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重要论述的动力逻辑、目标逻辑及路径逻辑
2023-01-05葛宇宁
葛宇宁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体系。经过近十年来的大力建设,党内政治生态已经得以净化和重构,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并且维护良好政治生态也非易事,所以如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来建设良好党内政治生态,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论述的理论体系,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论述的动力逻辑、目标逻辑、路径逻辑。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重要论述的动力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党内政治生态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1](P124)。整顿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十分重要,如果党员干部的作风不良,必将影响党群关系,最终影响党的执政根基。
1.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日益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影响、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考量我们党和国家的问题,总是立足于世界大局。从中国与世界的大局来看,整个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能否抓住这次科技革命的先机,将会影响各个国家的发展态势;整个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大国博弈中呈现,世界各种力量加速调整;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但也面临着逆经济全球化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抬头;人类未来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如果把握好,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果把握不好,没有正确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受不住考验,将会影响国家未来发展。如何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顺利通过整个世界不确定趋势带来的风险考验,就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课题。“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1](P150)。只要建设好党内政治生态,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就能干成事,干成大事,就能抗住任何风险考验,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2.完成党的重大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时刻牢记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不停地在为此奋斗。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2]。而今天,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3]。然而,最接近目标时,也是人最容易松懈时,也是最危险时,我们必须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初心易得,始终难守”[3]。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继续前行。而且要特别明白“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4]的道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谆谆告诫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3]
而历史与现实已经明确无误地确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强大有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3]。
3.破解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困境
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一个自身强大有力的政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困境有十分准确的概括:“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慵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5]
这些党内政治生态的不良现象破坏了党内团结,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损害了党的形象,阻碍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净化、优化、重构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我们可以看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整个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呈现出较好的局面,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日益密切,不管是党内风气还是整个社会风气都明显好转,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显著增强。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在极短的时间内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带领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定性胜利。
4.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6](P20)。“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准确刻画了我们党的鲜明品格,那就是敢于不断自我革命,犯了错误,不遮不掩,敢于承认,并勇于改正,从而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使自己越来越强大;同时,这也是我们党能够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不断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重要辉煌的“精神密码”。我们党一贯重视自身建设,新时代党的建设就是我们党的伟大工程,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我们党自身的建设也必须及时跟上,唯有如此,我们党才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进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推进党的伟大工程,实现党的自我革命的一部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7](P38)。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的软实力,是党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党内政治生态优化了,整个党才是坚强有力、坚不可摧的。堡垒往往容易从内部攻破,一个政党的衰败也往往是从党内政治生态的败坏开始的——组织涣散、金钱交易、趣味低下、拉帮结派等风气的出现,往往就是一个政党走向衰败的开始。唯有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净化和重构政治生态,才能使其重获生机。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重要论述的目标逻辑
建设党内政治生态需要设定一个目标,即必须明确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8](P122)。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也是“山清水秀”,即“风清气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9](P6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也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10](P17)。因此,“风清气正”是政治生态良好的标志,是我们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
1.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
党内政治生态良好的首要标准是党员干部能够做到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旗帜鲜明讲政治。能否坚定理想信念可以说是判断一个共产党员政治性合格与否的根本标准,党内政治生态出现危机与否的主要标志就是信仰是否出现危机。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对党员干部监管失之过软,缺乏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出现了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的消极现象。理想信念尽失,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干劲和热情,甚至贪污受贿,拉帮结派,使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出现“塌方式”腐败,败坏了整个地方、单位的政治生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3]。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其成为自身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上,对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同时,“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6](P49)。要求每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党员干部作风正派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乃至我们整个党的政治生态好不好,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正派,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正派是检验党内政治生态的试金石。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如果党员干部作风正派,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政治环境好,人人都在干事,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基于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正派来评价一个地方干部是否清正、政府是否清廉、政治是否清明。假如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办过事,与不同地方的党员干部打过交道,就完全可以对不同地方的政治生态给出客观评价。
对于党员干部的作风与政治生态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概括的:“公道正派才能出清风正气,廉洁自律才能塑造良好形象。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良好政治生态的营造,要靠全党上下不懈努力。全党同志要严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11](P12)。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的营造依靠每个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能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能够秉公办事,真诚为民,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党员干部的正派作风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
3.选人用人机制公正
