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乡土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2023-01-05王卫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土特色旅游

王卫涛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乡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乡村旅游正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能够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旅游期待,通过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为游客打造一个具有传统乡土特色游主题,宣扬当地积极的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的根更加扎实稳固,也能够进一步推动优秀乡土文化走出乡村、走出城市、走出国门,为中华文化的传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土文化概念及特点研究

1.1 乡土文化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指一个人出生地所具有的历史传统、地理资源、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古建遗迹、村规民约、名人传记、古树名植、传统工艺乃至家族家谱等各类物质或非物质的文化形式,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文化类型[1]。乡土文化包括较多的种类,如当地的山水风景、村落建筑、各类手工艺品等,是当地人民在漫长历史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1.2 乡土文化的特点

1.2.1 人与空间关系的不流动性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们大多被局限在当地的生产活动中,因此谋生手段较为单一。加上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许多农民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土地。所以,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往往出现世代定居在一处的现象,迁移则是较为少见的行为。这些居民仿佛是“被风带去远方的种子,一旦找到了合适的土地,便很快在此选择定居,并通过世代繁衍形成家族性的群居特征”[2]。从根本上来讲,这种不流动的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乡村中人与土地之间特殊的乡土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文化即为乡土文化。

1.2.2 地缘、亲缘的人际关系

乡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最突出的特征是人际关系独有的形态,呈现出地缘性和亲缘性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这种社会关系能够反映出他们在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的情感与道义,是乡土文化能够不断延续的重要基础[3]。从传统乡村社会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农民以村落为基础进行群居生活,由于农业生产对生产力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无需扩大聚居的规模就可以满足乡村的基本生活需要,由此村落中的地缘性和亲缘性关系更加紧密,更加突出了乡土文化的村落特征,使得不同村庄之间的乡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

1.2.3 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中国传统社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特征,即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在乡土文化的影响下,村落农民也逐渐成为了伦理本位的重要践行者,在伦理本位的影响下实践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达到高度统一的道德整合,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有效管 理[4]。在伦理本位特征的影响下,乡土文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扩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并形成潜移默化的共同认知继续传承。

2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土文化现状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土文化建设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多样化的旅游主题,贯彻乡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进一步宣扬优秀乡土文化,还能够加强不同城市之间乡土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稳定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同样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1 “被城市化”现象随处可见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被逐渐弱化,城市文明反哺农村的现象日益频繁,因此不少乡村的生产模式和消费习惯逐渐受到城市影响,乡村的文化习俗也受到了一定冲击,现阶段“去农化”的现象愈演愈烈[5]。不少乡村旅游在进行规划设计时照搬照抄其他乡村,采用整齐统一的高档旅游基础设施,打着“独一无二”的乡村景观品牌,在乡村中大肆拆建,导致原来多姿多彩的乡土风貌被破坏,乡土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例如,一些乡土气息较为浓厚的民宿、民宅被统一的旅游酒店、旅游招待所代替;在乡村中新建各类统一模板的游客中心、商业街,举办中西结合的乡村婚礼,让乡村看上去更像是简化版的小城市,让乡村失去了原本的乡土味道。这种“城市化”风格明显的乡村中,具有乡土风情的文化习俗和乡民逐渐消失,让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乡村旅游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为游客打造鲜活的乡土风情和真实的乡村生活,否则在盲目的抄袭之下只能让乡村旅游成为模式化的旅游类型,不仅使游客遗忘了乡村的真实面貌,也同样会使当地村民逐渐失去对乡村的记忆。中国游客所熟悉的乡村,并不是经过统一规划的现代化“城市”,而是自然生长、具有浓厚底蕴的乡村,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设计时,要保持对乡村文化的敬畏之心,保留乡村的质朴与纯真,才能够找到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2.2 缺乏具有创意的特色乡土文化

目前,许多乡村在进行旅游设计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乡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将乡土文化的开发用旅游收益来衡量,使得不少旅游项目中的特色乡土文化表现流于形式,甚至出现畸形发展的情况。例如传统乡土文化中的捏面人、糖塑、编织工艺等绝活,正在这种经济模式的冲击下逐渐失去竞争优势,面临失传的境地。在传统乡土文中受到尊崇的民间手艺人,在当今激烈乡村旅游竞争中渐渐消失了身影,难以找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除此之外,在乡村旅游中,越来越多的商业娱乐活动占据了乡村居民的公共空间,导致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逐渐降低,人们再也找不到童年时那些生动活泼的民间文化艺术表演,例如打陀螺、滚铁环、舞龙舞狮、喜剧班、皮影戏都逐渐淡出了乡土文化,导致乡村旅游中的文化表演大同小异、缺乏特色,难以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特色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 乡土文化对于乡土旅游建设的意义

