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探讨
2023-01-05王海芹
王海芹
(费县农业农村局,山东费县 273400)
0 引言
山东省是我国第二大花生种植省份,2020年花生产量超过280万 t,在花生种植方面有丰富经验。而影响花生产量的病虫草害问题是全国性问题,通过山东省的防控经验,向全国提供专业技术借鉴,解决我国花生种植问题,为人们提供更高品质的花生油与产品。
1 山东省花生病虫草害当前发生情况
1.1 花生病虫草害影响花生产量
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数据统计,现在山东省各个花生种植地区,病害类型超过20种,而虫害种类也接近有70种。从2003—2020年,山东省每年都会遭受病虫草害影响,每年影响花生种植面积超过200万 hm2,产量损失超过20%。尽管通过山东省各级部门与种植人员的严格防治,每年可以挽回39万 t的花生产量,可是每年损失量仍超过10万 t,极大影响花生盈利空间。
1.2 新病虫草害危害加剧
山东省大多数地区是连年种植花生,重茬问题严重,让病菌不断积累,近几年的根腐病、叶斑病病情逐渐加重,让花生进入早衰状态,从而降低花生产量,难以获得高品质花生产品。而疮痂病也增加病情,其对病田影响更为严重,会降低当年花生产量的10%,病情严重可能会造成50%的产量损失。而根腐病也会带来超过20%的产量损失。不仅如此,如棉铃虫、甜菜夜蛾一类杂食性害虫,取食大量叶片,降低花生光合能力,造成花生减产。虽然有当地花生种植环境问题,但是部分种植人员对于防治病虫害出现严重偏差,过于关注虫害问题,对于病害认识不到位。例如,在花生发育后期,对于叶斑病没有进行合理防治。少数种植人员对于病虫害也没有做好科学防治工作,在虫害最为严重的时期大量应用化学药剂,不仅会在药物购买方面浪费过多资金,实际防治效果也一般。而部分农药会渗入土壤,被花生吸收,影响花生的品质。面对这种病虫害问题,需要以绿色防治方式,对于病虫害进行科学的防控处理。
2 农业防治
2.1 做好选种与种子处理
科学防控花生病虫草害,第一步需要做好选种工作。在山东地区可以选择山花12号、花育23号等。同时,剔除一些病弱种子,避免影响后续花生发育与产量。选择在晴天,将种子平铺于水泥地上,以此蒸发种子内部水分,让种子获得更强活力,提高发芽率。晒种工作需要持续2~3天,还需要辅助翻种,让所有种子都可均匀晒到阳光,提升种子处理质量。
2.2 深耕与施肥
为破坏病虫草害繁殖条件,需要进行深耕作业,对花生的病残体充分清除,降低病菌与虫卵带入土壤中概率。耕翻需要保证有25~30 cm的深度,以此减少耕作层影响花生种植病源数量。配合灌溉强化土壤处理效果。可以使用已经腐熟处理的有机肥,以2 500~ 5 000 kg/667m2的比例进行施撒,以此提升土壤肥力,强化花生抗逆能力[1]。对于田间杂草需要及时处理其根、叶,避免草害和花生争抢营养与水分。
2.3 与禾本科作物间作
常年种植花生的地区,会让病虫害逐渐积累,不利于种植。可以利用花生与禾本科作物间作方式,小麦、玉米等,都可以作为间作植物。尤其是花生拥有根瘤菌,会吸收空气中氮离子,将其转化为可以吸收的氮元素,提升间作植物的发育质量,同时降低两种植物病虫害发病概率[2]。
2.4 中耕培土
利用中耕培土,可以有效解决花生在种植期间发生的滑针问题,对于处理高位果针入土也有良好效果,以此提升果针规格,让花生种植获得更高质量数量。对于中耕培土工作需要于盛花期,花生还未封垄前完成。每年的七、八月份,多是山东地区的雨季,降雨集中,极容易造成花生涝害,影响产量。所以,在进行中耕培土时,也需要同时进行除草、垄沟,确保田间拥有良好的排水效果,以此降低涝害。
3 生物防治
3.1 植物防治
可以通过伴生植物,达到生物防治目的。在完成花生播种工作后,可田块附近的田埂上播撒蓖麻,通过金龟子偏好食用蓖麻叶的习性,对金龟子进行诱杀。蓖麻叶拥有蓖麻碱,可以有效毒杀金龟子,以此降低金龟子幼虫,即蛴螬数量。
3.2 微生物防治
