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骨科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学要素方略

2023-01-04尹科喻密刘岸松刘超阳志军谢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骨科要素

尹科,喻密,刘岸松,刘超,阳志军,谢霞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湖南衡阳 421001

办好课程思政是回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骨科专业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设计方面要有机融合思政要素与日常骨科教学内容, 同时体现骨科专业学科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3]。本文针对医学教育骨科专业方向,分析专业课程中存在思政不足的原因和如何挖掘思政要素提出几点意见,以点带面,形成成果可固化、经验可推广的专业课程思政模板。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4]。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医药卫生事业输送人才的重任,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满足“健康中国”的战略发展需求,培养合格新时代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医学教育课程思政尤为重要[5-6]。医学院校一般课程设计为理论课程和临床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如何恰当把握加入思政要素的“度”,做到加入思政内容自然渗透、浑然一体,又能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兴趣,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内容,遵循“盐溶于汤中”原则,不能多也不能少。 适当的思政要素使得同学在学习骨科专业课程内容产生对哲学、人生的思考,画龙点睛,催人奋进。本文从课程思政角度提供挖掘思政要素融入骨科专业课程的经验,牢牢树立医学生信仰的“正气”、精神的“骨气”、自信的“傲气”和创新的“朝气”,为更好地进一步做好专业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方法。 首先,先分析骨科专业课程内容缺失或者缺少的思政内容原因。

1 直接搬用英美骨科教材内容已经不符合我国国情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些骨科专业课程中的教材内容参照欧美西方医学模式教材编写,或者直接翻译英美骨科教材内容,这些专业课程内容根本缺失政治思考内容,不会与时俱进,所以要根据国情变化来更新骨科教材的内容[7]。根据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应当建立自主骨科学科知识体系,同时骨科学科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要符合我国国情的变化。为什么要建立我国自己骨科学科知识体系,一直沿用英美骨科教材不行吗?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骨科知识体系是科学的、客观的,也是变化的、向前发展的,所以沿用英美骨科教材不行。因为知识相关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在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同的,加上我国基础教育内容应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的科学体系,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神指引,所以需要不断地调整部分骨科专业课程内容符合我国教育思维习惯。

2 目前骨科专业课程内容对中国传统骨科医学知识介绍不足

目前骨科专业课程内容上没有包含足够的中国传统骨科医学知识介绍。这与前面提及的骨科专业课程中的教材内容编排参照欧美西方医学模式教材编写,或者直接翻译英美骨科教材内容有关。我国传统中医学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在美国的民间认可中医传统疗法。在西方主导的学术领域, 因为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的差异,中医的科学知识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在中国的医学教育中,“中医学”“西医学” 和 “中西结合医学”3 种模式并行,传统中医的知识作为高等医学教育重要内容进入课堂教学[8]。 课程思政的指导下高等医学骨科专业课程可以逐渐增加对中国传统骨科医学知识介绍:一些经典的骨折接骨手法, 跌打损伤治疗方法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一些汤剂配方逐步得到现代循证医学验证,创新的治疗方法也使得我国传统中医医学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未来的空间影像技术、基因疗法和中医传统理论结合创新会使患者受益。 加上我国人口基数,拥有最大的临床骨科病例数量,学习融合传统中医和现有的医学骨科专业课程内容才是我国未来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3 骨科专业内容隐藏西方话语权,限制思维发展创新

翻译来自英美教材和英文参考文献的骨科专业课程内容存在西方的话语权长期渗透。在一些骨科相关内容中不仔细分析, 还不容易发现西方这种话语权渗透,反而所描述的事情认为是理所当然。 在我国会议中,毕业论文的文献中讨论疾病的发病率引用美国的这种疾病发病率是多少,欧洲的发病率是多少。 在中国项目评审中,当问及中国开展此类疾病研究中中国发病率是多少,有专家、学者回答不上来。 长期以来,我国的骨科教材中部分骨科疾病的发病率数据来源都参照美国和欧洲的数据, 疾病病情评估和预后评估没有自己的标准。事实上,我国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拥有大量的骨科疾病患者, 国家统计局也每年公布我国疾病疗效统计数据。 我国5G 普及和数据传输方面比西方国家在疾病统计上更有优势,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建立区域性甚至国家级临床数据中心, 骨科教材的内容应该持续地更新数据,使中国自己疾病数据可以逐渐夺回话语权。 西方话语权的另一种体现情况,西方骨科教材对西方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进行介绍和描述,甚至使用宗教人物、历史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特殊的部位名称和骨折名称。 比如,寰椎是颈椎的第一节,寰椎英文名以希腊神话中背负地球的泰坦巨神Atlas 的名字命名,Atlas 是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大力神之一。 骨科桡骨远端骨折又称“Colles 骨折”,使用发现者来描述此类特殊骨折名称。在纪念某个历史人物时,当然前辈对科学的贡献是值得尊敬,但是在介绍科学知识时没有必要去关注西方的文化成分。应该分析骨科知识的规律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像这样使用人名来定义骨折和检查名称的还有很多,应当将其和西方文化区分开来。骨科专业课教学讲求骨科学科知识传授和骨科学科价值引导的统一,既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又聚焦价值的启蒙与精神的塑造。 西方医学发展早许多年,在话语权上有较大的优势,过度地体现西方话语权限制思维发展创新。所以骨科专业课程思政也要求对原来的内容去伪存真,辨证的吸收,持续地推进思政教育,更深地发挥育人效果。

