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治疗肝病基础的研究进展
2023-01-05黄晶
黄 晶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药学部 四川 成都 610200)
昆虫“蟑螂”的药用历史,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后亦称之为“蜚蠊”[1],即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innaeus)。临床报道多见其制剂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烫伤[3]、放射性口腔黏膜炎[4]、肝炎[5][6]、肝纤维化[7]等,药效良好。本文主要从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角度对美洲大蠊治疗肝病的的基础作出综述。
1 中医药学对美洲大蠊性味功能的论证
1.1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中药的功能主治。中药古籍《神农本草经》与《别录》有其“性寒,味咸”的记载,《中药大辞典》[8]记载其“咸,寒”;《神农本草经合注》[9]称其“入肝经”。在现代书籍《虫类药的应用》[10]中的相关描述为“入肝、脾二经”。
1.2功能主治
论功能主治,《神农本草经》有如下记载,“破积聚”提示其消积破坚,“主瘀血癥坚寒热”提示其活血化瘀;《新修本草》谓“食之下气”提示其下气通痹。《分类草药性》云“消疮,敷结毒,治喉蛾”,《慈航活人书》中所记载的治疗无名肿痛的方法有“蟑螂十个,盐一撮,同捣烂敷之”,对疮痈肿疖的良好疗效提示其消肿解毒的功效。另据《本草纲目拾遗》的有关记载及刘书奎[11]对美洲大蠊治疗小儿疳积的报道,提示其对改善脾胃有一定功效。
2 中医药学对肝病病因病机的论证
徐经世[12]认为肝病病因包括饮食不节、六淫内侵、情志内伤及房劳过度等。
饮食不节多累于脾,在生理功能上肝、脾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此脏受损极易累及彼脏,故有肝病传脾、脾病及肝、肝脾同病[13]的说法。首先,肝脾共同协调机体气机运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为气机之总司;其次,脾主运化水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失健运,水谷运化无力,气血化生受阻,可致肝失濡养;再次,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运化无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内生,形成水肿、痞块,加重粘滞瘀阻,湿阻脾滞,妨肝疏达,肝气郁结,一方面水饮停滞,阻于经络,聚于脏腑[14],另一方面气滞血瘀,终而肝络瘀阻。木无土则不生,土无木则难固,最终导致肝脾同病[15]的结果。
可致肝病的六淫邪气包含湿热两邪,兼具阴阳属性:湿邪粘滞,阻气凝络,碍脾健运;热邪燔灼炎上,灼伤肝经、伤津耗气。而恰恰“肝主疏泄而喜条达”,两者对立,肝失疏泄,“久病入络”[16],可致气滞血瘀、肝络瘀阻,肝脾同病、脏腑失养,进而加重肝的疏泄失调。热邪作用于肝,除直接灼伤肝经导致肝经郁热外,还可能通过热迫血行来影响肝的藏血功能。
情志因素中,以怒对肝的影响最为突出,有“怒伤肝,悲胜恐”的说法。大怒则肝气上逆,气机逆行,气迫血行,血随气涌,不能实现“静则血归于肝脏”,血不归藏,肝经受累。
房劳过度可累及肾,损阴耗阳,肾水枯而难涵木,另外由于“精血互化”“肝肾同源”,肝阴肾阴本应相互滋养,若肾阴虚弱则肝阴无以滋养,且“肾为肝之母”,母病及子,最终导致肝肾同病的结果。
可见肝病的形成主要源自饮食不节导致的肝脾同病、热毒蕴结导致的肝经郁热、湿邪粘滞导致的气机阻遏及肝络瘀阻、情志内伤导致的血不归藏、房劳过度导致的肝肾同病,同时还存在邪正关系的失衡等,最终产生肝失疏泄、肝不藏血等病变。
3 中医药学对美洲大蠊治疗肝病的论证
据古今典籍对其性味归经的描述:美洲大蠊“性寒”,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则可用于疗热证,《神农本草经》也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印证,即利用药物偏性纠正机体失衡;美洲大蠊“味咸”,中医有“咸能软能下”的说法,提示咸味药软坚、散结、润下,且“咸能入血”,提示药入血分。美洲大蠊“性寒”“味咸”,性味相结合即可软坚以散热结,恰适于“肝经血分有瘀血兼有热象者”[9]。