作为一种植物杀菌剂,木霉菌对于许多病菌都可以达到拮抗效果。可以将其与清水制备成200倍液,均匀喷洒于花生叶面,提升保叶效果。在花生播种期,是蛴螬发病最为严重的时期,可以用1~1.5 kg/667m2,将20亿/g白僵菌与花生种子一并施撒于穴内,以此实现防治蛴螬[3]。在苗期则需要以1 000~2 000 g/667m2,通过施撒球孢白僵菌,进一步防治蛴螬。在蛴螬发病严重时期,则需要以2 000 g/667m2的绿僵菌可湿性粉剂,处理蛴螬问题。
3.3 天敌防治
蚜虫以花生汁液为食,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同时,蚜虫也是各类病菌的媒介,会通过吸食花生造成的伤口,侵入花生组织,感染花生。可以通过蚜虫的自然天敌,提升生物防治质量。通过瓢虫、草蛉等生物,将蚜虫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还右有效调节花生种植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抗病虫害能力。
4 理化诱控
4.1 杀虫灯
以2~2.67 hm2的花生种植田块,增设1台频振式杀虫灯,让花生田块保持棋盘式均匀分布。在每年的4月份安装杀虫灯,当年10月撤灯。安装完毕后,在每天夜间6点时开灯,于次日清晨6点关灯,以此实现诱捕害虫[4]。山东省拥有多年使用杀虫灯经验,其可以诱杀鳞翅目、鞘翅目等多种害虫,可以降低害虫数量至15.5%~28.7%,提高花生产量在20.5%~45.4%。
4.2 性诱剂
害虫是通过雄虫与雌虫交配,产下虫卵,不间断影响花生生长。可以通过化学物质模拟雌虫性激素,批量式诱杀雄虫,减少与雌虫交配的雄虫数量,以此控制虫卵与幼虫的数量,降低次年成虫数量。以60 m为单位,增设1个暗黑鳃金龟性诱捕器,并让诱捕器和地面拥有2 m的直线高度,以外密内疏设置诱捕器,避免让成虫进入诱捕器后再次逃脱;对于棉铃虫,则以每667m2设置1个棉铃虫性诱捕器,并在诱捕器设置1个诱芯,以棋盘模式均匀悬挂诱捕器,要让诱捕器和花生的顶端拥有0.5 m的高度差,并让各个诱捕器拥有30 m的合理间距。对于诱芯要做好每月进行一次更换,并对诱捕器充分清理;而甜菜夜蛾与棉铃虫性诱捕器设置相似,但是甜菜夜蛾性诱捕器需要和地面有0.5 m的高度差,做好诱捕器的清理工作。
4.3 生物食诱
对于生物食诱剂,以100 ml/667m2的用量,在应用时需要和清水以1:1方式进行混合,1 L的生物食诱剂还需要额外添加10 g的90%灭多威粉剂,充分混合。将药液灌入塑料瓶中,通过茎叶条带滴洒模式,对花生顶端叶片进行防治。药液以200 ml/667m2进行滴洒,而条带实际应用长度需要控制在10~15 m,让各个条带保持30 m的距离。施药时间则选择下午4点为宜,避免强光过快蒸发液滴,影响防治效果。通过茎叶条带滴洒方法,可以对棉铃虫、小地老虎等进行诱集、诱杀。
4.4 色板诱杀
部分害虫具有趋光、趋色性,例如蚜虫。可以在蚜虫刚发病时期至盛发期,以15~20个/667m2的规格,悬挂黄色粘虫板,达到诱杀蚜虫目的。
5 药物防治
5.1 防治病害
5.1.1 叶斑病。花生叶斑病可以划分成球座尾孢菌引发的黑斑型与花生尾孢菌引发的褐斑型两种。前者发病时候从叶片下方逐步影响到上方,从一开始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至圆形病班,颜色趋于黑褐色。在叶片潮湿时,病斑则有灰褐色的分生孢子。叶斑病也影响花生叶片正常光合作用,让病叶干枯,直至脱落。这种病菌生长温度为10~33℃;对于后者,在早期和前者拥有相似症状,而在发病后期,叶片会有更大的病斑,多为茶褐色的圆形病斑。如果花生的茎秆位置患病,则会生成褐色,形状为椭圆形的病斑,其生长温度比前者跨度大,为5~36℃。可以选择250 g/L的吡唑醚菌酯乳油,以15~20 ml/667m2的规格和清水制备生溶剂,向花生叶片均匀喷雾。也可以应用3%多抗霉素WP,和80%乙蒜素EC进行交替应用,可以于发病初期及时控制叶斑病[5]。
