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思维,建构“问思辨”教学模型

2023-01-05姚雪晴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刘伯承模型课堂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新的理念: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提出了“大观念大单元大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等与互联网思维相吻合的教学改革思路。遵循新课标,建构一套“问思辨”教学模型,可以实现义务教育课程向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全面转型。

一、模型研发的现实需要

当智慧课堂空间、装备、硬件在义务教育各学校成为标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

国家第八次新课改自2001年开始,至今20多年,理念、目标都与时代发展相匹配。各级教研、科研部门都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但是课堂变革至今微乎其微,反思20年的国培项目,一线教师不缺理念,问题在于,理念改变不了教师课堂教学习惯,目标也不能规划教师对学生素养发展的策略和路径,教学改革的瓶颈就在这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伴随着新课改行走了20年,但背后隐含一个被忽略的问题,信息技术软件的研发一般是由技术人员基于自身专业认知对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推送,落实到基层一线教师常规教学中,则存在着学科切入角度不同而应用不足,融合不深的情况,导致教师为使用技术而设计教学程序的现象,即所谓课堂教学被信息技术绑架。

当下,“互联网+”加速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评价、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精准化、可视化成为新的需求。数字技术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平台、技术对教学最大的支持在于应用它实现教学评价的伴随式进行,以完成数字化、可视化记录,而这种评价技术需要教学过程必须结构化、模型化、标准化。教师教学方式群体变革也需要思维建模。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建构问思辨教学模型,可以纠正为应用技术而设计教学的本末倒置错误,有效利用技术赋能与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实现数字化评价。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问思辨教学模型”

“问思辨教学模型”是依据中国古代格物致知古老的哲学思想而建构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秦《礼记·中庸》】其应用原理是:任何一个物,包括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人,都可以用“物——器——道”三阶去研究他的来龙去脉。经由三阶可以盘点一个物、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人,盘清其本质属性,盘清其与自然、与世界、与社会的关系,盘活其文化内涵,生成素养。任何一个物的研究都需要从“定义-形式-变化-功能-原因-联结-观点-关系-表达”九大概念不同维度切入,才可能把这个物研究清楚、透彻。

这是对中国古老哲学思想的创新性应用,“问思辨教学模型”正是基于这种古老的哲学思想,在实践中提炼出一套方法论。具体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从单元主题出发,确定大概念定位,提出核心问题统领大单元探究任务群,应用思维九法“检索-提取-整合-理解-分析-实证-归纳-演绎-总结”完成“问—思—辨”的过程。这样一套程序化、结构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型可以匹配互聯网思维,让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按照这一套模型来设计支持教学变革的应用软件和评价系统。

如表1:语文“问思辨大单元统整教学模型”

“学—问—思—辨—行”是大概念大单元统整教学中的思维模型。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逻辑支架。“学”是对新知识的了解,是为“问-思-辨”做铺垫和补偿。“问”是对学生问题的整理,并依据大概念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将学生问题统领起来。“思”是围绕核心问题分层进阶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组问题链设计一组任务群,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得到一个结论。“辨”是对“思”之结论进行多元审辨,并从中形成自我认知,实现思维建模,对应大概念形成一种素养。“行”是应用素养,带着思维模型走向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

(二)基于“问思辨教学模型”设计支持教学变革的应用软件和评价系统

依据教学需要向技术研发软件提要求。如:教学需要智能抓拍功能支持教师评价反馈学生的小组合作状态,技术就为教学设计这样的智能抓拍功能,教学需要复盘学生交流分享的思维成果,技术就要设计语音录制、文字转化的功能,以服务课堂交流碰撞。如此,技术根据“学-问-思-辨-行”结构化流程设计一一对应的应用软件。

如图1“智慧教学多维互动模型结构图”是以技术支持评价,以评价统领三维目标落实的模型图。其中,原点O表示以技术为系统支持,N轴表示以教学模型结构为中轴;以知识(X轴)、能力(Y轴)、素养(Z轴)为多维发展轴;以评价为移动互联轴(L轴),带动系统多维立体旋转,表达人的发展状态,进阶移动点在知识层次X轴上无限延伸。这个系统作为技术设计智慧评价软件的理论依据,可以与教学需要一一对应,为实现结构化课堂提供精准评价依据,实现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

三、模型实施的真实情境

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依据单元主题、教材内容、内涵人文思想,作品主人公所代表的国家、民族精神形象,对文化传统、国家命运的影响力,确定一个大概念:关系,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针对每一篇课文提出问题矩阵:

杜甫、陆游、王昌龄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之间有什么关系?

毛泽东个性行为与国家命运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伯承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之间有什么关系?

方志敏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一系列核心问题统领本单元每篇课文的探究性学习。以《军神》建模。

【学】

1.学生交流关于刘伯承将军的资料,了解刘伯承眼睛受伤的战争背景。

2.小组合作,互查课文朗读。教师随机挑组检查小组朗读达标情况,随机挑人检测课文新词认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使用平板输入答案,进入抢答交流,弹幕展示。

课堂在紧张的预学检测中进行,随机抽人让每一个学生都专注凝视。

问:学生小组合作,提出各自的问题,组内互动解决同伴问题,组际互动解决小组未解问题,师生互动梳理继续探究问题。问题越来越少,越来越集中如下:

1.刘伯承眼部手术拒绝麻药究竟为了什么?

