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控

2023-01-05郭晓萍杨小虎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牛群犊牛病毒性

郭晓萍,杨小虎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ovine viral diarthea virus,BVDV)所导致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1-2]。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黏膜糜烂、白细胞数量减少及腹泻等[3]。怀孕母牛感染后常出现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该病致病机制复杂、传染性强且传播速度快,同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成熟的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直径为40~60 nm的球形或圆形,内含直径为25~30 nm的核衣壳蛋白,外有囊膜包裹。BVDV病毒粒子耐碱不耐酸,pH值为3.0即可使其失活,但是当pH值为5.7~9.3时,其性状保持稳定。此外,对有机溶剂乙醚、氯仿及蛋白酶也较为敏感。BVDV不耐高温,56℃条件下1 h以上便可使其灭活。但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力,-70℃条件下能够保存多年。根据基因的抗原性差异,通常将BVDV分为瘟病毒 A(BVDV-1)、瘟病毒 B(BVDV-2)和最新发现的Hobi样瘟病毒(BVDV-3)3种类型。根据病毒感染细胞后是否产生细胞病变(CPE),将BVDV分为致细胞病变型(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CP)两种不同的生物型。两种生物型引起的症状不同,CP型可引起细胞凋亡,对机体损伤严重,而NCP型在胎儿发育早期感染BVDV后形成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PI)动物,是牛病毒性腹泻的主要传染源。

2 流行病学

在我国牛病毒性腹泻在冬春季发病率较高,且多呈地方性流行。各品种和年龄段的牛对BVDV都易感,6~18月龄的犊牛最容易感染发病,其中肉牛比奶牛的发病率高。牛是BVDV的自然宿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猪、绵羊、山羊、鹿、骆驼及其他野生动物也是BVDV的易感宿主[4]。

该病的传播方式较多,包括接触传播、胎盘垂直传播、种公牛精液带毒后交配传播、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等,而野外反刍动物感染的重要途径则是吸血虫媒介传播。PI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PI牛终生带毒,持续大量脱落的BVDV存在于全身分泌物中,包括鼻涕、唾液、精液及粪便等。BVDV的水平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摄入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质,主要包括受污染的饲料、水、机械设备及人员(包括兽医)等。有限的证据表明,苍蝇和其他擅长叮咬的昆虫在BVDV的被动传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临床症状

3.1 持续性感染型

持续感染是母牛在怀孕早期感染NCP型BVDV,胎牛的未成熟免疫系统尚未形成足够的免疫应答,在出生后就会携带BVDV。NCP型BVDV产生的非溶质感染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是持续性感染存在的主要机制[5]。部分感染牛不出现临床症状,外观呈健康状态,但机体呈持续感染状态,会感染许多正常牛只,严重影响牛的生产性能。PI牛终身带毒且不断向外界排毒,是BVD重要的传染源,普通的诊断很难将其筛查出来。因此,很多国家把清除PI牛作为BVD净化与防控的重点。

3.2 急性型

牛病毒性腹泻急性型,又被称为一过性感染(TI),犊牛和青年牛易感。牛病毒性腹泻急性型发病率高,临床表现较温和,死亡率低。牛群感染发病后体温呈双相热,伴有呼吸道与消化道感染及繁殖障碍。BVDV可感染胃肠道肌肉层和黏膜下层的神经结,导致正常神经功能被破坏,造成感染牛常出现腹痛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精神沉郁、生产性能降低,病情严重时可见血便,最后因急性脱水死亡。犊牛感染后死亡率增加,怀孕母牛感染后会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或PI牛。

3.3 黏膜型

黏膜型的特点是死亡率高,患病牛通常在出现临床症状后1~2周内死亡,尸检显示胃肠道不同部位的黏膜出现糜烂和溃疡。黏膜型多发生于PI牛再次感染了CP型毒株之后,对病牛进行病理剖检可见明显的黏膜溃烂[6]。通常分为急性黏膜型与慢性黏膜型。慢性黏膜型发病率低、死亡率高,且牛群中犊牛感染后死亡率较其他牛高。黏膜型BVDV病程较长,感染牛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白细胞减少、消瘦、生产性能显著下降,呈持续或间歇性腹泻,粪便带血,肠道黏膜受损严重。

4 诊断技术

4.1 免疫琼脂扩散试验

免疫琼脂扩散法是我国基层兽医部门采用的一种普查手段,具有耗时少、可操作性强、节省资源等优点。可选择溃疡或炎性组织的黏膜直接与阳性血清进行抗原检测,也可以取代被检血清与标准抗原进行抗体的检测。陈茂盛等[7]通过试验发现,采用琼扩散试验检验BVDV的抗体,其结果与微量中和试验差异显著。

4.2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中和试验是流行病学调查十分有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BVDV的病原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孟庆森[8]等为了解BVDV在国内的流行情况,在全国共采集了451份犊牛血清样品,用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样品中BVDV的抗体情况。结果显示,从我国不同地区采集的血清样品,BVDV阳性率参差不齐,最低为25.6%,最高可达91.9%,表明BVDV在我国流行较为严重。

4.3 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可以特异性检测BVDV抗原、抗体。该技术包括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两种。直接免疫荧光技术主要用荧光素耦联抗BVDV的抗体对新鲜组织的冰冻切片或细胞进行染色检测;间接免疫荧光主要是把荧光素耦联到二抗上,利用二抗种属特异性进行染色检测,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包浆中是否有荧光粒子出现,出现荧光粒子表明检测样品为阳性。该检测技术结果可靠且特异性强,不足之处是价格较为昂贵,所需检测抗原需要制备相应的荧光标记的抗体,这就要求配备荧光显微镜和观察及记录试验结果的相机[9]。

5 防控措施

5.1 提高日常饲养管理水平

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清理消毒,保持圈舍的干燥、清洁及通风良好,冬春季采取防寒保暖措施,为牛提供一个舒适的生产环境,增强抵抗力,减少BVD的发生。此外,日常饲养过程中饲料配比要合理,以满足牛的生长发育需求,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5.2 积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疫苗免疫成本低、有效性高,是预防动物疫病的有效措施。BVD疫苗主要是通过刺激机体的B细胞和T细胞产生获得性免疫来降低BVD的发病率。目前,国内已经研发了多种疫苗,如牛黏膜病弱毒疫苗、灭活疫苗,这对控制与消灭BVD起到了积极作用。

5.3 严格做好检疫工作

定期对牛群进行检查,发现患病或者可疑牛只,及时进行隔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淘汰”。对饲养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对健康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控制传染源。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牛只尽快淘汰。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引种时要进行严格检疫,确保完全健康方可进行混养。

5.4 加强对PI牛的检测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采用的防控方案是检出PI牛后,消灭或阻止它们返回牛群。在疫病早期阶段,特别是犊牛出生后不久,检测PI牛是较为高效的方式之一。

猜你喜欢

牛群犊牛病毒性
犊牛腹泻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与牛共眠
牛群成和牛的故事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牛牛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