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丸剂治疗“饮病”研究概述
2023-01-05陈历分唐志宇范森稷肖先青曹文富
陈历分,唐志宇,范森稷,肖先青,曹文富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重庆 40216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重庆 402160;3.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庆 401331)
十枣汤首载于《伤寒论》,此方由甘遂、芫花、大戟、大枣三味药组成,主治悬饮、水肿,也是历代医家治疗饮病的专用方。现代临床主要用于胸腔积液、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癌性胸腹水等水液代谢失常相关疾病,其临床实用价值已经得到证实。现阐释如下。
十枣汤《伤寒论》原文152条,曰:“……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关于十枣汤丸剂的记载,陈言《三因方》中首次提及,原文曰:“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征,盖善变通者也”[2]。根据近10年相关文献记载,十枣汤主治疾病多与水液代谢失常为病相关,其不仅可以消除肉眼可见的多余液体,而且对腔隙内、组织及细胞中的多余液体也有明显作用[3]。十枣汤组成中芫花、甘遂、大戟均是有毒之品,令许多临床医生望而却步,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在其药理毒理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1 十枣汤丸剂
十枣汤中芫花辛、苦、温,攻痰饮,利水道;甘遂、大戟苦、寒泄下,化痰逐水,消肿痛;三味药同归属于肺、肾、大肠经,三药并用,可将胸腔、腹腔积液、水饮攻逐于体外,其疗效可谓“立竿见影”。原方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药末,有如下用意:一则取大枣之甘缓,既缓和三药峻烈之性,又可解其毒;二则顾护脾胃,使下而不伤正;三则培土以制水,驱邪与扶正正兼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简要将其作用机理概括为“十枣汤攻逐水饮,使水饮邪气从大小便而泄”[4],此与《内经》所谓“洁净府,去菀陈莝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现代药理学对芫花、甘遂、大戟的毒性成分有较为详细报道,研究表明芫花具有明显的肝毒性[5],其致毒性部位为其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物[6]、甘遂所含二萜类和三萜类成分为其主要毒效成分[7]。王奎龙等提出京大戟的主要毒性部位为石油醚部位,并且发现其毒性与石油醚部位二萜类成分成正相关[8]。芫花、甘遂、大戟的毒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提出通过炮制来减轻毒性[9-11]。目前一致认为醋炙是减轻甘遂、大戟毒性最好的办法,《中国药典》中也对甘遂、大戟也明确标注了内服需要醋炙。
关于中药丸剂的踪迹,最早可追寻到先秦两汉时期,根据目前我国已发现最古老的方剂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已有“丸”、“稍丸”等名称[12]。在《伤寒论》中关于丸剂的记载共有6丸,如抵挡丸、大陷胸丸、乌梅丸、麻仁丸、理中丸、禹良粮丸(有名无方),实际5丸,按其性质可分为直接改汤为丸、蜜丸、糊丸这三类丸剂。从中医药剂学的角度出发,《伤寒论》原文中关于丸剂的制备方法已经有现代制丸的雏形[13]。陈言《三因方》首次提及十枣丸“十枣汤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先将芫花、大戟、甘遂各按照相应比例捣为药末,再蒸大枣取其枣肉,最后以枣肉和药末为丸。韩明德[14]针对十枣汤在原方枣汤送末的基础上,提出“枣肉为丸”和“枣汤煎服”二法,前法的副作用小,疗效确切,而后法副作用大,药效峻猛。
2 中医饮病
2.1 基本概念
饮病简单概括为水液代谢障碍而导致的全身性疾病。饮病之名在《内经》中已有提及,如“饮发”、“积饮”、“饮”等。《金匮要略》形成了饮病学说的系统理论,对饮病的命名、病因病机、治法治则、中药方剂等方面都有所涉及。汉代以前仅有“饮”之称,并无“痰”之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篇中正式确立“痰饮”之名,经后人考证重点是在谈论“饮”。仲景先生之论饮病,有三大突出贡献[15]:一是形成饮病的系统辨证论治体系;二是首次提出四饮之名及水在五脏之证;三是首次提出饮病之治法。
2.2 形成因素
