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初探*

2023-01-05叶穗冰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

中国司法 2022年10期
关键词:法律援助志愿志愿者

叶穗冰(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以下简称《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法律援助法》对法律援助志愿者作了列举,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以组织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员和法学专业学生作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等法律援助”。为了呼应该法第17条“法律援助志愿者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要求,司法部、中央文明办印发了《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根据《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法律援助志愿者是指根据法律援助机构等单位安排,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及相关服务的公民。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法律援助志愿者主体之一的大学生,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现状、价值和提升对策的研究,探讨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夯实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现状

当前,我国法律援助案件办理主体是社会律师,以受理法律援助案件总数全国第一位的广东省为例,全省88.11%的法律援助案件为社会律师承办。①《广东省法律援助工作数据及法律援助案件分析报告(2018-2020年)》,http://sft.gd.gov.cn/sfw/zwgk/sjfb/tjsj/content/post_3573091.html.根据笔者在广东省律师协会调研的情况,截至2022年6月30日,广东省律师总数为65244人(不含合伙联营境外律师、港澳派驻律师),其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的兼职律师为818人,约占总数的1.25%。总体来讲,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办案数量比较少。

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办案少有客观原因。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所属组织为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机构。《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人除律师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外,可以是“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机构不在其列;《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诉讼代理人可以是“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按照这一规定,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机构必须在民政部门注册成为社会团体,才有资格推荐诉讼代理人。现实中,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机构注册可能增加高等院校管理的难度,所以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机构并未注册,只是作为高等院校内设机构运作,机构内的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只能承担非诉讼服务。

从2017年年底起,随着国家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工作以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推进,全国法律援助案件数量激增。以广东省为例,2018~2021年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分别为142453宗、240515宗、245551宗和236716宗②数字分别见:《广东省法律援助工作数据及法律援助案件分析报告(2018-2020年)》,http://sft.gd.gov.cn/sfw/zwgk/sjfb/tjsj/content/post_3573091.html;《广东省法律援助工作情况报告(2021年度)》,http://sft.gd.gov.cn/sfw/zwgk/sjfb/tjsj/content/post_3929882.html.,四年增长约66.17%。法律援助亟须补充诉讼服务力量。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对非诉讼服务的需求也很强烈。2021年,广东在法律咨询、法律帮助、代理、刑事辩护、代书五种主要法律援助方式中,法律咨询占92.32%。③《广东省法律援助工作情况报告(2021年度)》,http://sft.gd.gov.cn/sfw/zwgk/sjfb/tjsj/content/post_3929882.html.即使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机构未注册为社会团体,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价值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旨在实现弱势群体的发展权。《法律援助法》第3条规定,法律援助“实行国家保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在政府承担法律援助主要责任的前提下,作为社会参与力量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需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与政府共同推动法律援助事业的进步,以更好地满足弱势群体对法治、公平、正义的需要。

(一)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60页。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法治、公平、正义等美好生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仅仅由政府提供法律援助,难以充分满足弱势群体对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有法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成为补齐群众法律需要的生力军。

同时,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特别强调协商、调解等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运用。20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事情的“枫桥经验”,通过协商和调解就地化解矛盾,实现矛盾不上交。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以非诉讼服务为主,着眼于提升弱势群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事关自身利益的矛盾纠纷的能力,既能满足弱势群体就地化解矛盾的现实需要,又能兼顾中国老百姓息讼的传统,还能提升弱势群体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最终有利于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

对大学生而言,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有助于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既表现为在国家危难时为人民利益挺身而出,也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人民服务。当代大学生已经在抗疫中展示了为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勇气,必将担当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重任。但是,大学生一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容易滋生精致利己主义思想。与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占有”相反,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强调的是“奉献”。大学生志愿者帮助的是弱势群体,既不能从中取得报酬,也不能指望将来获得对等帮助,是真正的为他人着想;大学生志愿者不仅要完成案件的法律援助工作,还要教会受助者处理今后类似的法律问题,是大学生从享受“人人为我”照料到实施“我为人人”行为的转折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从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能够强化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坚定大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二)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推进全民守法

