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岐黄针治疗便秘验案

2023-01-05潘柏存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天枢中脘进针

潘柏存,闫 兵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广东 深圳 518001;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1)

针灸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操作方便等优势,用针灸治疗便秘有很好的疗效。

1 针具选择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从改良针具角度出发,取法古代九针并结合现代工艺研发了岐黄针,并以《黄帝内经》经筋理论及五刺法为指导思想,创立了岐黄针疗法。岐黄针疗法以“轻”“快”“少”为特点,即取穴轻巧,取穴少,不留针不加电且疗程短[1]。自二十世纪以来,一次性针灸用具广泛运用于临床,普通针刺一次治疗就需要留针25到30分钟,且中医针刺讲求“得气”,即针刺中带来的脏腑调节效果应稳定而持久,为保持这种“得气”感,就需要医师在治疗过程中适时进行手法操作,或者加上电针。而用岐黄针很好的改善这一情况。陈振虎教授反复实践,借鉴古代九针的部分外形特征,结合现代材料和工艺水平发明了岐黄针。其针为空心,针身直径细,但能保持足够的刚度,而且其特殊的针尖圆弧形设计,还可更好地避免刺伤血管引起的血肿,是古代针具和现代工艺的有效结合,该针具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720134057.X)[1]。岐黄针疗法以飞针进针,按一定角度和方向快速进针至穴位的一定深度后(不同穴位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各不相同),行手法得气后即可出针。一个穴位从进针到出针不超过15s且不留针,操作时间非常短[1]。对于初次进行针刺治疗的患者来说,可减轻恐惧感,不需要留针也降低了“晕针”;也因为扎针时间短,不留针,未成年患者也比较容易进行配合,拓宽了适用范围。对于需要多次复诊的患者来说,单次治疗时间短,每次复诊间隔2到5天,对于工作及生活基本不造成影响,免去了普通针刺需每日扎针以维持疗效的烦恼。对于施治医师,岐黄针操作时间短,操作手法不复杂,每次治疗选取1~2个穴位,最多不超过五个,且单次治疗往往能见效;相比于普通针的扎针数量少则七八针,多则几十针,且部分穴位较为隐蔽来说,降低了拔针时“漏针”的可能。

患者,女,26岁,2021年4月就诊。自幼大便干结难解,1~6天一行,曾自行口服减肥茶(具体成分不明)未见明显效果。纳欠佳,眠差,入睡困难,梦多。有疲倦感。舌淡红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暂未发现过敏史。中医诊断为便秘,脾气虚证。取天枢穴和脾俞穴,用岐黄针法针刺,每5天1次。第2次治疗后大便可1日1行。治疗第4次后便已不干,排便过程顺畅。继续巩固治疗4次,随访1个月大便均每日一行,不干,排便过程顺畅。

患者,男,9岁11月。监护人代述,3岁时出现排便困难,排便持续10min,2~3天一行。曾服中药治疗,服药期间稍有改善,停药后症状反复。之后行小儿推拿治疗亦无好转。纳呆,平素挑食,少食蔬菜,喜食辛辣及冷饮。舌淡苔薄白,脉弱。过敏史暂未发现。中医诊断为便秘,脾气虚证。取天枢穴、脾俞穴,因平素挑食则加中脘穴。用岐黄针法针刺,每5天1次治疗。治疗第2次后食欲好转,挑食现象减少。治疗第4次后,排便已1~2天一行,且排便时间缩短为5min左右,排便过程顺畅。嘱继续巩固治疗。

治疗便秘选取的基础穴位为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各旁开2寸,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气结聚之募穴,《针灸甲乙经》言“大肠胀者,天枢主之”,可加强大肠传导之力[2]。天枢穴首次记载于《灵枢·骨度》篇,“天枢”是北斗七星之一,为天地运行之枢要,后喻为事物之枢机、激发之枢纽[3]。天枢穴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周楣声医学全集》道“天枢:天,天地,此指人之上下半身而言;枢,枢机,枢纽。喻穴居人身上下枢要之处也。”[4]枢机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关键,《黄帝内经》中也强调: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唐代王冰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道:“所谓身半……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也。右天枢主胃,以降为和,左天枢主脾,以升为用。”[5]左右天枢,一升一降,形成如环无端的气机运行枢纽,以达到《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效果。天枢穴也是传导的枢纽。《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具有双向调节胃肠脏腑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针刺“天枢”穴可以抑制空肠运动,促进结肠运动,对肠腑疾病有双重作用[6]。从解剖角度看,腹直肌和腰肌通过筋膜包绕相连,深刺天枢穴可解除腰肌的紧张与痉挛,调整脊柱的外在平衡,从而恢复腰椎内外动态平衡[7]。腰椎内外平衡恢复,椎内压力恢复正常,之前因压力过高对脊神经产生的额外刺激可以消失,从而调节植物神经使其恢复平衡,减少不良刺激。在针刺深度方面,单次进针深度根据个体不同可达1~1.5寸,对于针刺的安全性,有研究表明,深刺天枢治疗功能性便秘是治疗效应,而非安慰效应,确立了针刺深浅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8]。个体化深刺天枢治疗功能性便秘安全性好,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天枢穴用岐黄针疗法针刺,安全性高且能达到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

《针灸大成》记载,脾俞穴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针刺脾俞穴对脾胃有双向调节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正常家兔胃电有慢波也有快波,电针脾俞穴对胃电的效应为双重作用,电针前后胃电频率、振幅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针刺脾俞穴对胃功能活动有调整作用[9]。研究表明,第11胸椎段脊神经受到压迫,可出现胃脘痛、腹胀痛、胰腺炎等症状。而运用岐黄针法,对第11胸椎左右的筋膜进行松解,能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少或消除对脊神经的压迫,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若是未成年患者,如果有胃口差,存在挑食现象,则配合中脘穴针刺。中脘穴可治疗胃脘痛,腹胀,纳呆,食不化,便秘等胃肠疾患,选用天枢穴和中脘穴,有调胃通肠之用。比较常见的还有因肠道积热所致的,针刺时可以配合大肠俞,采用“俞募配穴”以达泻热除积的效果。若是因气虚而致无力排便的,可配合气海俞。

猜你喜欢

天枢中脘进针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