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形象研究

2023-01-05曹胜强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视野国家

曹胜强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一、引言

在传统的中国形象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塑造,着重以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为线索,研究中国在西方视野下的形象变化。诚然,西方社会是当代中国形象的重要塑造者,影响着国际社会舆论。但如果我们只关注西方视野,则又落入了我们一直反对的中西方两元世界观的窠臼,看不到世界的全貌,甚至可能得出不全面、不公允的结论。在分析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时,尽可能全面地对一些亚洲、非洲国家视野下的中国形象一并进行分析归纳,研究中国在不同地域的形象,对于勾勒出中国近现代以来完整的国家形象是一种新的尝试。

近现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因为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了国门,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国家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自立自强最终实现民族独立、拥有崭新中国形象的阶段。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对于研究当代中国形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形象学和国家形象

形象学是影响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和扩展,它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主要探索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19世纪,法国学者伽亚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首次将国家形象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和新媒体的出现,国家形象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研究的范畴,上升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成为各国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2]。

“国家形象”属于形象学的研究范畴,受到经济、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广义上来说,它指的是特定国家内部的社会公众、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相对稳定的主观印象和评价[3]。狭义上来说,国家形象则专指国家外部公众通过该国的客观现实所形成的,对该国的主观印象和评价[4]。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主要从狭义的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研究。

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研究现状

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形象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为萌芽期;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丰富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在洋枪洋炮的威逼下被迫打开了国门,世界各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进了神秘的东方大国,接触到了中国文化。这时的国际社会普遍怀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对中国充满好奇,既想与中国做生意,出售自己富余的商品,同时也对这个未知的东方大国充满某种担心。在他们眼中,中国人无知而又傲慢,因为他们对于西方的科技置若罔闻,不屑一顾[5]。这一时期,因内忧外患,华人主动或者被动逃往东南亚、非洲等地谋生的不计其数,这些苦力被西方人称为“猪仔”,而承载他们的破败不堪的船被称为“漂浮的地狱”,这些都是当时中国形象的缩影[6]。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形象研究进入了发展期,但此时的中国形象基本上以负面居多。例如,泰国人銮威集1939年在其创作的音乐剧《南诏》中,把中国人描绘成历史上野蛮的侵略者,认为华人对泰国的独立构成威胁。他还公开贬低华人,甚至重提瓦栖拉兀的言论,称“华人比犹太人更恶劣”[7]。在50年代,美国人哈罗德·伊萨克斯通过调查,对当时中国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进行研究分析,出版了《美国的中国和印度形象》,印证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矛盾心态。他认为受时代的变迁以及美中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美国人对中国经历了爱恨交织的感情历程[8](P205)。

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中国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中国形象研究日趋丰富,中国正面形象增多,国家形象研究进入丰富期。但在西方国家看来,中国即将进入一个“不确定性时代”,这时候的中国形象不是明显的消极或积极的,而是混合的、多样的、广泛的、非意识形态的。

到了21世纪,中国的知名度逐渐提高,中国形象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来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善。2010年科林·斯帕克斯就英国全国性发行的主流报纸如何呈现中国形象进行了分析,出版了研究报告《英国全国性报纸的涉中报道》。该报告研究显示,英国新闻界普遍重视对中国新闻的报道,但大众报纸对华报道的基调是说得最少,却更具有敌对性,而高级报纸则歪曲了中国形象[9]。

这个时期中国形象的研究者中不乏冷静客观的学者,例如鲁伯特·霍德就质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普遍偏见。在他看来,西方人通常理解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边界内的个人和团体创造和操纵的,目的是追求自己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这种观点已被欧洲和美国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关于中国的专业评论员所接受、阐述、加强和合法化。如果西方人受到这些形象的塑造或强烈制约,对华政策可能会被证明是不适当的或危险的[10](P112)。

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形象的现有研究成果,对于厘清中国形象研究的发展脉络有着重要作用。但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现有研究基本上以西方视野为主,在全球化日益加快,非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此外,当前研究内容基本上以各种报刊杂志、电视电影中的传播策略为主,对于中国形象的形成历史涉及较少,因此,很有必要从包含非西方国家在内的更大范围,对中国形象研究作出全面的分析。

四、近现代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1.欧洲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欧洲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它也在很长一段时间代表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形象就是欧洲人想象中的乌托邦,寄托了欧洲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各种期待。13世纪马可波罗有关中国的描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欧洲人从他的描述中开始了解到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物产与交通、制度与礼仪。传教士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标志着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人对中国全面了解的开始,是欧洲中国形象发展的里程碑,中国形象第一次在西方文化中清晰起来,变成了西方文化传统中可以利用的“他者形象”[11](P103)。