2021年6月,《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正式颁布。“八五”普法规划在“七五”普法规划“谁执法谁普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要求,拓展了普法主体,压实了普法责任。由此,大学生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同时开展普法教育,不仅是一种义举,更是一种责任。通过普法,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能够推动全民守法。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帮助弱势群体从认知权利到行使权利,从而推进全民守法。有效的传播应当使受众成为传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无关痛痒的看客。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是一种互动传播:一方面,法律知识来源于受助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受助人有获取知识的愿望;另一方面,法律知识不是一股脑儿塞给受助人的,而是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与受助人针对案情不断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形成的,受助人容易掌握;加上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与受助人身份平等,受助人容易感受到对方的善意,心理上更接受他们传播的法律知识。知法是为了用法,受助人亲身经历了依法维权的过程,以后自己或亲友遇到同类法律问题,也容易激发原有的认知,采取类似的行动。这样,受助人就完成了从不知法到知法、从知法到用法的两次飞跃。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帮助弱势群体树立法治思维,从而推进全民守法。权利与义务本就是一对统一体。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帮助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同时,也会提醒其履行法定义务——如真实陈述案情、遵守双方约定等,这是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弱势群体在权利受侵害的同时也可能存在侵权问题。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任务便是与受助人一起对纠纷剥茧抽丝,厘清其中的法律关系,评判双方的对错,为双方协商、调解或诉讼做好铺垫。受助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了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对弱势群体来说,法律知识多一点少一点也许差别不大,普法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他们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这是法治思维的基础。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促进社会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发展,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形式法治的概括。形式法治是工具理性的表现。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却是出于价值理性的考虑。在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之外,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还关注弱势群体对法律的认可、当事人法律共识的达成、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法律的正义关怀等元素,是有温度的法治,有助于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必将推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三)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促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中,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既能增长专业能力,也能增长道德能力,有利于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脱颖而出。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专业能力。法学类专业近年因就业率走低被视为“红牌专业”。《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类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3.6%,在各专业中位居末流。法学类专业就业率走低并非因为需求不足,恰恰相反,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推进,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对法治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法学类专业就业率走低是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即法学类专业没能提供社会需要的法治人才,法学类专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的认识从哪里来?只能从实践中来,并且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规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大学生一般是先有“认识”——学习各类法律条文,再开始“实践”——主要是案例分析或模拟法庭等模拟实践。模拟实践不是真正的实践,也很难产生真正的认识,导致不少毕业生面对真实的案件不懂得如何调查取证,也不懂得如何与对方当事人沟通。

习近平总书记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提出了“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26页。的要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实际、了解实际的机会,在服务中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经验的学习,可谓助人与育人并举。比如西北政法大学法律服务中心, 30多年来不仅为15万名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帮助数百名监外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中心代理的“麻旦旦案”还被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评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十大行政诉讼典型案例”。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道德能力。道德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力,推动道德从知到行需要道德能力建设。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绝大多数法学类专业的大学生注重法学能力与道德能力的双向提升。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能够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这个认知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而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得来的。因为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贫弱者,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体会他们生活的艰苦;大学生需要与他们一起去多个部门调查取证,切身感受弱势群体维权的艰辛;大学生也能体察自己的帮助对弱势群体人生的点滴改变。这些都是大学生无法从书本上获得的体验,有助于加深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能够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尽管大学生为弱势群体无偿提供法律服务,但法律服务本身是有成本的,比如法律援助机构的办公费用、大学生的交通费等,这些经费由高等院校负担。司法机关对弱势群体减免各种费用,相关的社区和社会团体也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全社会都在援助弱势群体,这种团结济困的场景最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弱势群体在大学生的帮助下化解了纠纷、提升了维权能力,将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大学生的真诚感激,大学生则体会到受人尊重和事业成功的快乐,“助人为乐”的积极道德情感油然而生。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能够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志。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不同于慈善捐款类瞬间的善举,它是一项需要持续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弱势群体多数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面临多重冲突——法律实践与学业考试的冲突、无偿助人与兼职取酬的冲突、工作与娱乐的冲突等,但也正是这些冲突磨砺了大学生的意志,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7页。2021年,120名大学生主动参加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发起的“1+1”法律援助公益活动,与131名社会律师一起赴中西部131个律师资源匮乏县(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在这些自愿到最艰苦的地方长时间从事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曾在校内担任法律援助志愿者。

三、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提升

《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第24条提出了“探索将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实习、实训和实践课程”的要求,大大方便了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实施。以此为契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发展质量,增进社会效益。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内容、管理、评估、激励四个方面展开。其中管理包括评估与激励,但鉴于管理主要在高等院校内部进行,而评估与激励均涉及内外部因素,以下分别单独探讨。

