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和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思路

2023-01-05梁建云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标准管护农田

梁建云

(海东市民和县水利局,青海民和 810800)

1 民和县基本情况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东端,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辖22个乡镇312个村,总人口43.6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2%。全县现有农业人口31.97万人,耕地面积4.34万hm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果品等。在全省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自2011年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11—2018年,由原国土资源、水利、财政(农发)、农牧四个部门承担此项工作,共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34个,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344万hm2。2018年底机构改革后,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职责,实行“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2019—2021年共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12个,投入财政补助资金2.70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03万hm2。

2 耕地质量分析

目前,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部分耕地为缓坡耕地且相应的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导致部分耕地面临撂荒的局面。耕地全为旱地,耕作方式为最传统的人、畜耕作模式,农业基础十分薄弱,耕地产出效益低,农民收入低。项目区耕地质量综合指数为0.6283,耕地质量等级为九等,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较低,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田间道路不配套,农田防护不到位,严重限制农业生产,问题亟待解决。建议根据需要将区内坡耕地平整为水平条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耕地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对耕地进行商品有机肥培肥,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农业生产。

3 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化同步”总体要求,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战略,推进生态保护优先,重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施农田整治、田间道路配套、高效节水等项目,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

3.1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逐年扩大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系统谋划部署,凝心聚力推动落地。首先,要加快构建规划体系,省农业农村厅要结合国家要求和全省实际,抓紧编制《青海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相关标准规范,聚焦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水源保障区等重点,优先开展规划建设,坚决防止为完成任务而盲目选择地块。其次,在全县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永久基本农田的整理和保护建设,将大量的零散地、中低产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为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基础。截至2021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达到23 700 hm2。

3.2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通过水、土、田、林、路等综合治理,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行的耕地,提高了耕地产出率、利用率和生产率,大力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调查表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增产粮食50 kg/667m2,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3.3 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和美化了农田空间格局,理顺了农田平面结构,改善了农田利用方式,是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通过农田灌排工程生态技术措施的推广,农田生态友好型基础设施得到良好改善。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尤其是高效节水实施,大大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全县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以上。农产品品质和土壤质量明显提升,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上年提高0.1%以上。

3.4 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拓宽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耕地质量,改善了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提高了土地流转率,从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有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此外,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升了粮食、经济等作物的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而且通过工程建设,扩大农民在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明显,已经成为许多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4 基本经验

4.1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管理的原则

在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编制中,体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原则,以土地利用最大化、实现高产稳产为目标。在严格遵守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规划等基础上,统筹谋划,以村为单元、乡镇为单位统一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同时,统筹考虑国土空间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决策科学化、立项程序化和管理规范化。

4.2 坚持集中投入,连片发展,统一管理

按照“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的建设标准,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坚持“集中投入、连片治理、规模开发”的治理模式,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建成一批统一管理、高效作业的高产稳产农田,促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留足城镇建设、工业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成片推进,规模开发,切实形成一批高标准农田集中区。

4.3 坚持模式创新,发展产业融合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坚持追求创新注重工程建设规划,以基础设施为依托、市场为导向,连接各方利益。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以及其他相关行业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技术大进步,促进经济大发展,加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4.4 坚持农民主体,坚持做到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

通过对种粮大户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合作社无偿提供有机肥和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等,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改变,保证农民在项目建设中的参与权、受益权和监督权。

5 主要问题

5.1 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不健全,耕地等级低,质量不高

加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既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职责,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按照要求,全县仅有4个耕地监测点,不能准确对全县耕地进行监测。全县现有部分田块未实施高标准项目的区域,耕地贫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渍化、沙化和地膜残留污染严重。此外,由于年轻人长期在外打工,务农的只有老人,导致农田得不到有效耕作,致使优质耕地数量呈减少趋势,耕地质量差,务农与农民增收的矛盾比较突出,长期重用地,轻养地,耕地污染加重,造成了耕地等级低、生产能力低、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

5.2 建设地块选择难度大

我县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海拔2 000 m以上的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块小,均投资1 500元/667m2,投资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

5.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我县农田水利工程受资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限制,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完善,灌排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加之海拔高,气温低,渠道冻胀现象也较多。由于资金安排不足,很多老化失修、水毁灾损农田水利工程得不到及时修复,难以正常发挥效益。目前,我县需水毁灾损和老化失修渠道的长度超过400 km,投资8 000多万元。

