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2023-01-04陈昱泽

科学咨询 2022年22期
关键词:视导互联网+教育信息化

陈昱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97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渗透日渐深入,教育的内容、模式、手段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此情形下,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合格现代公民是当前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构成。信息素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一个多元化、有层次的概念范畴,是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观念与意识、信息伦理与道德、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与创新精神于一身的综合素养[1]。要实现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合格现代公民这一目标,意味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信息素养。然而,尽管诸如“特岗计划”“定向培养”“教师交流”等方案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教师队伍的状况,但总体而言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乡村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诸多短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乡村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因此,必须正视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问题。

一、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日渐深入的渗透,教育的内容、模式、手段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建立在交互终端、云端资源和网络服务基础之上的新型学习环境逐渐开始普及,智能教材的富媒体性、灵活性、强交互性、生动性等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与重视。当前,教育信息化在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石[2]。提升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不仅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趋向,也对推动教育公平、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顺应国家教育发展趋向

在2018年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2018—2020年间,教育部陆续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3]、创新机制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4]等内容,表明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与我国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度融合,使得信息化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正从单要素推进走向系统性、深层次变革阶段。国家政策的陆续颁布将不断提高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成为重中之重。

(二)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

在当前中国教育的语境下,市场机制促使优秀教育资源大量聚集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难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使得城乡文化鸿沟进一步加深,反映在学校教育中,便是对教育信息化这一趋势做出反应的能力及程度。当东南沿海部分发达城市的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开设scratch、Python等编程课程,部分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甚至连最基本的信息化条件都难以提供和维持。上述问题最终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学校时“天然”地处于劣势。然而,“互联网+教育”凭借其覆盖面广、可复制、可共享、低成本的优势,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不平衡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互联网,乡村学生可以享受低成本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获得延长与扩展学习得时间与空间。

“互联网+教育”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教师优良的信息素养。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教师需要拥有较强的甄别能力、提炼能力、加工能力以及对其适切应用的能力。这种整合并非网络资源的简单合并,而是对其进行有机的拆分与重组,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才能将其整合为优质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由此,教育信息化优势才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促进城乡间的教育公平。

(三)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自教育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来,乡村学校教学环境、薪资待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然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仍是实现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现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领域内的变革正在重新定义教师的能力与职业要求,而信息素养也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对于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突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意义重大。

二、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在上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乡村地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方面同样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一)信息意识较为淡薄

信息意识指的是教师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是教师信息素养构成的重要前提,决定着教师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敏锐程度。由于培训较为简易,乡村教师仅仅能对多媒体设备进行基础操作,且仍旧习惯于使用传统的实物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导致乡村教师整体信息意识较为淡薄。同时,一些中年教师及老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相对有限,且存在“差不多能应付”的心理。此外,乡村地区学校与外界交流较少,本身已经形成的对信息技术的保守氛围难以在短时间内破除,加之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信息意识的培养在乡村学校更加困难,即使是对信息技术持积极态度的一些年轻教师也在这种氛围中改变了自身立场。

因此,乡村教师难以对信息化设备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生动直观的课堂呈现方式以及创设课堂环境的信息化条件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二)信息能力有待加强

通过对乡村教师进行采访调查,不少乡村教师都反映针对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多数是“一次性”的主要在安装多媒体设备时进行,后来新入职的教师,由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教学,借由“老兵带新兵”的模式传授信息化知识,这种模式的局限在于,老教师本身接受的培训极为有限。因此他所传授的信息化知识只能是基础的和有限的,这使得乡村教师队伍整体上的信息素养提升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此外,培训内容较为简略,只有部分关于设备的操作知识。这使得乡村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仅停留在基础操作的层面,而网络资源的加工与整合、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则完全没有涉及。

上述情况使得乡村教师们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仅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其优势无法得到发挥,而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使得乡村教师队伍整体上信息素养的提升受到较大的限制。

