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策略研究

2023-01-05高迪媛

时代商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行政

高迪媛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合作交流中心,内蒙 通辽 028000)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环境,一旦会计人员没有适应全新的政策和制度,仍运用陈旧思路和工作模式,会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多重风险,如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会计信息化安全风险、内部控制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等,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转型发展陷入危机。因此,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充分发挥会计信息价值,强化单位内部管理与控制能力,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要高度重视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严格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流程,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监督反馈机制,从而创造安全稳定的财务内控环境,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错漏是诱发会计风险的重要原因,一旦出现这类情况将无法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管理决策的制定缺少可靠依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极有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明确会计风险防控的必要性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对相关工作的影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单位的规章制度,认真审查从各个渠道获得的会计信息,将错误不实的信息筛除出去,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完全符合单位决策制定需求,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朝着战略发展目标全面迈进。

(二)有利于规范单位内部管理

立足于防控会计风险的角度,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流程,为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标准依据,可对各部门、各岗位人员产生强大的约束力,有效减少违规操作的发生。通过对经济业务活动中产生的会计信息予以收集、整理和分析,凭借国家政策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及时找到单位经营管理中潜存的隐患,向领导层提出整改建议,有利于优化单位资金资源的配置,提高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控水平会大幅提高,从而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三)有利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隶属于国家,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发挥国有资产价值,是单位全体人员义不容辞的使命。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部门及人员需要充分重视会计风险防控工作的落实,全过程、全面性的监控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根据所得会计信息对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估,清点国有资产的账目和实物是否相符,调整国有资产使用计划,追回国有资产处置所得收益,致力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效益,达到降本增效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常见的会计风险类型

(一)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这类风险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会计信息失真是否因会计人员造成,采取的应对措施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由会计人员引发的风险通常是因为其专业素养较低,对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单位制定的新制度缺乏深入研读,没有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有效措施。非会计人员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风险则是受到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自身特定的影响,繁琐的业务流程加大了风险发生概率,致使会计信息在单位决策制定中起到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二)会计信息化安全风险

信息时代下,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种必然趋势,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更加便捷化,工作效率相对更高,可是会计风险也随之增加。行政事业单位数据库中存储的会计信息一旦泄露,会对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安全带来影响。会计信息化系统极易遭到黑客攻击,会计人员登录了风险网站,木马病毒会入侵系统数据库,大肆窃取、破坏、篡改原始数据。会计人员使用的信息载体不当,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新数据信息,也会增加会计信息安全风险,这一风险需要严加防范[2]。

(三)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要点在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予以监督和控制,减少投入成本,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会计信息主要来源于经济业务活动,受制于内部控制工作,一旦行政事业单位建设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没有明确划分各岗位人员职责,采取的约束激励措施较为单一,难以实现对经济业务活动的全程监控,无法将会计信息共享给各个职能部门,不仅会加大会计风险,还易于滋生以权谋私、违法腐败问题,严重危害单位资产安全及社会职能展现。

(四)资产管理风险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开展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由地方财政拨款或社会机构捐赠,并未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导致在资产配置和使用方面没有做到精细化,资产管理风险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重要类型之一。平时不注重维护国有资产,加剧了资产老化程度,缩短了资产使用寿命;资产采购或处置没有及时体现在账目上,会计信息比较混乱,账实不符,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有些资产没有达到使用年限就申请报废,所得收益迟迟没有入账,最终影响到了单位领导层对资产状况的准确把握。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的不足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和严谨会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隐患,如果单位内部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会计人员没有严格遵循制度条款开展会计工作,利用两套账目应付外部审计,或者单位员工不了解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步骤,会造成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风险。此外,财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片面,没有严格控制会计信息质量,单位资产和账目未及时核对,预算编制不合理,资金支出超出预算,资金使用过程缺乏监督,存在私自挪用资金的情况等,都会给单位财务造成严重的风险。

(二)风险防控意识淡薄

风险防控意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基层员工对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单凭会计人员的力量很难全面落实相关管控措施,而且有些会计人员缺乏主动学习政策法规和专业理论的动力,下意识的听取上级领导指示,凭主观经验行事,按照固定流程进行会计核算,忽视了对会计风险的分析和应对。此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宣传工作不到位。基层员工普遍认为会计风险防控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上行下效的不良氛围导致会计风险难以得到有力管控。

(三)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市场经济模式的应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与否会对会计风险防控产生较大影响,该体系覆盖到单位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预算管理、收支业务、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首先,预算编制未能清晰体现出各项成本支出,实际执行中资金使用不够规范,没有及时纠正预算偏差,经济业务活动的成本投入过高,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其次,单位岗位职责划分不细,权责分离的理念尚未实现,票据审核不够严格,业务人员拿着伪造票据报销,从中谋取利益,危害了单位资产安全。再次,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维护保养不到位,没有将资产处置收益及时入账。最后,资产采购不够公开透明,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暗箱操作,以次充好,虚报价格,资产入库验收流于形式,难以第一时间发现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资产功能发挥及使用寿命。

