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任务让阅读教学熠熠生辉

2023-01-05徐振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心理

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由于学生与作品、作者、编者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在阅读时容易产生疏离感和畏怯心。而“中国的情境教学的生长环境主要在语文学科,所以它所结合的是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于情境教学效果的期望,更重‘情与‘意。”多样的情境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与表达,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阅读生长与思维提升。

情境在《辞海》中被阐述为社会环境的一种,是与人本身、外在环境都相关的,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环境。迁移到语文课堂上,情境就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所处的环境。我国情境教学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真实的情境,可以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也可以为其搭建暗含的情境。在情境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可行的操作建议和路径指引,搭建情境任务中阅读生长的支架,从而建构以知识为本位的语文情境教学,助推学生阅读生长与课堂效果生成。基于此,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来探索阅读中如何实现情境化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语,激发阅读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谁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本色的语文课堂应该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情境性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与思考的能动性。如在导入《走一步,再走一步》新课时,教师以讲故事的语气娓娓道来:1945年的一天,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位飞行员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驾驶一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这是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他觉得自己下一刻就会被击落而血溅当场。但他最终完成了,并说道:“我之所以成为孤单英雄,完全是因为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这位英雄就是本文的作者莫顿·亨特。今天我们就跟随他回到过去,学习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常见的上课方式是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文本中寻找记叙文六要素。这种做法往往一开始就折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设置情境导语,就是抓住学生喜欢曲折故事的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力集中到文本情境和文本阅读之中。

二、设计主线问题,浸入任务情境

在语文五大学习任务群中,有三大任务群直接与阅读挂钩: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维性阅读与表达。与此同时,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启发、导向、整合等功能,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与思维的创造性。而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与课程理念,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即以结果为导向,以目标为指向,创设出观照学习目标的问题情境。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成长励志类的记叙文,作者莫顿·亨特正是一位善于写励志类文章的心理学家,在文中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童年的回忆与成长。教学参考中,也把“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定为教学重点。因此,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揣摩作者被困悬崖后心理成长的过程并理解他从中悟到的人生哲理”后,设计观照目标的主线问题“当体弱多病的‘我被困在悬崖时,‘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以及怎样展现出来的?”该问题让学生把自己代入到“我”的角色中,浸入虚拟的真实情境。

三、再现语言情境,浸润审美体验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读课文,区别于教读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寻找行文的线索,品味文章语言,把握文章主旨。可把文中随文设置的旁批作为教学的抓手,引导学生寻找与心理描写关联的旁批,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学习的主动性。其中,旁批对文中心理描写的评析如下:“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对照旁批,再现语言情境“这太远,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通过对“太、“更”、“肯定”等副词的重读,与对人物处境心情的代入,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把握主人公恐惧、无助的心理。作者描写心理的手法十分丰富,学生依旧能从旁批中,获得阅读与理解的抓手——“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除了直接描写心理,作者还通过人物语言、神情态度、环境变化等外在表现,侧面表现“我”内在的心理变化,并将之具象化且形象化。具体知识结构如下:

四、设计朗读引导,搭建思维支架

紧承学习目标与主线问题,还可设计子问题如下:我的心志为什么会得到成长?当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后,可以凭借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理解文本表层含义:“我”的成长源自父亲对我的循循善诱。但学生较难理解的是,文中的父亲,能够引领一个胆小的孩子完成心志蜕变,背后所隐藏的深层逻辑。此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从低阶思维,转向高阶思维的阅读支架,助推学生从“进入文本”,到“浸入文本”的阅读生长。文章的18到28自然段是父亲引导“我”心志蜕变的具体经过,重点刻画了父子二人,在语言与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教师可与学生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爸爸角色,学生扮演孩子角色。之后还可以交换角色,引导学生浸入文本情境和人物情感,入情入境,进行深度思考。这样,可以把文字再现为生动的形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中,助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

在学生思考遇到瓶颈时,还可以引入母亲角色,把文章第一人称心理独白,改编成第二人称对话“你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学生通过对比研读,分析比较,自觉进入温和有耐心、步步引导的父亲角色,与神情冷峻、严厉警告的母亲角色。从而积极自主地开拓辩证思维: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不应畏怯退缩,而应胸怀勇气与自信,化整为零,逐个击破。与此同时,也领悟到鼓励他人成长的妥当方式与正确方法。

五、联系生活情境,建构知识经验

在信息时代,“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新课标语文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增强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丰富的情境任务,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直观形象和真切情感。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当学生浸入文本情境和任务情境,达成把握主人公心理成长的学习目标后,应继续设計阶梯式情境任务,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指向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此时,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是否和童年的莫顿·亨特一样,遇到过一些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呢?”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和主人公产生共鸣,打开思考与想象的窗口。“那么,你又是怎么战胜它们的呢?有的可能当时失败了,你能否从莫顿·亨特的成长中获得一些启发呢?请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你的成长日志。”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课堂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建构成用于解决今后所遇问题的知识经验。我们的学生也能在情境化的课堂与经典的文本中,培养勤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获得品格与能力的提升。

阅读是学生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用阶梯化的情境活动,从情境导入到进入情境,再由进入情境到浸入情境。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建构可迁移的知识经验。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课堂活动不断形成和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把情境教学实践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真实的情境下,提高学生提取、归纳、概括的能力,启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在情境任务中阅读生长。

徐振,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心理感受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