体的典型特点。使用思维导图辅助阅读,能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帮助他们将文体特点和个人风格融合在一起,写出生动细腻的作品。

三、对标核心素养,培养写作能力

(一)细节描写,加入感官体验

在设计单元任务群活动的时候,教师还要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设计具有典型性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细节描写是语文读写中的重要元素,教师可以设计和细节描写有关的任务群,让学生运用多元感官,提升观察和创作水平。

学习《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抓住细节,吸引游客”主题创作活动,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某景区的旅游宣传人员,要编写导游手册,用细节吸引游客。在任务一中,学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如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现景物的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调动了视觉感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任务二中,学生通过实景观察、照片回忆等方法,调动多元感官,试着从不同角度入手,描写景物的细节。如在寫果园的时候,可以调动嗅觉感知,在描写山林的幽静时,可以调动听觉感知等。最后在任务三中,学生各自完成旅游宣传文案的设计,并互动交流,看看谁的作品具有更多细节,能展现出景物的典型特点。

教师要对标语文核心素养,将语文要素、人文要素融入到写作任务群中。这样能设计出具有明确功能性的教学活动,直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运用感官,获得真实体验,写出细腻真实的作品。

(二)塑造人物,学习侧面烘托

学会描写人物,试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创作,体现了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而试着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描写,巧妙地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则还能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素养和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人物塑造,试着学习侧面烘托的手法。

结合《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等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全方位展现人物”主题活动。在任务一中,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地方,如从“老王”的外貌描写中,能看出其生活境遇的变化,从《台阶》中父亲的动作细节中,能看出其对建造房子有着极大的热情。在任务二中,教学者要让学生试着用思维导图整理各种人物描写手法,并引导他们关注一些被忽视的点,着重标注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思考侧面烘托的作用。如分析《老王》中“我”的心理活动,思考其“惭怍”对展现老王形象有什么帮助,分析《台阶》中父亲对台阶的重视和其他人对父亲的忽视,体会父亲内心的感受。在任务三中,学生要自主创作,展现班级同学的形象,要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整合在一起。如可以用他人懒惰的形象烘托主人公的勤劳,用他人的赞美展现主人公的高尚品德等。

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形象的细节特点,并挖掘出他们的典型性,除了要从正面入手描写以外,还要试着运用侧面烘托的方式,让人物描写更立体化。

(三)抒发情感,妙用修辞手法

精彩的文章总是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细腻生动地刻画事物。教师可以把握住修辞手法这个语文要素,组织学生参与单元任务群探索活动,思考如何写出生动而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

《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等作品都蕴藏着深情,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学习抒情”这个主题展开读写活动。在任务一中,初步阅读课文,说说这些作品蕴藏着怎样的情感。如《黄河颂》展现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展现了气势磅礴的形象。在任务二中,学生要找出抒情和修辞手法的结合点,思考哪些写作手法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用。如《黄河颂》中“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运用了比喻手法,展现了作者对黄河的崇敬之情。《老山界》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用排比加比喻的方式展现了天地的苍茫,体现了红军在荒山野地行进的艰辛。在任务三中,学生学以致用,要试着用修辞手法展现情感,可以写发生在学校或家庭的故事,展现自己对同学、家人的喜爱之情。如有学生用“关心人的好妈妈、知心的小姐姐”等比喻老师,用排比加比喻的方式抒发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学习修辞手法能让学生提升语言建构能力,同时,他们的审美鉴赏水平也会提升。在读写活动中,他们全面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点,突显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学情和单元阅读的目标、内容,设计读写互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参与读写综合活动,进入写作情境,尝试解决问题,提升读写水平。

吴丽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导图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