(四)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

以往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通常运用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形式,前者是依靠当地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定期对单位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审计,执行之前会下达通知,给会计人员留下了修改和伪造会计数据的时间,所得结论无法真实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状况;后者是凭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和审计机构开展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工作,深受行政部门及上级领导的干预,难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并整改单位财务问题。除此之外,单位员工与领导干部之间的沟通不畅,员工群体普遍已知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反馈给领导层,也会加大单位会计风险,限制整改工作的落实。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

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最为基本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首先,要遵循单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及会计工作流程,认真审核票据,填写原始凭证,规范各项会计操作,保证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开展。当国家政策法规发生变化时,单位要及时更新制度条款,保证财会工作的与时俱进,为会计人员提供可靠的工作依据。其次,利用岗位责任制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经济业务活动的经办人都要签字确认,出现问题全权负责;安排专人管理账套,资产变动与账套信息更新保持同步,确保账实相符;加强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运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监督方式,降低单位会计风险。第三,强化会计工作队伍建设,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知识,提升其操作计算机设备和会计软件的能力,增强岗位胜任力。第四,鼓励会计人员走出去,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丰富实操经验,对会计工作要求把握更加清晰,能够灵活解决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第五,建设考核与激励机制,定期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会计人员实施奖惩,促使会计人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充分适应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岗位,严格控制会计风险,维护单位资产安全[3]。

(二)增强单位全员会计风险防控意识

第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会计风险防控意识,发挥其风向标作用,为基层员工树立榜样,引领其他部门和员工共同抵御会计风险,构建群策群力的风险管控格局。领导干部要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单位经济业务流程,找出会计风险高发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风险制定防控方案,使会计风险防控工作能够有据可循。第二,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工作,将会计风险的危害及防控知识普及给全体员工,列举生动形象、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起员工反思,潜移默化的转变员工思维,增加员工日常工作中对会计风险的关注度,自觉参与到会计风险防控工作中来,牢固掌握会计风险防范措施,有效规避和转移会计风险。第三,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用员工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单位制度和经济业务流程,深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单位员工会计风险防控能力,从源头上预防会计风险降临,将风险损失减至最小。第四,会计风险防控要与时代相接轨,特别是对于会计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单位,必须构建信息安全防御机制,维持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确保系统数据库存储的会计信息安全[4]。运用身份识别技术、信息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等,为会计人员分配不同的系统操作权限,规范系统用户的操作行为,避免会计信息采集、传输、保管、利用等环节出现信息泄露和篡改现象,有利于及早的发现会计风险并加以处理。会计人员日常使用杀毒软件和漏洞检测技术,防止木马病毒入侵系统数据库,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能够警钟长鸣。

(三)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开展,单位资产得到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单位转型发展能够稳定有序落实,有力防控会计风险及资产损失,需要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单位经营管理予以全面覆盖。内部控制体系中要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工作内容、要求、各岗位职责分工、会计风险类型及防控措施,组建领导小组,由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实施对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动态化管理,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有失。同时,科学编制预算,强化预算的可操作性,严格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将实际支出与预算进行比较,及时纠正预算偏差;杜绝资金挪用、占用的恶劣现象,违规者将追究责任,按照预算批复规范使用资金,优化集中支付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采购工作遵照既定流程进行,使用公开招标形式,做好资产价值审核及入库验收工作,防止购置资产投入过多成本,确保资产质量合格,性能优越;加强对财务票据的检查,杜绝伪造、变造虚假票据套取国有资本。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内控制度,保证制度权威性,定期检验会计工作质量,将会计风险防控贯彻始终[5]。

(四)健全监督反馈机制

运用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监督与控制,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反馈机制,督促各责任方落实权责。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提高从业人员的入职门槛,对经济业务活动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管模式,针对预算执行、收支业务、合同履行、资产绩效等活动中生成的会计信息加强审计。构建联动机制,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应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调查处理,鼓励基层员工提供线索,实施政务公开,定期公布问题调查结果。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的巡视巡察组应与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建立外部监督信息共享及联动机制,巡视巡察中要重点关注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审计也应重点关注巡察中发现的问题[6]。要加强外部监督力度,规范问题处理流程,坚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要形成外部监督长效机制,不断对管理混乱不作为、违法腐败乱作为等行为形成震慑。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效率,外部监督可参考内部监督反馈的问题,而内部监督则要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对外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及时对外反馈整改情况。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控要从多角度、多层面着手,积极落实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养,增强单位全员会计风险防控意识,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监督反馈机制,致力于营造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财务和审计部门牵头,全体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财务内控格局。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对员工的约束、监督和激励,及时整改财务问题,进一步完善单位规章制度,降低会计风险发生概率,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行政
行政学人
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分析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