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与完善措施探讨
2023-01-05张哲
张 哲
(西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省直分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1)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我国事业单位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各项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重要作用。市场环境随着新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事业单位不仅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不断提升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将单位内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适应多变的社会发展环境,保证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新兴的管理手段,虽然目前来看我国也有很多事业单位采用该种管理方法,但由于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各项问题,比如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未结合单位实际发展情况,预算执行力度不强,执行过程中监管不力,员工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推进,不利于单位的整体发展。
一、全面预算管理及其实施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事业单位为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通过预算,对内部所有资源(包括财务、非财务)进行合理配置、严格管控以及监督、考核,从而更好地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单位各项运营活动的一种较为系统的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与传统预算管理有着较大差别,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考核等等,其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动态性、权威性与适应性等特征,主要发挥着规划、控制与协调职能。全面预算管理将单位的发展目标与财务预算相结合,保证单位内所有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起成本意识,将资源分配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1]。
第一,落实国家政策,推行全面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不断完善单位内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创新内部管理方式,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在实处。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预算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应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对单位内各项财务支出进行把控,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单位的精细化管理。
第二,实现资产的最优化配置。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协调合理规划,明确各部门的发展要求,对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精准预测,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单位内所有工作人员应积极配合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根据实际发展要求合理利用资源,科学归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三,缩减单位成本支出。现阶段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提升管理力度的重要管理手段,可以促进全员参与预算管理工作,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全面预算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可以通过成本消耗过程的监督对事业单位进行考核,也可将其与员工的绩效薪资联系起来,从单位各阶层出发,让每个员工都能了解其重要性,从根本上提升员工对全面预算中成本管控的积极性,为单位成本控制提供保障[2]。
二、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现状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存在误区
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财政资金的申请阶段,并不重视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仅仅将预算管理作为快速申请资金的手段,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与日常工作进行结合,导致单位内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推进困难。此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对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单位发展规划并不了解,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与业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较为敷衍,在进行编制工作时仅仅替换了一些关键数据,导致预算编制与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不相符,无法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容易造成一些项目资金过剩,而一些项目资金极其短缺的情况,没有发挥预算编制的实际效果。
(二)预算编制简单粗放,方法单一
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开展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预算编制方式比较单调,严重影响计划的科学化与正确性。随着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颁布,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加详细和科学的预算。但目前部分单位将财政资金收益的多少作为单位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采用的预算编制方式单一,不适用于现阶段发展程度,导致编制缺乏科学性。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善于沿用传统的编制方法,在编制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问题,编制方法较为单一。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由于时间短、内容多、编制前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导致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和准确,影响预算的执行和监督,不利于全面预算的有效落实。
(三)预算执行控制不严,执行效率低。
作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预算执行的力度在事业单位中并未有充分体现。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并不完善,预算执行力较低,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单位内部并未对整个执行过程实施监督,无法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随意修改预算金额的情况,资金用途被随意篡改,业务项目的预算工作与实际不符,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预算工作的推进[3]。
此外,事业单位内部还存在预算执行工作监督不严的情况,首先,内部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人员在进行监督工作时往往依靠自己的以往经验判断,监督结果带有个人主观性。其次,有些事业单位为了简化工作流程,财务人员除了承担财务管理的工作,还要兼任监督工作,导致权责划分不清,监督工作无法落实。最后,事业单位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监管权力没有下放,在进行监督工作时进行干涉,导致预算执行效率低下。
(四)尚未重视预算绩效,缺少绩效考核
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无法在后续预算执行与绩效考核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指标的选取、制定与单位实际情况不符。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时,都存在时间紧张且经验不足的现象,致使在该工作上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指标的选取也就无法与岗位性质、单位服务类型以及单位的发展目标相匹配。第二,侧重于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固然重要,但是无法全面反映问题,社会效益、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等指标的缺失,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单位全面预算信息化建设不到位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事业单位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应将信息技术融合并加以利用,实现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财务管理方面,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的模块并未得到优化升级[4],且单位内不同部门间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没有形成信息传递的通道,大大降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效率,造成重复劳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的推进。
