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空间构建:信息时代学习文化建设的归旨

2023-01-05王小玺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空间信息化

王小玺

(安徽三联学院 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作为主要的学习空间,未来学校向无边界化发展,走向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生活空间的状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学习空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走向信息空间、社会空间、物理空间的三元空间融合,并以人机结合的智能空间为基础。二是在教育大数据的驱动下,未来学习评价体系需要重构,学习评价模式发生转变,由以往的“单一评价”转向“综合评价”,由“宏观群体”转向“微观个体”评价、由“教师经验”转向“数据驱动”评价。三是数据将成为未来学习空间教育管理的核心,教育管理越来越自动化、智能化,向教育治理、人机结合、群体决策转型。四是未来教育发展以在智能技术基础上建立起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体系为基本趋势,教育服务供给以人机协同和多人协同的方式呈现,并体现出虚实融合、个性化、泛在化、社会性的特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了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经历了从教学机器、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智能导师的发展,其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当今教育走进了智能时代,以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信息化时代,随着学习资源条件、内容、环境等限制性的降低,群体或集体式教学组织的局限性增大,未来倡导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学习个性化学习。[1]也就是说,新学习文化以突出学习风格或学习个性为基本特点。学习空间作为未来学习者的重要实践场域,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学习文化的学习空间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信息时代学习文化建设视角来审视学习空间建构问题。

一、学习空间的重要意蕴

作为学习者重要的实践场域,学习空间有其重要的意蕴。一方面,学习空间是学习者个体社会化的场域。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教育交往活动,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对话,视教师与学生为学习共同体。信息化环境下,网络通过社会特征感知数据的分析与获取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个人偏好等信息进行了解,以此精准地为其推荐资料。另一方面学习空间是学习者个体全面成长发展的场域。信息化时期的学习空间涵盖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是用于学习的场所,可见在任何场所都可以进行学习行为,其最终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增强下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一)学习空间是学习者个体社会化的场域

在信息技术智能化基础上,智慧教育达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人与人之间自我相互学习的平等主体间的主体间性,形成了独特的个体价值与公共价值。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教育交往活动,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对话,将教师与学生视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和交往式教学是相互尊重的平等人格间的交流与对话,是学习主体与客体之间以及学习主体之间的“关联”。就学习而言,学习者自身行为与思维的不足反映了人的不完备性。不完备性导致人类教育主体失落及其知行分离,致使教学环境从“有围墙的花园”向“开放的公园”转变,即学习管理系统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与个性化,甚至延伸至建立联网学习空间。这些变化不仅推动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促进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学习环境中,学习社区与社会性网络间的有机联接,实现了信息间的交流与反馈,通过同伴协作、同行评议、社会推荐机制等方式与他人开展协作,从而实现学习资源的有效评估。通过协作学习,可以将社会资源应用在学习之中,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在与同伴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络学习环境下,不仅可以利用语音识别、表情识别等技术对社会交互过程中学习者情感状态进行分辨,还可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社会交互状态、社会角色等信息进行了解。[2]信息化环境下,通过社会特征感知数据的分析与对学习者学习风格与个人偏好等信息的获取,可以精准地为学习者推荐资料。就学习文化视角而言,教育价值取向首先要确立思想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的维系与承袭。就教育组织方式来说,社会生产活动与学校教育功能之间存有鸿沟,大多数人无缘进入学校,其社会化适应整合在一般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对象局限于一小部分人。

(二)学习空间是学习者个体全面成长发展的场域

信息技术在改变学习空间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习资源。在具体的学习中,人工智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需求、教育经历等因素,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同时,可编程的4D打印材料使学习指导与学习资源更具个性化,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的场地要求。学习空间在为学习者提供物理空间的同时也通过创造特定文化对学习者进行善意干预,它是承载学习活动的实践场域。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自从提出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目标之后,便开始认真反思传统学习空间建构问题。信息化时期的学习空间涵盖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是用于学习的场所,可见在任何场所都可以进行学习行为,其最终目标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实践逻辑理论中,布迪厄认为场域在实践具有基础性地位,换句话说,在智慧教育中学习空间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构建学习空间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极其必要的。[3]从当前来看,我国信息化学习空间建设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从智慧教育视角来看,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其智慧性不足。因此,智慧学习空间的构建应有机联系学习环境与教育理论,包括物理空间与新技术的整合、教学方法创新与新技术的开发、认知学习理论与物理学习环境设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技术等,推动了智慧教育创新形态的嬗变。

