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发展型资助体系探究

2023-01-05皮佩云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贫困生学业

□文/陶 珊 童 盼 皮佩云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淮安)

[提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关注度不断增强。本文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高职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相关探索,旨在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打造文化体验、能力拓展、学业帮扶、社会实践平台,关注资助后续的心理发展、心态调整、职业发展,做到“三全育人”与“发展型资助”有机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成为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的数量和比例逐渐增加,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的挑战和困难。目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关注发展型贫困人群,深入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探索发展型资助模式十分必要。

一、研究背景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点明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活动的“十大体系”之一,这就需要高校关注资助育人,将扶困、扶智、扶志三项标准相结合,建立“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从经济、精神、心理、学业等层面,对学生实现综合性的帮扶,形成全面多元化的资助体系。

建立健全发展型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弥补传统资助手段所隐藏的人文关怀,助力学生突破经济困境,实现个体价值和自由发展,需着眼于学生的真实需求、专业理论深究、系统设计、实施与规范性等诸多方面。

二、发展型资助的内涵

2011年,发展型资助理念首次在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201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建立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林莹在《发展型资助理念下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中提出发展型资助强调发展性和多样性。邓如涛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分析》中提出,高校发展型资助是指依据资助工作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综合能力、经济、道德、精神以及学业五个层面展开帮扶,具有保障型资助为基础、精准型资助为导向、长效机制为保障、发展型资助为目的这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多维化的资助目标搭建。作为资助体系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要素,发展型资助目标具有多维度、可视化的特点。与传统资助方式不同的是,以育人为基准的包括物质资助、人格关怀、道德培养、能力提升、价值观养成等在内的多层次目标搭建,涉及学生经济基础、学业、家庭、心理、专业能力等多个维度,由此形成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推进思路,并以量化的视角反映到资助工作中,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水平。

(二)个性化的资助帮扶内容。学生资助工作从来不是“一篮筐”的事情,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意味着学生资助工作更要关注学生本体的需求、关注学生个性特征和成长环境。这不仅是发展型资助育人的重要表现,更是助力学生自我认知转变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关键路径。由此,需要高职院校增强对困难学生的甄别、了解和观察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充分体现资助的个性化特征。

三、高职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探索———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下,发展型资助已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为全面深入地掌握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研究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共发放和有效回收问卷411份,其中通过学校家庭贫困认定的学生107人(后简称“贫困生”),占参与调查学生总数的26.03%。研究从心理发展、成长特点、发展需求、学业指导、文化建设、竞赛获奖六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将资助工作与文化建设、学业发展、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工作相结合,探索多元化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建设。

(一)受助者心理。研究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进行了交叉对比,探究两类人群是否会因家庭条件差异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问卷数据显示,两者相比,贫困生的心理自卑情况较为严重,在不划分严重程度的情况下,贫困生中60.75%受到自卑心理的困扰。访谈结果显示,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从小开始承担较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希望通过提升学业水平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入学后,地区、同龄人消费水平、自身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压力的增大?有些学生由此产生了心理上的自卑,不愿意和周边同学提及自身家庭情况、放弃申请各项资助,甚至独来独往,不愿沟通交流,有抑郁倾向。同时,防诈骗意识较为薄弱,容易因经济问题上当受骗,导致最终误入歧途。

(二)竞赛活动参与率。研究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前者更有意愿参加学校各项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

问卷数据显示,贫困生中有45.79%曾经参与过校内外的各类比赛,其中获奖率为59.18%。而非贫困生中仅有29.28%的参与率,获奖率也低于贫困生。这说明贫困生相对非贫困生有更强的参与各类竞赛的意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根据对部分学生的采访得知,该校学生竞赛项目包括:创新创业比赛、互联网+、娱乐类竞赛。前两项大多需要专业知识交叉运用的能力,参与较多者为非贫困生,后者则贫困生居多,考查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优渥的家庭条件对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和技能的培训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而贫困家庭的学生则更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学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贫困生的挂科现象总体较少,但与非贫困生相比,在付出同等努力的情况下,收获成果较少。

问卷数据显示,贫困生的挂科率更高,达到了24.3%,在不合格科目的数量上也相对较多,但和非贫困生一样不存在同时挂6门以上的学生。结合采访结果,经济、心理、社会三个层面都阻碍了部分贫困生的学业发展。进入高校后,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让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自我否定到丧失学习动力;消费水平的对比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经济上的压力,过多的时间用来校外的兼职打工,挤占了原本用于学习的时间;另有部分学生受制于学习内容在宽度与广度上的拓展,因家庭限制和地域偏远带来的储备不足加大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难度。