三、事业单位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及时转变思维,加深对全面预算的认知
事业单位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应保证单位的各项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单位的日常实际工作情况和不同需求,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对不同业务所需资金、执行过程以及项目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了解,保证预算编制的实施效果符合预期,与业务项目的整体情况相匹配。单位管理者应顺应新时代的经济改革,发挥其领导作用,在单位内部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保证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渗透进每个员工的心中,另外,单位管理人员还应将全面预算管理和单位的发展目标进行结合,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切实负起监督管理的责任,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设专人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各部门做到信息传递及时迅速,实现单位内全员参与全面管理。
(二)规范预算编制,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
单位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单位业务实际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对于预算编制的具体实施办法与过程进行完善。单位内部需要成立预算编制部门,将预算工作交由本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预算部门应根据业务目的不同,选择与单位现阶段发展相适应的预算编制方法,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预算方法的不同组合实施预算编制工作,如“调整法”与“零基运算”的结合,“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的结合等方式。同时也要加强行业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学习掌握预算方法在不同环境中的适用情况,为以后的预算编制工作提供经验。通过不同预算方式的实时切换与组合,能提高预算编制的方案质量与预算准确性。在预算部完成预算编制后需要按流程上交审批,审批通过后才可执行。另外,在预算执行中期需要预算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完善处理措施,促使全面预算管理达到理想成效。
(三)加强全面预算执行控制,提高执行效率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是否能够有效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取决于其预算执行力度的强弱。因此,事业单位应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严密监管,保证在预算实施过程中合法合规,全面推动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一,事业单位要根据管理要求,明确各个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权责划分,细分到具体的工作人员,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5]。第二,事业单位在进行具体业务资金的划分时,需要对项目进行实时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工作汇报,评估资金的是否合理使用及使用效果。第三,事业单位应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保证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的各项方案,提高工作积极性。
另外,事业单位还应落实好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工作,首先,事业单位管理者应明确监督工作的负责人,加强顶层设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及时发现工作中预算超额或预算不足的情况,并找到问题根源进行解决。其次,单位内部还应建立全面监督体系,对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业务项目实行分类监督,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的作用,使其成为预算监督工作的主体,承担起监督责任。最后,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和系统跟踪等方式,对预算执行工作进行严格管理,保证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的偏差值在合理范围,从根本上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实现全员监督。
(四)注重预算绩效管理,做好绩效考核工作
受行业类型、单位职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存在一定区别,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时,既要有常规指标也要有特色指标,又要确保指标的全面性也要突出重点,如此才能构建具有针对性且多元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就指标的针对性而言,在确定指标前,单位需对自身的业务类型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予以充分掌握,并在设计指标时,对这些因素加以充分考虑。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不同项目进行预算绩效考核时,其重点考核指标也需进行重新设定,并做好相应的细化与量化工作,如此因地制宜地设计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能够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标的针对性。
就指标的多元化而言,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具有类型多、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在设计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到其全面性与多元化。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借鉴某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单位首先设计了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例如:资金到位数量与及时性、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客户满意度、业务流程规范度等等,并确保这些指标能够充分反映本单位的社会效益,然后将这些指标细化,并赋予其相应权重,权重较高的则是核心指标,如此既能保障指标体系的全面系统性,又能体现指标体系的合理针对性。
(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破原有的传统管理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单位的内部管理相结合,构建一体化信息交流平台,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6]。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事业单位能够对全面预算工作的推进进行实时监控,以极高的工作效率进行数据的收集、归类及应用,为事业单位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事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信息模块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还需要提高各个系统之间的兼容性,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事业单位在信息化过程中还要提高对数据安全的保护力度,保证单位的数据安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的趋势下,事业单位应当积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结合单位具体情况,对其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全员参与度低、预算编制方案的科学性有待提升、预算执行存在较大随意性、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以及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采取优化组织结构,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流程,改进编制方法。建立动态化监管机制,加大执行控制力度。立足实际,构建多元化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及构建与全面预算管理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等相应的措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资金的充分利用,以及单位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