而功效方面,美洲大蠊具清泻解毒之效,可针对热毒蕴结所致肝经郁热;其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可缓解饮食不节导致的脾失健运及肝失濡养、针对肝脾同病,帮助水谷输布、水湿运化,恢复气血生化功能,使经络得以濡养、脏腑得以复原,另外通过巩固后天之本,固本以扶正,重建机体平衡。
美洲大蠊化积、解毒、利水、消肿、破淤的功效与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饮食不节所致肝脾同病、热毒蕴结所致肝经郁热、湿邪粘滞所致气机阻遏及肝络瘀阻一一相对,充分体现了中医用药之绝妙。
4 美洲大蠊治疗肝病的现代实验研究
4.1急性四氯化碳型肝损伤
多组试验表明美洲大蠊对动物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如四氯化碳所致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李武等[17]以CCl4肝纤维化小鼠为模型,通过对其血清透明质酸等多项指标的测定与分析,证实了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改善肝纤维化。
4.2自身免疫性肝损伤
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常以刀豆蛋白A[18]、卡介苗和脂多糖[19]制得的自身免疫性肝损伤模型[20]为载体。高永翔等[21]通过测定上述模型动物血清中ALT、AST、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的活性,得出蟑螂提取物具有改善免疫性肝损伤作用的结论。
4.3病毒性肝炎
对病毒性肝炎的动物试验研究,高永翔等[21]以感染HBV的麻鸭为模型动物,证实蟑螂提取物可减少模型动物血清中HBsAg、HBeAg两种抗原的分泌。临床研究中,欧文湖等[22]对比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例100例,证实消症益肝片可抑制乙肝病毒、帮助肝细胞功能的恢复,总有效率为74%;贺劲松等[23]收集观察慢性乙肝纤维化患者30例,发现消症益肝片具有减轻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促进肝功能恢复的作用,并能改善慢性乙肝纤维化患者的症状、体征。
5 讨论与展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及其制剂对改善肝纤维化、免疫性肝损伤有效,而肝纤维化[24]或肝硬化[25]发生发展进程中多伴随肝微循环障碍,结合美洲大蠊及其制剂的研究,猜测抗氧化、改善微循环、免疫调节或与其治疗基础相关。
不难发现,这与中医药学的论证有许多共通点。抗氧化作用是现代研究对活血化瘀中药的一种解读,认为其以清除自由基的方式,抑制组织细胞脂质过氧化,从而对抗由此引发的水肿、脂肪变性及微循环障碍。张成桂等进行了相关的体外抗氧化实验,证实美洲大蠊活性成分是一种包含低分子多肽的混合物,具有清除羟基自由基和二苯基苦味肼基自由基的作用,显示较强的还原能力。改善微循环可针对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所伴肝微循环障碍,吴建新等发现以美洲大蠊为原料制得的心脉龙可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无论是抗氧化还是改善微循环,均可与中医药学认为美洲大蠊“活血化瘀”相关联。肝病的中医辨识常有舌“暗红有瘀斑”、胸肋胀满疼痛等特征,提示存在瘀阻的情况,一般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也侧重于臌胀、肋痛、积聚,其共同的病理基础为瘀阻脉络,美洲大蠊恰可活血化瘀。孙龙等以正常小鼠进行试验,发现美洲大蠊粗多糖粉可提高其免疫功能,类似于中医“固本扶正”。
目前对美洲大蠊治疗肝病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研究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合理制剂以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将中药自身的性味归经等“靶向”特征与现代制剂研究成果密切结合,降低传统中药制剂因成分复杂不清而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与安全性,势必为中医药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