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023-01-05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实验小学郑海英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郑海英
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学生在课程中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不同的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框架不同,它为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目前,很多教学策略的选择及授课模式的搭建都是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基本出发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强化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实现良好成长与发展的必备素养。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理解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创设趣味活动,培养信息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体系中,信息意识主要是指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解决需求,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意识。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信息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所能够掌握的信息处理技术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学生甚至还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价值和乐趣,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这对于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相当不利。对此,教师在制定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案时,一定要充分调研学情,充分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学习习惯、兴趣偏好,然后尽可能地选择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趣味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既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实践活动空间,又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例如,在培养学生对“艺术字”的编辑能力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策划和设计趣味化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进行艺术字的趣味化制作。如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3-5人,然后引导学生开展艺术字标题“我爱我的家乡”的趣味性制作活动,让每个小组学生进行艺术字的选择、插入,进行艺术字大小、颜色与位置的改变等操作,对能力强的小组还要设置阴影效果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字制作能力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组织学习小组之间的横向对比,设计不同的标题、开展艺术字编辑竞赛活动,看看哪一组的作品制作速度最快,效果最好,并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对最后的作品进行集体展示,详细讲解制作过程。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思艺术字的生活用途,如制作条幅、展板、广告牌等都会用到艺术字,能不能自己编辑艺术字来介绍自己?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艺术字制作的基本能力,还能有效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计算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中的计算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计算思维的概念以及培养过程相对有效,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单纯依靠教材很难直接获得和养成计算思维方面的能力。对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龄特征制定课堂教学策略,将课堂教学有效对接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更加形象化、实践化的教学情境,在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计算思维的养成。例如,在《趣味编程3:口算比赛》教学中,教师充分抓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利契机,积极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变量的作用。如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计算问题,有些计算问题很难通过口算进行计算,那我们能不能自己制作一个方便计算的计算器呢?”结合这一问题情境的导入和延伸,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智能系统在学习与生活领域的便捷性、有用性并积极探究,这时教师再导入和讲授学科知识内容就会事半功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素质和能力。
三、活用教学手段,发展综合素养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融合趋势在不断增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也成为必然。同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大部分要借助计算机设备展开实际操作,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与相关手段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此让学科知识的呈现更加形象、直观、立体、富有感染力,这对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更加有利。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利用数字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打字小能手”模块教学中,教师单纯依赖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前制作与拼音输入法相关的教学视频,使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直观了解汉字输入的基本方式,必要时可以将教学视频分享到每个学生的电脑终端,让学生适当开展汉字输入、删除、编辑等方面的自主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定的创新性学习活动,如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制作电子相册、写电子日记、制作个人小档案等,既让学生依托课本结合多媒体开展学习,又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此外,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应用热情,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创编相应的竞赛项目,让学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并将学生的实践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在横向对比中共同进步与提高。
四、结合生活实践,培养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让学生能够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使用信息技术,遵守信息道德,端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与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社会责任感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信息化素养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对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的理性认识,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减少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的现象,避免学生在网络上散播谣言等虚假信息,不做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另一方面,对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能提高小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降低网络负面信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出更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辨别信息判真伪》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化责任感,让学生明白做一个“网络文明小公民”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文明上网的基本要求,提高对网络环境下负责信息内容的辨别能力。对于网络媒体上健康的、有用的、安全的信息要认真学习和获取,及时与同伴分享和讨论;对于网络上负面、消极、有害的信息,尽量不去接触,也不要参与信息的传播和使用。其次,为了更好地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检索网络资源和使用网络资源,懂得科学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信息,让信息技术更多地为个人的学习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利用网络玩游戏、看视频等。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际功能,合理交友,更多地与熟人进行网络交际,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不欺骗他人,散布虚假消息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几个典型案例,最好是与网络诈骗、欺诈或欺骗相关的内容,或者直接选择学生群体中的亲身遭遇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广泛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应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避免利用信息技术侵害他人或遭受他人侵害,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成为良好网络环境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总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强化教学设计,既要突出教学方案的基础性、趣味性、实用性,又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教学渗透,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热情和应用意识,实现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的有效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