二、学习空间:学习文化构建的价值指向

学习文化构建需从三方面着手:一要以学习为中心,彰显学习者主体性地位,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与积极主动性,又能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二要以智慧教育突显学习智能,丰富学习者学习形式,从理念层面来看,智慧教育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强调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交流互动工具,使学习变得更加开放灵活、高效;三要建设技术文化,以技术促成学习文化。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持续应用,新型学习文化不断“升级换代”。

(一)以学习为中心,彰显学习者主体性地位

与传统教室相比,信息化学习空间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从智慧教育视角来看,其“智慧性”不足,仍处于智慧型学习空间探索的初始阶段,存有文化基础薄弱、功能单一、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难以有效融合等缺陷。学习空间作为承载学习活动的实践场域,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物理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某种文化来善意地干预学习者。从实践场域理论看来,场域包括显性资本与隐性资本两种类型,其中文化是决定场域价值的关键,属于隐性资本。[4]从培养目标来看,智慧教育未来学习空间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对学习者实施干预的文化,具体表现为多元性、开放性、自由性与先进性。作为开展远程教育的主要模式,混合式学习具有将网络化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进行优势互补的特征,该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创造性与积极主动性,又能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网络学习环境下,网络分析技术和学习平台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为其自动推送学习资源,在云端能够随时调用生成性资源存储;利用可视化、学习分析大数据等技术在学习管理平台的支撑下实现对教学的常规管理与监督,以及对教学各个环节的精细化与科学化管理,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智慧教育突显学习智能,丰富学习者学习形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洞察世界、认识社会的能力。未来社会中将会涌现大量受人工智能影响的学生,他们带有的非线性思维、无界思想将会对社会变革产生巨大影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慧教育应运而生。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智能教学管理、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资源与技术服务一体化等不断丰富着智慧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推动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未来教育的基本形态,智慧教育应为学习者提供能够支持自由实践、学习资源充足的学习空间,并确保该空间可以引导学习者在自然状态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深度解放自我,获得情感与认知的双重提升。从理念层面来看,智慧教育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作用,强调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交流互动工具,打破了传统教室空间与课堂时间的限制,使学习变得更加开放灵活、高效。[5]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知识。一方面,人工智能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学习需求等为其提供自适应的学习服务,使学生从知识消费者转变为知识创造者;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依据学习数据与预设算法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学习路径,代替一部分繁重的教师工作,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去关注学生内心情感变化与创新创造能力提升。

(三)建设技术文化,以技术促成学习文化

从文化转变与技术发展的关系角度来看,学习文化是各种学习特性的总和,是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由后天所形成的。一方面,无论处于哪个时期,技术都影响着学习文化的转变与养成;另一方面,技术是通过渗透在学习文化之中,并随着技术本身的发展对学习文化产生影响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是推动社会文化变革的动力。从信息时代的教育来看,现代化信息技术是推动教育文化变革的强大动力。在教育领域,随着教育范式的转变,即由教转向学,教育文化的核心逐渐转向学习文化。学习文化无论在哪个时期,都以当时特定的技术条件为前提。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人类社会发生转变,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功能发生了改变,逐渐摆脱原来单纯的技术载体,从影响社会发展的工具转变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化观念。信息化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学习文化不断“升级换代”,即以信息化、创新化、终生化、个性化、自主化等为重要元素,以“学会学习”为核心。学习不仅在个体中存在,还在各专业化的节点中存在,其关键在于将相关节点的信息链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学习网络。[6]从供需关系来看,学习者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还是共享者、评论者和创造者,为学习网络不断创造价值、生产知识、提供原创内容。例如,人工智能技术获取学习者的血压、脉搏、生物电等生物特征信息,并对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情绪、身体状态等进行分析,从而及时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学习支持。

三、学习空间构建:学习文化建设的信息化对策

信息化视角下,基于学习文化建设的学习空间构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文化建设引领学习空间构建,营造学生成长的个性化环境。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环境不再仅是物理环境,还包括资源支持环境和情感心理环境等;二是以技术促进知识再生产,构筑学习文化生成之基础。技术不仅促进知识的产生与传播,还在学习中具有知识濡化作用;三是培育信息素养,构建学习空间文化。信息素养是走向信息时代的基本护照,是人们在信息社会生存、工作、学习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四是构筑学习主体存在的学习文化,拓展技术性的学习文化。