但欧洲人所有关于中国形象的想象在鸦片战争前发生了改变,其中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马戛尔尼访华。为了扭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1793年,以马戛尔尼为代表的英国使团,在热河觐见了当时的乾隆皇帝。然而乾隆对于英国使团访华并不重视。当马戛尔尼兴奋地展示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天体模型、地球仪和手枪时,乾隆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中华之外,夷狄禽兽,能有什么东西?”,最终赏赐牛羊若干打发了事。荷兰使者带着同样的目的觐见皇帝,但却受到了更大的羞辱。为了见到皇帝,他们先是对着皇帝赏赐的300斤大鱼叩头,然后在凛冽的寒风中等到了凌晨,而皇帝最终并未出现。

就这样,中国失去了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以及了解世界的机会,也让中国形象在欧洲一落千丈。安德逊在《马嘎尔尼航行中国记》中描写了他们在中国的不幸遭遇,根据这些描述,他们被像囚犯一样关着,走的时候像小偷一样地溜走。欧洲人愤怒了,英国人最终也决定诉诸武力而不是通过外交进行沟通,因为通过他们的观察,中国并不强大,它傲慢而又无知,就像一个泥做的巨人,只要稍稍一碰就能倒下。

果然,1840年以后,清政府在与欧洲列强的二次战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割地赔款,失败者没有尊严可以维护,中国的形象在欧洲完全逆转。中国被认为是野蛮、落后的国家,传教士和汉学家也都对中国充满敌意。中国形象与刚刚经历工业革命、社会蒸蒸日上、科技和文化繁荣的欧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了欧洲人凸显自信的文化“他者”。

如果说鸦片战争让欧洲看到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孟德斯鸠则从政治理论的高度让中国跌落神坛。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对中国政治的描述让欧洲的中国形象彻底坍塌。根据他的理论,世界上的政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建立在美德和伦理基础上的共和制,第二种是荣誉观念为主体的开明君主制,第三种是专制政体。中国不幸地被他归为第三种,即专制政体[11](P161)。孟德斯鸠认为,专制政体是最落后残暴的政体,统治者不需要什么政府管理能力,只需要对国民持续施压即可,而在这样的国家,国民也被认为是怯懦、懒惰的。孟德斯鸠关于政体划分的理论对于欧洲人的立法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对中国形象的负面塑造也因此被广为传播。

在他之后,杜阁、黑格尔、韦伯、魏特夫都对中国发表了否定的看法。中国被认为要么是一个专制、停滞的国家,要么就是一个治水的官僚政体,要么就是一个堕落倒退的文明,尤其是黑格尔,他对整个东方都充满着傲慢与偏见,对于西方社会对中国等国家的野蛮入侵给予了道义上的支持和肯定。在某一段时期,中国被视为世界的对立面,教会的学生可以在大街上用石头砸死一个异教的中国人而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

这种负面形象直到20世纪初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这一时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国社会重新焕发出了生机。罗素在1920年访问中国后就发出感叹,“中国文明丝毫不亚于西方文明,中国人更有耐心,更为达观,更爱好和平,更看重艺术,他们只是在杀戮方面低能而已”[11](P186)。

1937年日本对中国爆发的侵略战争让欧洲看到了中国社会蕴含的巨大力量,也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的革命事业产生了同情,欧洲对中国形象的认知重新发生了改变。

2.北美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美国作为北美的代表,近代以来,其视野下的中国形象是正面和负面不断交替出现的。大体而言,美国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经历了1840-1905的蔑视时期,1905-1937的仁慈时期和1937-1944的敬佩时期三个阶段。

鸦片战争结束前,中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高度有修养的民族,是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所以美国人维持着对于中国的尊敬之情。此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远在西方进入文明之前就拥有的伟大哲人、诗人、艺术家以及珍贵的建筑、艺术品都令美国人大为称赞。他们认为中国是古老优秀的国家,中国人具有一种不可被同化的稳定性,这来自于中国人的优越感[12](P118)。

在哈罗德·伊萨克斯的研究中,被调查者多次提到了中国的稳定性,“与被外国人占领相比,更容易受其影响;经常被占领,但总是保持着他们文明的完整,总是容纳征服他们的人,具有生存和恢复的奇特能力”[12](P120)。事实上,中华文明对于美国影响巨大。富兰克林和杰斐逊认为自己受到了中国重农主义思想的极大影响,也有证据表明英国的文官制度事实上也是受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以至于美国政府也最终效仿。艾默生更是非常喜欢阅读翻译后的中国文学,从中吸取营养,认为这影响了他的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社会行为、政治道德等[12](P125)。

