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走月亮》中窥探“美”的意蕴

2023-01-05于会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阿妈情结散文

《走月亮》是儿童作家吴然的代表作,本文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篇写景叙事小散文,全文充盈着“美”的要素,如诗似画,具有梦幻般的色彩,深受广大儿童群体的喜爱。该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观察细腻,以“我”与阿妈在月光下行走,边走边对所见景色进行深情的描绘,表现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与怀念,具有浓浓的童真和童趣。“走月亮”是我国云南地区的民间俗语,指的就是在夜晚有月亮的地方散步、行走、赏玩,具有独特的地域风味和民族情调。

一、擦亮语言:唯美的语言塑造

散文也叫“美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散文语言的美丽,华丽的辞藻和多元修辞手法的应用,让该文学类型独具光环,生发出独特的魅力。与其它散文体裁相比,儿童散文更具有特点,语言要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且要力求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吸引广大儿童的关注和喜欢,所以儿童散文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作家吴然深谙儿童散文语言之道,在《走月亮》一文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语言优势,采用多元的创作手法,精心炼字,活泼中夹杂着朴实,唯美中蕴含自然,充满了童真与童趣,成为儿童散文语言应用的典范。

大量拟人手法的应用让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充满韵味。“走月亮”本身就是一种拟人,月亮是没有生命的,更不会行走,这里云南人赋予了月亮人格化的内涵,赋予了它鲜活的生命,带给儿童和广大读者新奇之感,让他们有了想要继续读下去的兴趣。散文开篇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一个“淘洗”与后文月亮的“明亮”与“柔和”相互照应,更加富有趣味性。“淘洗”是一个动词,我们一般用来形容蔬菜和米,但是把月亮比作是“淘洗”过的,十分具有新意,吸引儿童的眼球。月亮被“淘洗”以后,洗去了污浊,变得更加明亮和透彻,月光也变得更加的柔和,照亮了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照亮了整个人间,此时,月亮成为了美好和纯洁的化身。作者将生活中的经验融入到文章的语言创作之中,想象奇特,手法新颖,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效果,传达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与赞美。[1]

这种技巧在该文中随处可见,“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里“抱”字应用的十分的精妙。云南地区独特的地势和地形让它呈现出一种低洼不平的特点,加之溪水中铺满了各种鹅卵石,鹅卵石的体积较大,它们通常表面凹凸不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溪水不断的打破与腐蚀,这些凹凸不平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小水塘,月亮倒映其中,就像鹅卵石“抱”着月亮一样,具有一种十分神奇的视觉效果。

另外,从诗性的角度来看,这种比喻还具有象征性意蕴,鹅卵石“抱”着月亮,让人联想起小时候妈妈抱着我们的场景,让人们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产生移情与共鸣。文中除了写月亮有关的内容以外还写到了泉水,“沟水汩汩,很满意的响着”,这里“很满意”也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后文接著就给出了答案,因为在它的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因为付出,所以快乐;因为奉献,所以满意,这里对“水”这种事物进行了赞美,因为水是万物之源,是人们和所有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障,没有水就不会有我们人类甚至不会有所有的生物。家乡的水滋养着家乡的人民,在月光的照耀下,安静的流淌,一幅绝美的画面映入读者的眼帘。

在“我”是一个儿童的情况下,以儿童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似乎每一件事物都具有了生命,风景与人情巧妙结合在一起,带来独特的“美”的享受,升华了该文的艺术意蕴。

二、聚焦背景:母亲意象的塑造与故乡情结的展现

想要更好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内蕴,就要做到“知人论世”,因此对创作背景的挖掘与梳理就必不可少,以文本为依托,结合作者的成长和《走月亮》的创作背景来看,母亲意象的塑造与故乡情结的展现生发出一种别样之美,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一)伟大的母亲意象