饮病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感受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及饮食内伤等都有密切关系。一是先天禀赋,若素人先天脾胃阳虚,阳气不足,脾气运化失司,无法推动水谷精微物质运化至全身,则会导致水液停聚;二是六淫邪气中寒邪、湿邪最易引发饮病,因人体肺、脾、肾、三焦主司水液代谢,若风寒侵袭上焦之肺,致肺失宣降,水液输布、运行、排泄障碍;若寒湿困阻脾胃,脾无力运化,困滞水液于中焦;若肾与三焦被寒、湿所困,下焦枢机不利,易产生水液代谢障碍。再则饮食、情志内伤也会致饮病。
2.3 致病特点
饮邪多停留于人体的肠胃、胸胁、四肢、皮肤等部位,其致病特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柳亚平[16]对于饮病的致病特点提出以下六点,一“旁溢上逆,流注腔隙”,饮邪发展以肠胃为中心,并经络气血同行,上逆胸胁为“悬饮”、旁溢胃肠为“支饮”“痰饮”、外溢四肢为“溢饮”。二“阴凝之邪,阻滞气机”,阴寒之邪,阻碍气机升降出入,饮滞胸中,则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停胃肠,则见恶心呕吐、腹胀肠鸣等病证;饮停四肢肌肤,则见四肢困重,少气懒惰。三“变动不居,为病多端”,饮邪实际则为水液,水液游走变动,致病较广,善变,且病程较长。饮邪致病的特点还包括“饮性寒湿,损伤人体阳气”、“逐渐蓄积,待时发作”、“静而伏藏,动则为害”。饮属于六淫邪气中“湿邪”的一个类别[17],也具有湿邪的致病特点,如重浊、黏腻、趋下等特性。
3 临床应用
十枣汤现代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用于治疗水液代谢相关疾病,如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癌性腹水(肝癌、卵巢癌)等。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胸腔积液归可属于中医“悬饮”、“支饮”范畴[18]。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十枣汤应用于胸腔积液及癌性胸水有许多文献报道[19-23]。根据最新临床观察,将十枣汤原方改良,组成甘遂大枣散(甘遂、大枣)用于治疗顽固性胸腔积液效显而安全[24]。
现代临床西医联合十枣汤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恶性腹水等取得突出进展。十枣汤对肝硬化腹水有明显减少腹水,增加尿量,减轻体重,改善症状的作用[25-27]。林麟等[28]选取恶性腹水病人,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十枣汤治疗,结果发现能改善患者的腹胀及积液症状,治疗组疗效高于常规组。邓甜甜等[29]研究发现,十枣汤及顺铂联合能明显抑制恶性腹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L-2、IFN-γ含量升高及TNF-α、VEGF含量降低有关。李航森等[30]从运用十枣汤抑制小鼠艾式腹水的药理实验中得出,十枣汤能增加恶性腹水小鼠的存活时间,减少腹水量的产生,且能提高生存质量。近年来,十枣汤外用贴敷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毒性,对恶性胸、腹水也取得突出疗效[30-33]。
关于十枣汤其临床安全性,目前已有相关临床报道,李振岚等[34]用十枣汤对大鼠的急性毒性研究表明,按60kg为标准,分别以日用计量1.5g的480倍和日用计量3g的240倍给药,按照上述剂量未发现明显毒性作用。十枣汤的长期慢性毒性研究领域仍然欠缺,这一点目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床发展。
4 服用方法
根据十枣汤原方记载用法,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一是大枣十枚熬汤送服,是因本方药性峻猛,枣汤送服可顾护脾胃;二是“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意旨根据患者形体胖瘦不一而选择用药剂量;三是“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主要是保护脾胃;四是平旦空腹服药,保证药效;五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服用,以免伤及正气;六年老体弱者当慎用,孕妇禁用。王燕青提及“十枣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要掌握其适应症状、服药剂量和正确的服药方法,该方是一首安全且有效的方剂”[35]。
5 小 结
综上所述,十枣汤峻下逐水功能广泛,对中医“饮病”,如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恶性腹水等有明显疗效。十枣丸相较于汤剂来讲,有其特有的优势,首先是可以缓和十枣汤峻猛之性,二是剂量较为精确,便于控制药量,三是服药便利,提高患者依从性。据中药毒性药物“有故无殒”观念,十枣丸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