(三)信息资源相对有限

乡村学校所能提供的专业化、系统化学习资源极为有限,无法满足教师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诉求。部分乡村教师表示,为满足教学需求,自己曾尝试主动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网络资源来学习信息知识、提升自身的信息能力,然而该方面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优质有效的信息学习资源相对有限。而乡村教师在自身信息素养较弱的情况下,难以对庞杂的信息学习资源进行甄别,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因学习资源本身的问题而陷入困境。许多教师在按照网络上的教程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与视频所呈现的过程存在出入,此时的教师找不到自身操作的问题所在,又无法获得具体有效的指导,只能不断重复摸索,不仅效率极低,往往也难以有所突破,由此教师很容易因受到挫折而产生抵触心理。

三、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应着眼于激发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内驱力、完善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机制与模式以及健全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支持体系。

(一)激活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内驱力

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养成的习惯及学校长期以来的氛围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久而久之也使得乡村教师思想观念逐渐受到影响。阻碍其信息素养的形成,因此更新乡村教师信息技术观念是提升其信息素养的首要任务。乡村教师自身提升信息素养的意愿是外在的培养机制与模式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乡村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内生动力的培养。一方面,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将信息素养与具体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是提高教学信息化程度,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改善教学质量。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其与具体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使得教师易于理解、吸收并直接应用于自身的课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性、创新性地对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与应用。使教师在日常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养成相应的思维和习惯,进而激发乡村教师主观能动性,激活乡村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内生动力。

(二)完善乡村教师教育培养机制与模式

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在信息素养提升机制与模式无论是在学校教师教育方面还是在职培训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进。[5]

学校教师教育方面,有关课程教学多是围绕信息知识与技能来展开,如信息技术概括、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设备操作。对此,应将涵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观念与意识、信息伦理与道德、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与创新精神在内的信息素养综合提升作为教师教育的目标之一,并基于此目标提供完备的信息素养课程资源及优质师资。

具体言之,就是要在教师教育中克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与技能习得,却忽视应用理念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积弊,形成知识与理念并重、技能与意识并重的课程观,而其关键就在于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在信息素养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中,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得到同等重视。除了需要对硬性知识与技术进行考察外,还应增加综合性考核项目,这些项目需要被考核者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对各个单元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机整合。此外,考核还应给予创新意识更大的权重,对于在上述基础上能够做出适切创新并取得良好效果者,其突出之处应在评价结果中得以彰显。

在职培训方面,应将临床视导机制灵活运用于培训当中。临床视导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戈德哈默、科根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教学视导机制。根据倡导者们的解释,临床视导是“一种设计来改进教师在教室中的表现的原理与实务”。

在临床视导过程中,视导人员由信息素养较高的人员担任,视导人员与教师建立面对面的联系,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班级学生的情况并建立教师与视导人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就一系列问题如观察的时间安排、观察的重点行为和事件等达成默契。然后视导人员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密集式观察的同时进行详细的记录,力求保证获得的观察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而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信息素养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基于此对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做出评价,进而提出改进方案反馈给教师,与教师协商改进策略与提升计划。与此同时,视导人员需要对自己的视导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估,需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视导的有效性、对教师是否尊重等,如果存在问题,则需反思问题的关键并调整自己的视导行为。

很多研究表明,运用临床视导机制的确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临床视导这一不断循环的过程会使得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得到较为有效和持久的提升。

(三)健全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支持体系

目前乡村地区信息素养培养的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应加快形成上下联动的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支持体系。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加强信息素养在线研修课程平台建设,号召高校联合乡村教育工作者推出信息素养提升的相关线上课程,解决信息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推出如“国培计划”的培训方案,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使针对乡村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培训能够以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

学校应构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支持体系。学校要联系专业人员以及信息素养较高的一线教师,持续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扩充教师信息知识储备,形成对信息知识系统框架的建构;培训人员还应以讲座、演示等方式向教师们传授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实现教师们在信息领域内的知识更新,进而养成教师自我更新的习惯。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到理念更先进、创新意识更强、应用更加灵活的学校与机构学习,进而不断提升其自身信息素养。

猜你喜欢

视导互联网+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中小学视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崇仁县教研室下乡开展教学视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