(一)内容

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以非诉讼服务为主,包括法律咨询、法律培训和普法服务三大内容。

法律咨询实际上包含法律宣传。大学生在法律咨询中不仅要运用专业知识解答受助人提出的问题,更要有意识地传播法律知识,如教会受助人分辨纠纷中的法律关系,帮助受助人查询相关法律依据,引导受助人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由于法律咨询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中比重最大,高等院校要培养学生解答法律问题、以案释法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效能。

法律培训可以是直接培训或间接培训。直接培训是大学生通过讲座、情景剧等方式,直接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包括如何查找法律、如何撰写起诉书、如何申请强制执行等;间接培训是大学生定期培训社会组织的法律工作者,使他们更好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宣传和维权帮助。

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以针对所在社区的需要,对弱势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普法服务。比如根据社区农民工数量众多的情况,引导他们成立网络社群,帮助他们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帮助他们再社会化;根据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指导老人登录网站寻求法律帮助,为他们弥合信息鸿沟等。普法服务并不局限于某几项内容,只要是弱势群体所需而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又能够提供的,都是适宜的。有效响应需求、灵活创新供给,体现了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二)管理

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虽然是无偿服务,但无偿并不意味着低水准。为了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服务,高等院校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制定服务标准,从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报名资格、选拔方式、服务纪律、岗位培训,到项目确立、服务内容、服务途径、过程指导、效果评估、反馈意见、奖惩措施等,都有与法律援助国际标准接轨且有中国特色的规范指引,以提升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质量,并保证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可持续进行。

在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先行了一步,在残障人士法律援助标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援助标准、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标准三个领域开展研究,形成了《法律援助示范标准研究报告》等12项标准,⑦耿高新:《薪火相继,初心不改,与爱同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研究成果发布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行》,http://www.law.ruc.edu.cn/home/t/?id=54062。为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标准化提供了参照。法治化、正规化、规范化、标准化,体现了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三)评估

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既能提升受助人的维权能力,也能促进施助人大学生德法兼修,因此服务评估是双向评估,即助人评估与育人评估。精准评估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作铺垫。

对于助人评估,不能仅记录受助人的数量,也不能只看受助人的满意度。因为受助人的数量不等于服务质量。同时,受助人并非法律专业人士,对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效果缺乏专业评判力,加上性格各异、对受助的感受不同,所以受助人的满意度也不等于服务质量。对服务质量应当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结合,既评估法律援助志愿者传播法律知识、维权技能的情况,又评估受助人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提升情况,还评估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综合社区评价、社会组织评价、媒体报道等,才能较为准确地体现服务质量。为保障评估的准确性,评估结果应当公开,便于公众监督。

对于育人评估,可以把法育评估与德育评估结合起来。法育评估可以考察大学生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过程中留下的笔录、法律文书和个人总结等材料,并辅以律师实务技能考核;德育评估可以考察大学生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考勤记录、日常表现、心得体会,以及受助人、其他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反馈。法育评估与德育评估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法治人才“德才兼备”的特点。

(四)激励

《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第五章对“激励保障”做出了专门规定,可以据此对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提供物质激励、人身保障、政策优惠和表彰奖励。各种激励保障措施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物质激励本身不是服务目的,但适当的物质激励可以体现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肯定,同时也可以体现大学生专业能力增长的经济价值。物质激励对贫困大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可以补偿大学生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中产生的误餐费等难以报销的开支,减少助人给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带来的困扰。

人身保障主要是高等院校为长期(一年以上)或有一定危险性(如社区矫正)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除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政策优惠由多个主体提供。高等院校可以设立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研究课题,鼓励大学生在校刊发表论文,使大学生的助人能力与学业能力同步增长;可以对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公益学分认定、专业技能培训、操行评定、就业推荐等方面予以优待;可以在招录法学类专业研究生时,对法律援助志愿者优先录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在同等条件下给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文化体育场馆、风景名胜区可以对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表彰奖励是一种精神激励。高等院校可以对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进行口头表扬、通报表扬、颁发证书、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根据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时长,对大学生进行1至5星级志愿者认证,并对不同级别的志愿者赋予不同的权利。

猜你喜欢

法律援助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法律援助的中国模式及改革
法律援助是农民工的刚需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