但自从英国一只远征小分队用炮舰叩开中国大门之后,美国人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就被蔑视所代替。“一个庞大的饥饿民族;数以百万计的人濒于死亡;悲惨、疾病、乞丐、瘦骨嶙峋的儿童、赤贫、悲惨的贫穷,争夺船上抛弃的垃圾,饥饿、不足温饱、文盲、无知、迷信”[12](P132)是美国人对当时中国形象的描述。就连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被美国人普遍描述为“缺乏神经”,因为他们可以忍受任何极端的饥饿、劳累、艰难和困苦。伴随着中国形象的恶化,一位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傅满楚成为了中国形象的代表。他仇恨、无情而又邪恶,迎合了当时西方世界对于华人的排斥和歧视心态,导致了针对华人犯罪的大量增加。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国内爆发了针对外国人的起义,由于担心这种反抗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从仇恨转变为某种仁慈,并且这种情绪在美国社会得以蔓延。为了配合这一情绪,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相应地出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人的形象——华人侦探查理·陈。他英语口语糟糕,经常犯语法错误,但是聪明得要命,总是站在法律和善良的一边,并不断赢得人们的好感和尊重,在当时的美国家喻户晓。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让美国开始钦佩中国。这一时期,欧洲陷入了与德国和意大利的双线作战,而美国也因为珍珠港事件不得不卷入太平洋战争。中国则独自对抗来自日本的侵略。在这期间,没有哪位作家能够像赛珍珠这样影响一代美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她出生于美国但是却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其作品《大地》通过一位中国农民夫妻与大自然的严酷、人类的残忍和逆境做斗争的故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及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敬佩,这种亲身体验的中国形象很快取代了美国人心目中有关中国的刻板印象。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后,恰逢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赢得了更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同情。来华的美国记者以及军人对于中国遭受的战争创伤感同身受,对于中国的敬佩之情一时间掩盖了对于中国的任何负面批评。包括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内的很多美国人开始抛弃以前的孤立主义,将日本侵略者当作美国和世界最大的敌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亚洲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日本一直是在亚洲有着影响力并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国家。近代以来,大批日本人来华,留下了很多旅行游记,这对于了解日本人视角下的中国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学者费东梅对近代以来日本人写的20余本游记进行了梳理,展示给了我们日本视角下的中国形象。总体而言,繁华与凋敝,尊贵与俗鄙是近代以来日本人游记中对于城市与乡村、乡民与士人形象描述的关键词。

繁华主要体现在日本来华使者或者游客常去的大城市,诸如上海、北京、天津、苏州、汉口等地。这些地方道路宽阔、车水马龙,尤其是外国人设立的租界地区,那里繁华、宏伟,大厦鳞次栉比,让他们惊讶不已。但是在赞美之余,这些作者却立刻对市容市貌开始贬低起来,无论哪所城市都被批判,上海尤甚。马路狭窄、路面坑洼不平、粪便混入其中、臭气刺鼻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句。“进步的西洋”和“落后的中国”是日本人游记中两元对立状态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力的相对衰落。

城市的破产者和普通乡村的凋敝更是被描绘得入木三分。黄包车夫看到有人来搭车,便争先恐后地前来争抢生意;在给车外的一位老人给了一文钱以后,更有其他男女蜂拥而来等负面描述较多。此外,这些作者笔下的农村环境闭塞、乡民无知、对于眼镜这样的新鲜事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以至于连连称奇。在他们眼里,中国的居住环境非常恶劣。1906年,宇野哲人到中国旅行,经过塘沽港口时,竟误以为附近的村居是“猪圈”[13]。

在对平民充满各种负面描述的同时,游记却对士人充满了各种赞美之词。中国士人被描述为儒雅、博学、抱负远大。因为对中国文字比较熟悉,日本文人经常与中国士人展开笔谈,帝党、立宪派、前清遗老,如李鸿章、俞樾、严复、王修植、陈锦涛等都是他们交往和敬佩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儒家礼教思想对周边文化有很大影响,对于北方的朝鲜更是如此。中朝从明朝开始便形成了典型的以君臣关系为原则的宗藩封贡关系。每年有大量的朝鲜使臣来到中国,学习中原文化,对朝鲜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朝鲜对于中国文化的仰慕随着明朝的灭亡以及清朝统治的开始,也经历了从尊明反清;政治上承认,文化上反对;推崇和贬抑并存几个阶段[14](P247)。

明朝末期,因为对汉族统治者的尊崇,朝鲜称大明为“天朝”“上国”,而在其《燕途纪行》等著作中将清朝称为“夷”,这说明了明朝虽然已经灭亡了几十年,但是朝鲜的华夷意识不但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加强,存在着强烈的反清尊明思想,时刻幻想着能够“北伐”。