5.4 农田配套设施不完备

我县年降水量在350 mm左右,可利用水资源紧缺、水库调蓄能力只有1 500万m3左右,全县水浇地配套不完善,尚未实施高标准农田的耕地普遍存在,灌溉率低,引用水量有限,渠道输水能力低,水资源很难优化配置,加上地处高原,海拔高,地势陡,田间道路交通缺乏,防护林网体系不完善且结构简单;2018年之前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投入标准普遍不高,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灌排工程配套率、水资源利用率程度不高,与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相距较远。

5.5 建后管护亟待提升

“三分建、七分管”,“重建轻管”现象依然突出。有些项目前期设计不科学,水、路等配套不完善。有些项目管护主体及权责不够明确,不负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管护资金无法落实,尤其是田间路得不到有效维护,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效应发挥不充分。

6 发展对策

6.1 加快提质增效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限制,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耕作面积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产量低,粮食作物质量较差。同时,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建后管护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存在不同程度设施损毁问题。此外,部分已建设高标准农田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设施不配套、地力下降、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农田使用成效,迫切需要开展改造提升。根据全县“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清理检查成果,加快对全县2018年之前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0.19万hm2提升改造。

6.2 强化建设质量

土地平整:对现有农田进行分类整治,对比较规范的地块局部平整,改善农田耕作层,提高灌溉排水适宜性。田间道路:加强在充分利用道路的基础上,按照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加快路机一体化,优化田间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灌排设施: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完善农田灌溉及排水设施。因地制宜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加强项目建设,强化农业部门建设质量监督责任,确保建一亩、成一亩。落实好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完善耕地监测网络。

6.3 强化统筹利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抓建设,更要强管理。建成后要明确标明高标准农田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等,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标准农田永久性标志牌,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强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及撂荒地整治,坚持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产,实现高标准农田的优势。要探索低中产田改造,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6.4 强化技术服务

申请上级部门的专家,来我县进行政策解读、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答疑解惑。同时,设立咨询服务电话,采取以会代训,加强业务培训和服务督导力度。

6.5 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把质量和安全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首要位置,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明确县农业农村等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监管责任,着重把好五关。一是把好制度关。自项目实施以来,先后制定印发了项目管理、评审、验收等制度办法,规范做好项目前期准备、申报审批、合同管理等工作,积极推行全程跟踪审计、工程监理,确保项目规范实施。二是把好招标关。严格按照政府项目招投标程序确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确保项目程序合规。三是把好质量关。要求监理单位严格实施现场监理,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各项目实施村聘请1~2名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较强的村组干部、老党员或群众代表作为项目监督员,代表项目区群众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四是把好验收关。工程竣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组织复检,县级组织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交通等部门进行初验,最后报请上级验收。五是把好资金关。工程竣工后,委托审计单位进行单项工程审计和资金审计,并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根据合同规定,按照施工进度、质量考核、审计结果拨付项目资金。六是把好廉政关。与项目实施单位、相关负责领导及干部签订廉政目标责任书,切实抓好廉政风险点管控。

6.6 落实管护责任,保障高效益发展

一是明确工程管护职责。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组织乡镇村组层层签定管护协议,把土地平整责任落实到土地承包人头上,田间道路落实到村社,高效节水主管道由村管护,支管按地界由受益人管护。如出现人为损毁的现象,则受益村按管护办法进行处罚,如找不到涉事人,由村委会承担修复责任。二是加强管护宣传。通过设立宣传牌、发放宣传册、召开座谈会、微信群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受益区群众了解项目建设内容,认识项目建设意义,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认识到项目管护与自身利益的厉害关系,增强群众管护的责任性和自觉性。三是完善项目管护制度。项目竣工验收移交后,坚持将项目后期管护工作纳入当地政府日常管理工作内容,政府和群众要共同承担高标农田设施的日常养护和管理的任务。不断完善项目运行管护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晰产权、使用权,健全和完善运行管护体制。加强运行管护工作的制度化,县政府把项目的运行管护纳入乡镇的年终目标考核,业务主管部门专门组织力量,进行经常、定期的专项检查,把项目运行管护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轨道。

猜你喜欢

高标准管护农田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农田“高标准”带来农业高效益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