针对以上提及的骨科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骨科专业课程思政要素挖掘。

3.1 结合中国传统医学挖掘骨科专业思政要素

骨科专业内容属于自然科学体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经验,即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 在中华悠久的历史中,人在劳动中不可避免受到外伤和发生骨折,在追究对骨折治疗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寻找规律,中国的传统医学对骨折和组织损伤等系统相关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虽然现在的西医和传统的中医在理解上存在差异,中国的传统医学在处理创伤的手段和方法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要素”,如何将中国人的智慧和草本植物活性药物等要素融入骨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值得仔细思考。 传统的中医手法接骨、活血化瘀药物和中医正骨夹板术在中国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蕴含着中国古老哲学、人体阴阳理论。全世界都有中医馆, 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也得到认可。中西医结合符合我国现实国情,是我国卫生工作中很重要的方针政策之一。 中西医结合既有传统医药学经验,又有现代医药学成果,使中西医互相提高,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为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作贡献。严格按照科学实验方法来验证关于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配方或者单一药物成分对骨折治疗的论文逐步开展,科学结论逐渐得国际上的认可。更多关于骨科治疗手段的科学价值需要我国医学科技人员进一步发掘,值得现在医学了解和领会,传承和发扬。 从我国历史传统医学事例入手,可以作为思政要素提炼出来,融入骨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为祖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3.2 聚焦中国独特国情和骨科大数据背景挖掘思政要素

采用西方的标准评价,导致中国的医学研究主要跟随西方脚步走,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发达国家为主的学术会议,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研讨中,中国学者根据传统医学经验提出的观点不能被很好地理解,在学术争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中国的患者数量庞大,医生的经验丰富是我国的优势,应不断地提高中国骨科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出中国的声音[9]。 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中国数字人男1 号” 是南方医科大学从20 位自愿捐献者中筛选出来的“标准中国人”,利用现代科技得到国际的认可。 张英泽院士团队制订了科学严谨的骨折流调方案,历经13 年,有280 余人参与,采集100.9 万份数据,完成了首次中国骨折流调,建立了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骨折数据库。 这样的优秀事例均可进入骨科专业课程,成为课程思政内容。我国面临的卫生健康情况和西方国家有差异,生活方式和健康水平不同,中国独特国情和骨科大数据,骨科专业课程思政中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维护人民健康的新要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

3.3 挖掘中国骨科前辈杰出事迹和贡献作为思政要素

在学习了解西方骨科历史人物时,也要了解我国骨科前辈的杰出贡献[10]。 例如孟继懋教授首创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孟氏截骨术 (1941 年) 和孟氏肩关节融合术(1945 年)的事例,1963 年陈中伟院士“断肢再植”率先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事例,1966 年顾玉东和杨东岳完成第二足趾重建拇指在手外科重建取得成功的事迹对近代世界骨科发展作出的贡献,要充分挖掘骨科前辈这方面的事例来作为思政课程的要素, 融入专业课程中。我国科技成果也对世界骨科做出贡献,我国骨科工作者在骨科研究中也取得巨大的成绩。 通过检索医学数据库,按年度总结我国骨科领域学者发表在高层次杂志的科研成果,体现我国在前沿骨科基础研究和临床相关研究方面推进世界骨科事业做出的贡献。充分挖掘我国学者的杰出事例作为思政要素,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

3.4 关注国家时事和民生,在典型事例挖掘骨科思政要素

通过医疗时事和发生在身边的事迹,总结和提炼出感人的科学故事,融入骨科专业课程中。 医护人员冒着风险完成髓内钉骨折固定手术,体现了中国骨科医师为人民健康展示高超的手术技巧和奉献精神。 在2008 年汶川地震中,我国骨科医生在救治伤员中发挥了重要力量。 从救援前线的骨科前辈口述得知,有数名骨科医生面对大量肢体骨折的患者,身上背包里带上一把充电池电钻,几十套消毒好的外固定支架进入地震灾区,十几分钟就能固定一个肢体骨折的患者,为灾民自救和伤员转运赢得大量时间[11]。 这些我国骨科医生在极端环境下取得的医学创举,体现了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创造性的救治措施智慧应收集这些典型病例和方法融入骨科的专业课程中教学中。

3.5 骨科专业课程内容要加入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的骨科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为中国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对中国医疗政策和医疗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近期中国的医疗改革破解医疗资源结构性矛盾,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模式,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分级诊疗。 由此可以看出,骨科临床教学内容也要加入中国元素。 漳州军医郑佳鹏创造性地应用“中国结”到肩袖损伤的修复中取得了显著疗效,跟传统技术手段相比,具有操作简单、生物力学优异和内固定物使用少等特点,尤其适合肩胛下肌或小肩袖的损伤修复。将中国元素“中国结”运用到外科手术中,体现中国特色[12]。 在中国骨科临床研究发现中国人和欧美国家人群的基因差异也同样明显,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基因差异在一些骨科遗传性疾病和对靶向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也逐渐明显,所以中国在骨科临床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和标准方面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

骨科专业课程是现代医学系统化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思政理念融入骨科专业课程中是课程思政建设重要的内容和目标,深入挖掘骨科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要素,探索骨科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有机结合的方法。骨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目的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的医学生的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卫生事业的基本国情,明确时代赋予骨科医师面临的光荣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骨科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也谈做人的要素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