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60例
2023-01-05杨娅婷
吴 艳,张 颜,杨娅婷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皮肤科,四川 成都 610014)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属于瘙痒症的一种,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明显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多因老年人皮脂腺功能减退,皮肤干燥、皮肤萎缩等因素导致[1]。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好发于冬季,特别是干燥地区,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皮肤病,因其瘙痒明显,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笔者用针灸、穴位注射、游走罐、放血疗法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型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50~65岁,平均58岁;病程1~2年。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临床皮肤病学》中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无原发性皮肤损害,局部或全身皮肤出现阵发性瘙痒,痒无定处,尤以夜间为重,瘙痒可随着情绪波动、环境变化、温度变化、饮酒、摩擦或搔抓等诱因的刺激而发或加重;在连续反复搔抓处可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中的血风疮的诊断标准与证候标准拟定[2]。血虚风燥证多见于年老赢弱者,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围皮肤干燥脱屑,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有疲倦乏力,面色无华,瘙痒处可见脱屑、血痂或抓痕、色素沉着,大便干涩,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50~65岁,病程大于1年;③近1周未使用抗组胺药物及其它抗敏药物进行治疗;近1个月内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用药史及免疫抑制剂治疗;④患者本人知情并同意参加。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小于50岁或大于65岁;③妊娠或哺乳期;④近1周使用抗组胺药物内服或其他抗敏治疗,近1个月内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用药史及免疫抑制剂治疗;⑤有糖尿病、胆结石等系统性疾病;⑥存在精神障碍或者沟通障碍等。
2 治疗方法
用中医外治法治疗。主要包括针灸、穴位注射、游走罐、放血疗法。
针灸:根据其中医分型不同,选取不同穴位。血虚肝旺型治以养血润燥、疏风清热,取血海、曲池、三阴交、合谷、委中、肝腧。风热血热型治以祛风解表、清热止痒,取曲池、丰隆、肺腧、曲池、合谷、外关。湿热下注型治以清热利湿、散风止痒,取足三里、承山、血海、曲池、阴陵泉、委中。患者取卧位或者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直刺或者斜刺(背腧穴),取得酸麻胀感为度。停针20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5mL(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3020782)分另注射两侧足三里,双侧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2mL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注入,注意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每周1次,2次为一疗程。
游走罐: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操作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每5天1次,3次为一疗程。
放血疗法:选取背部膀胱经腧穴,在腧穴处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带一次性手套,用一次性无菌针头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min,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每5天1次,3次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3]
治愈:瘙痒消失,半年内未复发。显效:瘙痒明显减轻,半年内未明显加重。有效:瘙痒减轻,停治半年后又再次发作。无效:瘙痒症状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愈15例,显效3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
5 讨 论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既是一种症状,亦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特点是初起并无皮肤损害,由于经常搔抓,患处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化或湿疹样变,有时可继发感染。自觉全身瘙痒,入夜尤甚,一般为阵发性瘙痒,严重者可为持续性瘙痒,阵发性加剧。西医治疗主要包括外用药,以保湿、滋润、止痒为主,系统用药包括抗组胺药、钙剂、镇静安眠药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4]。
瘙痒属中医“痒风”、“风瘙痒”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痒属风,亦各有因。”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或为湿热、风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或血虚肝旺,以致生风生燥,肌肤失痒所致。中医治当祛风止痒、清热除湿、养血润燥。皮肤病通过中医外治主要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气血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曲池、血海、三阴交等是治疗皮肤瘙痒常用的穴位。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具有散风热、疏经络之作用;合谷作用手阳明经原穴,能振奋周身之阳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有调理阴血之功能。诸穴辨证配伍,共奏祛风止痒、清热除湿止痒之功[3]。黄芪穴位注射达到药物及针刺的双重作用,老年人肾气不足、免疫力低下,黄芪补益气血以固本培元。背部游走罐及放血疗法有疏通经络、除湿止痒之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