在散文《走月亮》中作者吴然用浓墨的笔墨渲染和刻画“阿妈”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这里,想要更好理解“母亲”这一意象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情感,还需要挖掘作者的童年和人生经历,感受他不幸的童年和母亲伟大的呵护。作者出生并成长于滇东北的乌蒙山区,作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作者从小就和家人一起从事各种生产劳作,饱尝生活的艰辛,在这种苦难的日子中,是母亲用她无私的爱一次次感染作者,带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让他从小在充满母爱的氛围中成长,直到很久以后,作者依然无法忘记母亲眼含热泪为他受伤的双脚挑除根刺的场景,这些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塑造出伟大的“母亲”意象。

在《走月亮》中,作者利用深情的文字写到了和母亲一起“走月亮”的不同场景,十分具有画面感。根据文中的内容可知,作者一共描述了四次和自己的母亲一起“走月亮”的场景,每一次都非常的温馨和唯美,展现出母子情深,也极力渲染了母亲这一意象,留给作者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展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诚然,作者吴然童年的底色是苦难的,但是母亲的形象是温暖和伟大的,在《走月亮》中,作者反复提及“我和阿妈走月亮”,让我们脑补出一幅温馨、温暖、充满爱的画面,感受母亲的伟大与慈爱,感受到人性之美。

(二)无言的故乡情结

除了对母亲意象深情的刻画与塑造以外,作者吴然还展现出浓郁的故乡情结,展现出他对家园故土的爱恋与赞美。作者虽然出生并成长于困难的山村,但是家乡优美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风一直感染着作者,让他即使离开故乡多年以后依然难以忘怀,时常怀念。在《走月亮》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溪水、河流、山川、草木、鲜花、彩虹……在这幅绝美的画中,作者与阿妈一起走月亮,一大一小,一老一少,他们手牵着手,一边欣赏美景月色,一边走回幸福的小家,如此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正是作者浓厚故乡情结的有力彰显。

“月是故乡明”,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与刻画,就是对故乡本身的怀念与赞美。这种故乡情结是我们传统文人的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从屈原到杜甫,从唐诗到宋词,故乡成为传统文人心中永远解不开的“愁”。近现代诗人余光中更是将这种故乡情结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作者继承传统文人的故乡情结,用诗话和散文化的语言将故乡的美景与独特的民俗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文字背后对故乡的浓浓眷恋与怀念之情。

三、赏读文本:独特的散文之美构建

作为一篇儿童散文,《走月亮》文字唯美,意境淡雅,讲述了“我”小时候和“阿妈”一起“走月亮”的所见所感,因此对于文本的赏读可以更好发现本文之美,获得更多心灵的滋养。

(一)自然与爱的意境之美

该散文作者使用唯美的文字构设出一种诗意之美。诗歌讲究“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走月亮》就是对这种诗意的生动体现,拓展了作品的文学品格,达到了一种诗意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在该散文中作者展现了对自然的極致的爱,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况味。[2]在《走月亮》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绝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图,作者与母亲一起融入到月光中,融入到溪水中,融入到稻田、鲜花、绿草之中,展现出一种和谐与自然的境界之美。

除了这种自然之美以外,散文中还塑造了母爱之美。母亲是文章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通过母亲对“我”的关爱展现母爱的纯洁与伟大。“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着阿妈身上的气息”构成一幅“子孝母慈”的亲子图,展现出动人的亲子之爱,更难得可贵的是,“当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由此进一步升华了意境内涵,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比作月亮和星星的关系,一个“牵”字生动形象传达出母亲对自己的所有的爱,让人产生强烈的移情和共鸣。

(二)婉转音律与多元色彩的音画之美

作为一篇散文,优美的音律和画面塑造必不可少,散文之美不仅在语言的唯美和情感的真实,更在于素材挑选与组合而成的音律之美和画面之美。散文语言具有婉转悠扬的特点,比如文中“月亮那样的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呈现出一种诗性的语言特点,朗朗上口,充满韵律的质感,这样的句子在文中随处可见,比如“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 ;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作者利用重复的手法,让类似的句子不断复现,错落有致,形成一曲婉转悠扬的旋律,节奏变幻交织,呈现出强烈的诗情。[3]