(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研究表明,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贫困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更为明确,更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问卷数据显示,贫困生中85.98%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发展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更多的同学选择了攻读更高学位。由于经济条件及家庭环境的限制,在出国深造方面选择较少,有意愿但缺乏可实现的途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视野的受限。同时,贫困生中也有较多的同学选择了回家乡就业,相对于非贫困学生的地理优势,贫困生学成返家也能为偏远地区带去更多的鲜活血液,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另外,通过访谈结果可以看出,现有的选择就业学生中大部分对于求职方向比较迷茫,对于家乡相关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了解较浅,目标性不强,除了实习,没有太多与行业接触的机会。

(五)能力发展与提升。研究表明,贫困生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与完善,努力参与学校的各类学生组织,但一定程度上缺乏足够的锻炼平台。

问卷数据显示,73.83%的贫困生想要报名参加学生会、自管会等学生组织,但因自身条件限制,在选择报名的学生中,竞选失败率达到了31.64%,而在竞选成功的同学中,实际做到主要学生干部的学生数量还是以非贫困居多。通过访谈也可以看出,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缺乏存在于贫困学生的自我认知中,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各类平台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因前期家庭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合作、沟通、创新等各类能力的缺乏,在学校同龄学生的竞争中存在较大差异。

(六)文化素养提升。研究表明,贫困生和非贫困生都希望学校增加文化素养培训方面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文化魅力体验的平台。

问卷数据表明,学生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特别是对于贫困生而言,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自小很少有机会参与文化类的体验活动,步入新的环境后,家庭的压力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课学习上,没有足够的机会和经济条件去接触文化类活动,能力较为局限。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要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与全过程育人的有机结合,既要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文化熏陶、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便利,也要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要帮助贫困生建立健全的人格、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一)全员参与,打造资助育人工作新格局

1、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工作机制。调研中发现,资助育人效果在部分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体现得不够明显,使资助工作的开展缺少动力与激励,建立更加完善的资助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尤为重要。同时,对于被资助学生实行“文本资料+实际调查”双重认定,减少“被扶贫”发生概率,提升对“需帮扶”学生的精准度。逐步完善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监督,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资助工作机制。

2、打造多方联动的育人格局。高职院校要建立联动机制,实现家庭、学院、教师、班级的联合帮扶。以学院为纽带,联系家庭、教师、学生个人,借助电话、多媒体平台、面对面沟通等多种形式,搭建多方力量参与的资助育人平台。同时,高职学生作为就职于一线企业的储备人才,企业的联合培养也能起到关键作用,打造全员参与、协作顺畅的资助育人新格局。

(二)“扶智+扶志”,做到全方位育人

1、打造文化魅力体验平台。围绕“发展型资助”建设,形成特色资助文化,学校可以利用社团、讲座、文化体验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部分高职院校也通过开设艺术类通识课程、排练话剧、开展艺术节等丰富的形式为受助学生提供感受文化艺术魅力的平台,将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教育融入贫困生教育体系,多方面提升综合素质。

2、搭建能力拓展平台。将社会活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组织贫困生开展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经典阅读、主题演讲、素质拓展等活动,既能让贫困生丰富生活开拓眼界,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由各项能力待提升的贫困生转变成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才能更有利于家乡的振兴。

3、构建社会实践融合日常教学的发展平台。增强任课老师、班主任、班委对贫困生的关注度,加强对学生的学业辅导,为学习困难学生定制一对一的学业帮扶计划,促进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职业规划比赛、创新创业竞赛,从实践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意识,提升组织、沟通能力。

(三)把握发展规律,实现全过程育人。关注各阶段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规律和需求,形成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1、建立立志教育与幸福教育为基础的心理帮扶机制。在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过于重物质、轻人文,缺乏对贫困生精神上的引领、质量上的提升和资助后的持续关注。因此,高校贫困生工作必须恰当地引入立志教育与幸福教育理念,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加强对受助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生活的关注,建立心理帮扶机制,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做好学生的信念教育,实现贫困学生品行培养的升华和统一。

2、实施勤工创业和感恩意识相结合的“双重教育”。以两个“双重”实现从“资助育人”向“创业立人”的转变。一是打造校内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校外实践锻炼的双重平台,提升受助学生的就业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发挥人生价值,打造志愿服务等“感恩季”品牌活动,评选榜样人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综上,我国高职学生资助依然偏重于经济资助,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家庭背景、教育环境、资源条件的特殊,在进入高校新环境中可能会出现学习落后、心理压力、能力不足、视野局限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贫困生的群体特点积极探索更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落实全员育人,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资助队伍;实现全方位育人,打造文化体验、能力拓展、学业帮扶、社会实践平台;把握全过程育人,关注资助后续的心理发展、心态调整、职业发展。将资助育人体系与“三全育人”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化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贫困生学业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35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