2.刘伯承被称为军神仅仅是因为他能忍受巨大的疼痛吗?

3.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为什么要用大量的语言来写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的变化?

4.刘伯承的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之间有什么关系?

【思】

教师引导,围绕上述四个问题一步步探究。

1.刘伯承眼部手术拒绝麻药究竟为了什么?

独立阅读,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入小组交流

生1:刘伯承说,他今后需要一个清晰的大脑。根据我课前搜集的资料可以知道,他是为了指挥部队打仗,刘伯承是将军,元帅。

生2:对,如果不是为了这个,他就没必要拒绝麻药,忍受眼部手术巨大的痛苦。

2.刘伯承被称为“军神”仅仅是因为他能忍受巨大的疼痛吗?

打开智慧平台资源库,找到刘伯承相关资料,教师推送资源,各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探究,并在全班汇报交流。

组1:千里挺进大别山,刘伯承将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超凡胆魄战胜了敌人,以超凡的速度,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他不愧为军神。

组2:娘子关战役、神头岭战役都是抗日战争中刘伯承将军亲自指挥的伏击战,打得日本军措手不及,乱了阵脚。刘伯承特别善于打伏击战,足智多谋,因此被称为“军神”。

组3:刘伯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指挥过的战役有72场之多,被称为负伤最多的元帅,“一代军神”“川中名将”。“百团大战”中他带领129师,打了许多著名战役,令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

……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忍受拒绝麻醉的手术剧痛,更是因为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指挥的经典战役,创造的奇迹般的胜利。”

3.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为什么要用大量的语言来写沃克医生的情绪、神态的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

生1:侧面描写更加突出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生2:如果没有沃克医生的语言、神态、情绪的变化,就没有这篇课文感人的情节。

生3:沃克医生语言、神态、情绪的变化,表达了他对刘伯承将军行为的震惊和敬佩。起到衬托作用。

4:刘伯承的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他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为了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为了救国救民。

生2:他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为了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生3:没有刘伯承这样的将军、元帅,就没有革命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

【辨】

是个人生命重要,還是国家命运重要?教师抛出了辨点,学生迅速辩论起来。

甲方:个人生命很重要,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是人人都害怕的。

乙方:国家命运更重要,因为没有国家,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家园,没有地位。

甲方:当然,面临二者择其一的时刻,必定以国家命运为重。没有国家,个人活着也没有意义。

乙方:国家强大了就可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没有强大的国家,个人都会受欺负。

甲方:同样的道理,没有强大的个人,也不能保卫祖国。所以,个人和祖国的命运是彼此相连的,是分不开的,互相都要强大。

全班学生鼓掌应和,情绪集体亢奋,释放着一种张力。

【行】

在单元建模-迁模-运模过程中,学生同时进入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斯诺著) 单元教学结束后,进入整本书阅读思辨:选择书中一个人物,说说这个人物的个人行为与国家命运有怎样的关系?单元核心问题的探究进入高潮。大概念“关系”长周期软着陆。

四、模型实施成效

(一)建构双师双线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解决师资力量差异问题

有了统一的“学-问-思-辨-行”教学模型,依据这个模型设计备课模板,教师统一备课思路,设计单元教学的一案三单(教师教案+学生自主学习单)教学资源标准化,课堂流程结构化。遵循这个模型实施教学,教师教学方式群体改变,以素养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向有了保证,差别只在于教师专业特长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将教师团队进行优长分工,善于组织语言引导学生的教师就做线上教师,负责应用“学-问-思-辨-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任务,程序,录制成线上视频。善于组织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师就做线下教师,负责应用课堂探究单组织学生现场完成任务。这就有了以“问思辨”为凭借的双师双线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线上教师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和N个线下教师合作,共享教学设计资源。

(二)以标准化资源匹配技术,设计数字课桌,解决教学个性化关照问题

模型化课堂、结构化教学流程与数字化采集的信息技术需要相匹配,这是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设计深度沟通的过程。数字课桌就是二者沟通的成果。把教师统一运用“问思辨教学模型”设计的系统化教案,相配套的学生预习任务单——课堂探究单——达标检测单等标准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嵌入课桌。课堂上,数字课桌不仅可以把资源向学生精准推送,而且可以完整记录教师使用资源进行模型化教学的行为,伴随式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多维度数据记录实现精准、科学的教学行为数字化测量,为课堂构建一个“教师-数字课桌-学生”信息高效互动的数据平台,沉淀的大数据就可形成评价真实依据,高效支持教师教学反馈。

实践证明,“问思辨教学模型”从万物启蒙中国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以大概念建构教学方法论,与互联网技术相匹配,可以良好对接新课标新理念,实现基础教育课堂变革。

姚雪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

猜你喜欢

刘伯承模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过许昌
刘伯承倡导的训令式指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