不仅如此,在这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域民风的散文中,多元色彩的应用让文章更具有画面感,具有一种淳朴天然的质感。作者采用了中国画的技法和用色习惯,营造出一幅美妙的山村田园画卷。作者将丰富的色彩与捕捉到的光影进行组合,增添了散文的绘画之美。作者把生活中常见的色彩融入其中,比如“灰色的鹅卵石”“银光”“紫葡萄”“火把梨”“银毯”等构成一个色彩绚丽的世界,极具有视觉挑战意味,除了这些丰富的色彩应用以外,他还赋予了这些内容以动态,增强画面的质感,比如“细细的流水”“流着花香”“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这些美妙的意象是对真实生活的生动还原,并且利用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带给我们一种如梦似幻的视觉呈现,更加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

面对如此美妙的意象和意境,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与蜿蜒的下路和曲折的流水形成一种内在的契合,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诗意栖居。

四、厚实人文:走进云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世界

《走月亮》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作者一场心灵的自我回归与绽放,通过作者的回忆,讲述了儿时与阿妈一起“走月亮”的美景趣事,是作者一场寻找童年的奇异之旅,潜藏着作者的内心深处,文章以想象为主,关照现实,带领我们大家走进云南地区独特的人文世界,感受我国文化的丰富与多样,可以进一步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

真切的自然崇拜。优美无私的大自然是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家园,对大自然的感恩与回报是云南地区人们的普遍精神信仰,因此在《走月亮》中首先体现出对大自然真切的崇拜与感恩。作者流露出对山水、月色、花鸟的喜爱与依恋,其本质就是对大自然的崇拜,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状态。另外,“走月亮”本身是云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自然崇拜的民俗之美。

深厚的地域情感。除了展现对大自然的感恩与崇拜,“走月亮”的形式还体现出云南地区深厚的地域情感。从自然地理层面来看,云南地区地形地势独特,很多当地的少数民族居住在高山、河谷、半山腰等地方,但是各个民族之间又保持亲密的来往,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纵向独立而横向交互的民族聚居的特点。[4]很多民族重视情感,会经常的走动,于是就有了“走月亮”这样的情感交流方式,展现出当地至真至纯的人性之美,同时也是作者文学创作了的重要来源之一,即使走的再远,也要常回来看看,渐渐的浓缩为一种地域情感和故乡情结。

集体意识的展现。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让云南地区的人民形成一种重情感、重伦理、重亲情的观念,因此“家”的文化是云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从散文中,“我与阿妈”的母子情深,到“我”与“阿妈”期盼父亲团聚中可以窥探一二,这也是一种集体意识的重要展现,展现了云南地区人们渴望家庭团聚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具有独特地域情怀和文化底蕴。

儿童散文《走月亮》真实回忆了“我”与“阿妈”在故乡夜晚“走月亮”的场景,记录了“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语言唯美动人,意象丰富,意境悠远,画面感强烈,十分适合儿童阅读与学习,能够带给我们一种诗意的美好与心灵的栖居,润养我们的心灵与素养。解析《走月亮》的文字,我们可以更好感受文字之美背后的人性之美和文化之美,感受隐藏其中伟大的母亲意象和作者的故乡情结,并透视和折射出云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底蕴,感受作者诗意唯美的儿童世界,感受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参考文献:

[1]慕君.走月亮,走月亮,月美情更美[J].语文教学通讯,2020(33):85-86.

[2]曾杨.浅析吴然儿童散文的美学特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01):74-76.

[3]马冬芳,杜光义.浅谈散文的节奏美[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02):89-91.

[4]阮金纯.云南民族文化的人格精神[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08):27-31.

于会婷,江苏省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阿妈情结散文
阿妈叻嚒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阿妈的草原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阿妈 阿爸 嘎洒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