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计民生辩证关系下教育的时代使命与改革发展

2023-01-05杨小敏庞丽娟

中小学校长 2022年12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教育

□杨小敏 庞丽娟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首要任务就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作为第二要务被特别提出,而且在教育与科技和人才的关系中以置顶性表述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1]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深刻理解其中有关教育表述的重要变化及其背后的深意,是全面准确领会和把握新征程教育的时代使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结合对报告的学习,围绕教育国计民生的辩证关系,笔者基于教育目的价值理论,以历史的视角分析和阐述教育的功能定位、时代使命,进而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社会和个人本位的价值抽象,教育功能定位的国计与民生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既是实现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驱动力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教育,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主要形式,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基本属性。尽管学术界关于教育的本质,也即教育是什么在哲学意义上的回答,还存在着不同认知,但在由人类社会早期向现代化迈进的漫长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表现出特定的目的性是一个基本共识。在现代教育学的概念体系当中,教育目的通常指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和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组织的培养目标密切相关。[2]

理论上讲,教育目的按照不同的参照和维度,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划分。常见的分类有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正式教育目的和非正式教育目的。[3]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这种教育目的分类通过以学校为主体的不同形态的教育组织机构,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去达成。那么,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都存在着体现社会个体和群体社会要求的价值取向,即抽象的教育目的价值——通常表述为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类似于单棵树和一片树林的关系。前者主张以人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后者主张教育的目的服务于社会需要。尽管在理论的发展上存在过各执一端的对立,但将其置于教育和经济社会关系的历史长河来看,其总体特征体现为在二者之间的选择与权衡。

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教育目的价值选择必然随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侧重。[4]这也就进一步反映到了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定位及其历史阶段性的调整当中。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框架中,于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安排上,对教育目的抽象价值及其承载的功能定位进行定义,教育服务于整体的经济社会,可以谓之“国计”,服务于个体的民众则为“民生”。

国计是说教育作为国家事业,其存续、改革和发展的作用是要着重于推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在内的国家和社会建设与发展。比如,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上的日益凸显和重要。作为民生的教育,则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资源形态,以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传授服务于千家万户,满足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比如,强调教育的公益属性,发展普惠的基础教育和特殊教育,确保国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又如,职业教育,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强调产教融合、围绕国家战略、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等,显然体现为国计的功能定位,强调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促进就业等则显然体现为民生的功能定位。

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服务于国计与民生的辩证统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关于教育及其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之间关系的表述,蕴涵了教育在国计民生功能定位上的历史性侧重,突出表现为特定社会阶段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辩证关系。

(一)服务国家基本制度建设,教育的政治功能突出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教育侧重地服务于国家的基本制度建设,既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构成部分,也融入到了相关的政治活动中。1945年,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阐述了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性质,1949 年9 月29 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系统、明确地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5]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是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一个基本面貌,对内要进行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与全面的社会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大规模工业建设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外部则面临帝国主义的安全威胁。[6]这个时期,教育事业本身作为政权稳固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紧紧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组建和随后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奠定了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格局。1950 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1951年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初等教育与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也相继召开,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和政治保障。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共八大召开,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实现工业现代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相应地,教育与文化相提并论,这个时候强调了专门人才的培养、小学义务教育普及和文盲的扫除。1969 年,党的九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教育阵地”的无产阶级属性,必须牢固占领。1973年,党的十大明确要继续搞好“教育卫生革命,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工作”。1977 年,党的十一大提出“抓纲治国”的八项任务,其中第五项就是一定要搞好文化教育领域的革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强调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创立一个崭新的教育制度。

(二)基本路线确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功能凸显

改革开放后,1981 年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和小康目标,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作为首要任务。1987年,党的十三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九年的成就并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门进行了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首要地位作为第一关键问题,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进入21 世纪,整两个十年都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推动改革发展和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四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相继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主题。相应地,在大会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表述上,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作为举措之四的“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放在第六章“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首要任务放在第八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教育的内容放在第七章“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之首,表述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是将教育的内容放在第八章“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之首,表述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定,教育着重实现了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转变。经济发展带来的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政府财力的逐步雄厚,为民生需求的满足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教育也更多地体现在了民生发展的层面。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类的生产生活历史性地形成了组织化的社会并促进社会制度体系不断发展,社会的建设发展在根本上必然服务于人的需求,不存在独立和脱离于人的社会。但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时代局限,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的建设着重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推进,解决主要的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个时期又会着重于对人的自身的发展,形成推动社会建设和改革的内在动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价值的意义上就形成一种历史的辩证作用,推动形成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社会进步,在根本上服务于人的发展和需要。

三、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立足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教育的国计民生功能定位融合于教育强国的率先建成进而引领、支撑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依赖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加快建设,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为关键,全面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12 年11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迈入新征程。党的二十大在全面总结过去十年伟大成就和认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基础上,要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坚持人民至上”是首要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和任务第三条原则,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8]对应于未来五年这一开局起步关键期,首要任务就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发展的力量源泉,人才是第一资源,报告紧接着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既是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对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主要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从报告的文本结构来看,专章内容承上启下,贯穿于后面所有的各项任务当中,包括党的建设中干部队伍的教育培养。而且,在与科技和人才的关系当中,教育被放在了置顶的位置,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教育的功能定位似乎更加侧重于国计。但是从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与本质来看,在根本上又是服务于人民的。所以,教育的功能定位同时也是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的,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而且,科教兴国战略的首次提出是在1995 年5 月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当中,1996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〇一〇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规划部署,1997 年,科教兴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9]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教育服务国计的与时俱进,是教育国计民生辩证关系在新时代的历史性统一。

(二)以广义教育观念推动体制改革深化,建设教育强国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融合社会与个人本位价值和国计与民生功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强国的率先建成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和现代教育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加快推进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观念和体制机制层面有更大的突破。笔者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对教育的广义认识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未来趋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国民的教育日益表现出泛在性的个体化、个性化学习的特征,那么面向未来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然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带来的新要求,基于学校和联结家庭、社区以及其他学习中心的广义教育形态和特征等亟须形成认知上的深化,从而创造性地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而形成全方位提升国民综合素养的多元开放型教育体系。

二是以经费投入保障为核心的教育资源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意味着未来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更加持续庞大的资源投入和经费保障。从既有的办学制度体系来看,鉴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风险,教育资源的配置也要在整体效能上想办法,寻找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量,同时也要盘活好存量,健全一套适应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保障体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

三是打造数字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的国际坐标。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战略机遇,基于领先的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动整个教育体系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与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终身学习和学校教育的数字化形态、智慧化模式。与此同时,进行数字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在世界范围的标签化,深化国际交流,形成参与和引领全球教育发展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