(一)以文化建设引领学习空间构建,营造学生成长的个性化环境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环境构成要素不断向外延伸,不再只限于物理环境——教学设施、教学场所、光纤温度、色彩等,还涉及资源支持环境——人类教师、教学模式、学习资源、认知工具等,以及情感心理环境——学习氛围、情感舆论、情境会话、人际关系等。学习者不再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还可以参与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的选择与评议。这种新学习范式与学习文化对教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对学习资源利用、学习过程实施、学习策略选择、学习结果评价等进行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信息化学习对教育变革产生重要影响,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加强远程交流与合作,促进学习资源与服务的获取,确保学习者在任意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在线学习资源,以此提高学习质量。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资源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再生,它不是以静态方式存在,而是处于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发展之中。在新兴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共同推动下,新的学习空间生态形成。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整合之后,将智能感知、物联网获取的信息交给人工智能认知、决策,然后以服务的形式由云计算交付给用户,教育机器人在这个过程中与智能学习环境保持联系,并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物理环境更加健康、优美、舒适、环保,还可以为个体发展定制个性化的环境。[7]这种新形式的信息化学习,以文化建设的方式引领新型学习空间构建。

(二)以技术促进知识再生产,构筑学习文化生成之基础

从知识与技术的关系来看,技术促进知识的产生与传播。一方面技术体现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能动的实践关系,其本身是一种知识的实践转化;另一方面人类知识的产生与传播是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依赖一定的技术条件完成的。技术进步不仅可以将知识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还可以引发新一轮知识需求。因媒体承载性的存在,技术在学习中具有知识濡化作用,即在时间向度上使知识代代延传。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度,使世人拥有一个信息化环境,在该环境中各种多元异质的学习文化竞相争艳。从本质上来看,技术并不是学习文化转变的决定性因素,而是诱发性因素,但在转变进程中却发挥着导火线的作用,故而技术引发学习文化的变革。当前信息技术引发的学习文化变革,使得教育工作者更倾向于学而非教,并产生许多流行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且学习文化范式转变的表征不只体现在外在的技术器物上,而是渗透在人类学习意识、理念及制度行为之中。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新文化将会带来新教育关系与新学习关系的转变,对教与学将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引起传统教育教学系统的剧烈反弹。[8]但教育范式转变不会因个人意志而转移,而是成为一种难以抗拒的发展趋势。信息时代的教育文化特质或教育的“时代性”要通过重构“学习文化”系统来实现。因此,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知识再生产,从而构筑新的学习文化。

(三)培育信息素养,构建学习空间文化

信息化背景下,学习者对新技术新方法等要采用开放接纳的态度,抱有开拓创新与积极实践的精神。因为学习者不仅有助于传播学习文化,还有利于形成学习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如果不能吸收接纳新事物,而是一味地拒绝排斥,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从本质上来看,学习文化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人的信息化,人的信息化的实现要使人拥有信息社会所需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走向信息时代的基本护照,是人们在信息社会生存、工作、学习所必需具备的技能。因此,信息化背景下,对学习者来说,只有灵活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各种新的学习方法,具备信息时代所需的基本信息素养,并与具体专业实践相结合,才能走向成功的学习之路。作为学习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新时期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方向是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就是说,对教师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信息化教学能力视为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元素,视为教师独立于其它教学角色的核心专业素养。学习文化是后天渐进式养成的,可以借助教与学的行为模式来培养。在新型学习文化中,教师发挥着学习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升。[9]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构建出新的学习空间文化。

(四)构筑学习主体存在的学习文化,拓展技术性的学习文化

人类对技术的认识有多种不同的看法,物的人化是技术发展的趋势,工具机器的目的性是为了代替人类的劳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类用自己的智慧与思想影响和改造着技术的发展。追溯历史,从源起来看,技术与人类本质紧密相关,当前人们所创造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射着人类的组成。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规则在人类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权威而存在,在深刻影响人类自我发展意识的同时,规范着人们日常活动方式。这样在客体性异己力量技术的影响下,人类世界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世界,人的主体性逐渐被吞没,人的行为逐渐失去目的性、主动性与自由,人成为“单向度的人”。在新型学习文化中,将人与技术进行统一并不是要创造一种新的人的本质或一种颠覆性的知识体系,更不是要创造一种新人,而是要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性格,因为从最终归属来看,人与技术都是社会的组成。因此,搜索虚构的‘人’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任务是去寻求可以完美表达人与技术相统一的未来文明最诊视的特性。[10]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在情境感知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是资源的设计者,对学习资源进行开发与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根据学生的生物特征分析数据,为其提供适宜的学习内容并组织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在分析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构筑学习主体存在的学习文化,为学生拓展技术性的学习文化。

猜你喜欢

学习者空间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空间是什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创享空间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