5.1.2 茎腐病。花生茎腐病会对花生的茎、根等位置造成严重影响,发病位置多是和表土层相连位置的根茎。该病会在花生苗期感染植株,子叶先从正常绿色转变为黑褐色,呈现干腐状,逐渐延伸至茎基部,并形成黄褐色的水渍状病斑,扩散至根茎进一步变为黑褐色病斑。幼苗在发病后的3~4天,会转变黄褐色,失去正常吸收营养物质能力,直至枯死;如果是成株期发病,则会于主茎、侧枝形成黄褐色病斑,并于植株的上下位置进行扩散,导致病部之上的位置萎蔫致死,而地下荚果则是逐渐腐烂并脱落。可以应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以20~40 ml/667m2的规格进行拌种,以提升花生种子的抗病能力[6]。
5.1.3 疮痂病。由落花生痂圆孢菌感染花生,形成的疮痂病,其分生孢子盘规格较小,并不容易识别。该病菌仅对花生造成影响,对于其他豆科植物并不会造成影响。病菌最适温度在25~30℃,土壤最适pH值为6.0。该病主要影响花生的叶片、叶柄,患病位置会产生木栓化的疮痂。如果环境湿度较大,病斑则会生成深褐色的分生孢子盘。在感染初期,叶片会产生圆形的针刺状斑点,逐渐扩大至圆形病斑。病株果柄会发生变形,荚果也无法正常发育。病情严重时,植株全身布满病斑,并连接成片,茎上部会有不正常的“S”型,而顶部叶片则严重变形,植株高度也较低,对于茎、果柄则会枯死。可以应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以20 g/667m2的用量配合清水制成药剂,向花生叶片喷雾处理。
5.2 防治虫害
5.2.1 棉铃虫。棉铃虫幼虫孵化后,首先对吃掉卵壳,并移动至花生的顶部,并对嫩叶钻蛀。低龄幼虫通过吐丝捆绑嫩叶,并对叶肉啃食,让花生叶片仅留下叶膜。而3龄幼虫则把叶片蚕食成孔洞状。会让花生损失15%的叶片,虫害严重可能会噪声50%的叶片损失,降低花生产量。以山东省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一年4代。棉铃虫会通过蛹方式寄生于花生的根部际越冬。等到气温回升到15℃,越冬蛹则进入羽化期。如果天气为高温多雨,则为棉铃虫提供发生的良好条件,但是干旱少雨则会影响棉铃虫发生。可以应用1.8%阿维菌素乳油,与清水配置为3 000倍液,于棉铃虫的卵孵化期进行防治,以7天为间隔,喷洒3次,即可控制棉铃虫数量[7]。
5.2.2 蛴螬。作为金龟子幼虫的蛴螬,相较于其他虫类,体型更大,身体多弯曲为“C”型,身体为白色,头部大且圆,颜色为褐色。体壁较为柔软且拥有较多的皱纹,体表较少出现细毛。成虫金龟子与幼虫蛴螬会在土被越冬。金龟子白天会躲藏于土内,在夜间的8~9点会爬出土取食花生叶片。而蛴螬会在地下进行活动。如果地下10 cm位置温度上升至5℃,蛴螬则会上升到地表活动,而在13~18℃,蛴螬最为活跃时,但是在23℃则会深入土层,等到秋季土层温度降低至适宜温度时,则会重新移动至土壤的上层位置。可以利用50%辛硫磷乳油,以200~250 g/667m2规格,配合2 kg清水与25 kg细土,充分拌匀,制作毒土,将毒土施撒于沟内,将其耕翻于地下,杀灭蛴螬,控制金龟子数量。也可以利用7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以30 g/667m2的规格对花生进行拌种。
5.3 防治草害
杂草生长速度比花生快,抢夺花生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水分与阳光,降低花生积累干物质能力,影响花生产产量。一般花生在草害影响下,减产5%,草害严重则会减产达30%。所以,在花生播种后,需要在出苗之前,应用72%异丙甲草胺乳油,以150~200 g/667m2规格与清水制备成喷剂,对于田块均匀喷洒。在出苗后则需要10%精喹禾灵乳油,以20~30 ml/667m2的规格,充分喷洒在田间,起到防控草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