在吴三桂反清复明失败后,一些朝鲜士大夫开始从军事上的北伐论转变为小中华思想,他们鄙视一些汉人“易服色,改正朔”行为,认为自己才是大中华文化的继承者。

在清政府的政治逐渐稳定下来以后,朝鲜士大夫也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态度,对清朝统治者开始显示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态度,出现了学习清朝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思想潮流。但是在社会文化方面,小中华思想还在继续保持,并主要表现为拒绝接受清朝的夷狄文化或者西方文化,汉族人被描述为生活在满族统治下,过着屈辱生活的一群人等等[14](P256)。

4.非洲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中国在近代以来与非洲并没有多少正式的官方往来。因为非洲被西方列强殖民的现实,非洲的中国形象主要来自对赴非谋生的中国人的印象。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经过东南亚最终到达非洲,并与当地人进行诚实守信的商品买卖,给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加深了中非之间的交往。但是自从郑和去世,明朝国力衰落之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官方便再也没有派使节前往非洲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贸易。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国力已经式微,民众生活困苦不堪,有不少沿海地区的民众不得不去海外谋生。18世纪初,已经有华人为了谋生自由移民去非洲地区,也有不少是被强迫移民,或者被西方殖民者哄骗到非洲,从事重体力劳动。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是当时华人去得最多的两个地方,在这里的华人主要从事种植,也从事小商品买卖等工作。因为中国人交易时商品价钱公道,愿意赊账,又愿意到距离相对较远而白人商家不愿意去的偏远地区,因此中国人大都很受当地人喜欢。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团结互助是非洲当地人对于中国人的最初印象。

同时,中国人也被认为是勇于抗争的斗士。中国人历来吃苦耐劳,所以西方的殖民者非常喜欢使用中国劳工,以至于招聘而来的中国劳工工作年限到了以后,一些殖民者经常会无故延长工作年限,继续对他们进行剥削。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迫害,华工们经常组织起来进行暴力或者非暴力的抗争。其中,中南非华工的反抗最为激烈,他们面对种族歧视,通过当地的报纸驳斥针对华人的各种歧视言论,为华人社团争取应有的权利。20世纪初,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的华人也通过各种途径,声援了推翻满清政府的辛亥革命,并有数名在南非生活的华人青年亲自前往国内参加反抗运动。除此之外,每逢天灾人祸,非洲华人也都踊跃捐款,为国分忧[15](P139)。海外华人勤劳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努力给非洲人留下了有关中国形象的美好记忆,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非来往频繁以后,非洲的中国形象才更加鲜明和真实起来。

五、研究结论

通过近现代以来对欧、美、亚、非四大洲的若干地区中国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有关中国形象的大致轮廓,并获得如下结论:

1.国际视野中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形象

当各国需要一个积极的文化他者,对本国文化进行批判时,中国形象就是积极的,它能够满足对方理想国度的任何想象,文明、发达、繁荣、思想开放;反之,当各国对自己本国的文化充满自信或者需要为自己的侵略行为寻找借口时,中国又是堕落的、腐败的、残忍的,无论哪种形象事实上都包含着自己文化的影子。此外,经济繁荣对于文化繁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即便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在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也受到了西方视野的极大影响。例如日本在受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进行了明治维新以后,社会焕然一新,受西方影响,也将中国作为了衰落的文化他者。非洲一些国民在接触到西方媒体负面报道以后,也产生了“黄祸”的思想。

2.中国形象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也会有所不同

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是为了适应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需求。比如,特定的中国形象可能是批判自己国家政治文化的需要,也可能是适应自己国家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例如欧洲的中国形象随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鸦片战争以及抗日战争从仰慕、否定、鄙视转变为尊敬,事实上也是因为欧洲思想变化需要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他者形象进行追赶或者批判。

3.近现代中国形象对于当代中国形象塑造影响巨大

国家形象的形成事实上往往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年才能彻底扭转。在跨文化交际中,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有利益的驱动,更受到国家形象的影响[16](P98)。例如目前西方一些国家以所谓“民主国家”自居,对中国进行污蔑打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孟德斯鸠对中国古代政体划分的影响。同时,一些欧美地区的中国形象可能仍然停留在遥远的过去。例如,在科学技术发展如火如荼、世界各国往来更加频繁的今天,美国中部地区仍然有人认为中国人留着长辫子,非洲人穿着不能蔽体的草裙等[17]。

跨文化形象学研究的是观念史问题,与实践结合起来则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全球战略相关。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形象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一个国家在他国视野下的形象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近现代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研究,对于研究当代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猜你喜欢

视野国家
国家公祭日
居·视野
居· 视野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视野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