3.1 保护文化避免流失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通过乡土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乡土的依恋之情。人们之所以对乡村旅游极为推崇,正是由于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对返璞归真的迫切渴求,希望能够从熟悉的故土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因此,人们记忆中对乡土的民俗风情、工艺技巧、建筑古木等各种文化产生了共鸣,并通过乡村旅游得到释放,进一步宣扬了乡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唤起人们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重视,从而使乡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推动乡土文化与时俱进地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3.2 彰显乡土文化特色和内涵

乡土文化既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语言特色和道德意识等无形内容,同样又包括当地的生产方式、建筑植被和文化遗迹等有形内容。乡土文化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以我国的古建筑为例,由于不同乡村的地理环境不同,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影响下,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风格。例如,我国南方的乡村建筑大多采用白墙黑瓦的设计形式,其中以徽派建筑最为突出;而北方的乡村建筑则大多采用灰砖灰瓦的设计形式,与南方建筑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突出了乡土文化的独特性。除了对这些有形文化进行保护,还需要注重无形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设计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无形文化的宣传,既提高当地居民对无形文化的归属感,同时又能提高游客的认同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推动特色乡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3 提高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

在乡村旅游中,加强乡土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乡村旅游便缺少了灵魂和内涵。例如现在一些打着乡村旅游旗号的农家乐活动,游客在旅游中虽然能够吃饱喝足、观赏自然景观,但是并没有真正获得精神上的体验,这就是因为乡土文化的缺失导致乡村旅游没有精神内涵。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成熟,人们不仅满足于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需要真正实现心灵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朴素的乡村民俗中保护乡村文化。因此,乡村旅游发展想要真正实现“软实力”的提升,就必须不断提高乡土文化建设,强化乡土文化在旅游中的引导作用,真正让旅游者感受到乡村旅游的意义。

4 乡土旅游建设中推进乡土文化策略研究

4.1 明确主体,挖掘乡土文化内涵

中国拥有许多具有独特文化的乡村,这些独特的乡土文化为乡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旅游和探索的好奇心,同时吸引了更多的开发商对乡村旅游进行投资和建设。当然,在不对乡村造成破坏的前提下,这种投资与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事业的进步,更能够推动乡村、乡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因此,在设计乡村旅游规划时,应该准确把握住乡村旅游的文化主题,结合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开发独特的旅游路线,将乡土文化和当地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乡村生活体验、乡村休闲娱乐、民宿客栈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旅游模式。

在进行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划分当地的文化保护区和文化建设区。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科学的保护和修复,并结合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规划旅游路线,在保持乡村极具特色的道路修建的前提下,完善旅游线路的建设,便于游客游览和出行,使游客能够真正享受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观,同时满足游客的现代化生活需求,为游客打造温馨舒适的旅游服务。

4.2 多角度创建文化景观,促进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宣传

想要充分发扬乡村旅游中的乡土文化,首先,开发者应该充分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并以此为背景来设计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让乡村旅游中处处能够渗透乡土文化的内涵。其次,开发者还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对当地的特色手工艺、特色语言或者特色民俗习惯进行传承和保护,提高社会公众对乡土文化的关注程度,以此推动乡村旅游的宣传和发展。最后,还要注重保护当地民间艺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民间艺人的待遇,为民间艺人发挥自己的特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例如,可以通过成立工作室或博物馆等形式,借助报纸、杂志、电视、新媒体平台宣传当地的特色乡土文化,并通过现场学习和尝试的方式让游客体会特色工艺,从而吸引更多游客,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够借助乡村旅游宣传特色乡土文化,真正实现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

4.3 重视乡村旅游中的跨文化交流

在借助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不同地域的跨文化发展交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乡村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乡土文化的和谐交流。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其他乡村文化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自身特色文化的发展,以当地的乡土文化作为旅游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发更多的旅游线路;同时,也要积极实现乡村旅游中的跨文化交流,吸收其他文化中对当地旅游建设发展有益的内容,并与本地乡土文化有效融合,推动当地乡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5 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包括旅游线路的设计,同样包括对当地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乡土文化是乡村存在的文化基础,也是乡村旅游核心内容。想要游客真正对乡村旅游产生兴趣,带动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始终保持乡村的真实面貌和自然发展特征,开发乡村中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突出当地与众不同的文化特点,与乡村旅游建设同步发展,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乡土特色旅游
特色种植促增收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旅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读《乡土中国》后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