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正派是检验党内政治生态的试金石。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选人用人机制是否公正是检验一个地方和一个单位政治生态是否风清气正的重要风向标。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败坏就是从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开始的。一个掌握选人用人权力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在选人用人上如果滥用自己的权力,忘记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大搞权钱交易,把那些善于溜须拍马、善于表演不干实事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建立裙带关系、拉帮结派等。这样一来,就寒了那些肯干事、能干事、恪尽职守的党员干部的心。“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12](P418)。
4.党内政治文化良好
所谓政治文化,就是“政治参与人(从政者)在其政治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道德风尚、权力观、利益观、理想信仰等”[13]。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之间关系密切,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具有净化、浸润、固本、补漏的作用[13]。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4]。总之,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政治生态的软环境——精神性的环境。
我们考察一个公司和企业,判断这个企业能否长久发展,是否有远大前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去考察这个公司和企业是否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同样,我们判断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是否良好,是否风清气正,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其政治文化。一个地方政治文化是积极健康的,鼓励党员干部认真干事、公道正派、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等,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就应该是风清气正的。如果一个地方的政治文化是病态的、消极的,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一定存在问题。
5.各种政治关系清顺
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体现在政治行为参与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否清顺。所谓“清”也就是各种关系符合法律、制度、道德的要求。所谓“顺”,也即在“清”的基础上,要和顺,符合人情的要求,有一定的人情味,不至于“死板僵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这些都要求各种政治关系不但要“清”还要“顺”。各种政治关系是否清顺也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上,特别看重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政商关系三种关系。上下级关系主要看是否规规矩矩,能否做到规规矩矩。目前一些地方政治生态在此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上尊下卑的现象突出,一些领导干部,官老爷架子足,不但对群众冷漠,对待下级也是颐指气使,缺乏应有的尊重。党内职务没有贵贱之分,职务高低只是出于工作需要,党员干部一律平等,下级在工作上要服从上级,上级也应该尊重和关爱下级,共同做好党的工作。同志之间的关系主要看是否清清爽爽,党员干部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工作目的,应该清清爽爽、同心同德,把精力都用在为人民服务上,而不是拉拉扯扯、吹吹拍拍。政商关系如何,也是政治生态是否风清气正的一个重要表现。党员干部要积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家解决困难,同时不能逾越准则和尺度。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重要论述,形成了理论的体系,有清晰的逻辑理路。既论述了为什么要进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又论述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即达到什么目标;还论述了如何进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即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路径问题。
1.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政治定力
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属性是政治性,表征的主要是党内政治环境。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求各级党组织、所有党员干部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政治立场上始终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把“四个意识”转化为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坚强有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党内政治生态,首先就要做好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9](P62)。在新时代,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意见》明确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10](P17)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内政治生态的基础才能稳固,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政治风险和考验。
2.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路径。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这一论题,特别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1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论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时,他明确提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9](P26)。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管党治党中创造的新经验时,提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16](P2)。在同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又重申了这一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并把其作为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进行思想建设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在各个时期都坚持得很好。“思想建党”是我们党取得的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党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教育党员干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高度重视思想建设问题,也特别重视制度建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使党员干部的各种行为有章可循。在新时代,我们党十分重视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结合,“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制度治党的过程”[15]。
3.始终抓住“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
如前所述,选人用人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选人用人机制是否公正是检验一个地方政治生态是否风清气正的重要风向标,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败坏都是从“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开始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选人用人”这一问题。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提出一定“要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用人风气更加清朗,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14]。
政治生态虽然是对自然生态的“借用”和“移植”,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根本差异,有着异质性。“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是人,其与自然生物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13]。每个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态上,不仅是客体,更是主体。政治生态不仅会影响和塑造党员干部的行为,使其适应一定政治生态,甚至成为不良政治生态的同流合污者;同时,党员干部也会不断重塑一定的政治生态,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善政治生态。因此,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如何,很关键的因素,就是看把什么样的人选拔到领导干部岗位。更重要的是,选人用人环节本身就是特别重要的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生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4.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
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上,领导干部,尤其高级领导干部就是“头雁”,起着关键作用。领导干部虽然是少数,但是他们掌握着实权和资源,其能否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事关整个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抓住关键少数,要求领导干部把好用权的“方向盘”,系好廉洁的“安全带”,用自己的行为实践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出贡献。
2014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17](P273)。领导干部的所作所为影响着整个政治环境,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就没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抓好“关键少数”的指南,提到“高级干部”的地方就多达20多条。
5.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低俗文化的整治活动,尤其是在影视业、娱乐业、广播传媒领域、互联网领域等,使整个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积极健康的文化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内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政治文化,这些不良的政治文化包括旧社会的官场文化、西方腐朽政治文化、一些商品市场法则泛化的政治文化等。它们误导着党员干部的行为,也为各种违法乱纪、贪污腐化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更严重的是,不良的政治文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溢出效应,传导到社会上,影响党的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的作用。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在政治生态建设上,我们必须重视政治文化的涵养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离不开党内政治文化的浸润滋养”[10](P17)。我们一定要以优秀文化来补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实现以文化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