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柴瑞霁主任关于慢性肾病无症可辨的临床思维*

2023-01-04柴馥馨柴凝馨王晓梅

光明中医 2022年16期
关键词:慢性肾炎血尿蛋白尿

柴馥馨 柴凝馨 王晓梅

慢性肾病治疗过程中,常常出现无症状蛋白尿或隐血尿的临床现象。无症状蛋白尿或隐血尿,是指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肾功能基本正常,但尿液检测结果显示有蛋白尿或隐血尿。由于中医治病的优势是以辨证论治为特点,因而面对临床出现无症状蛋白尿或隐血尿,中医经常受到无症可辨或如何辨证的质疑。柴瑞霁老中医治疗慢性肾病,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还总结出较为完整的中医临床思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现整理介绍如下。

1 问题的提出

中医的临床特点是辨证论治。对于无症状的蛋白尿或隐血尿而言,基于无“症”,所以无“证”,故而无法“论治”,这是中医经常受到质疑的由来。其实,在中医看来,临床即使“有症”,也存在着辨证能力和水平的问题,更何况“无症”的辨证,便无从谈起。因此,中医面临的不仅是提升“有症”的辨证能力和水平,而且还要解决临床“无症”辨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 临床没有绝对的无症

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黄帝内经》[1]指出:“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的辨证思维,就是通过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观念,表达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丹溪心法》[2]进一步提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更是强调人体内在的疾病,必然会有外在相应的症状表现。中医临床,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因此,从理论上讲,疾病过程中绝对的“无症”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临床中确实会遇到某些疾病,出现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的现象。对此,要作具体分析。

3 临床出现无症的原因

3.1 缺少未病特点的纳入治未病[3],是中医临床的显著特色。所谓的未病是针对已病而言,涵盖了欲病而未病,或有病而未传变两方面。前者为未病,临床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后者为有病而未传变,当然只会有“既病”的症状表现。临床实践中,未病没有临床症状,但不等于没有亚健康状态,如饮食欠佳,容易乏力,情绪低落,长期失眠,经常感冒等等。有病虽未传变,但“既病”不愈,不仅传变的隐患未除,而且“既病”的症状,始终与未来可能传变的病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看来,未病似有病,无症即有症。例如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期出现肾微损,或消渴病肾病I、II期,仅有少量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而此时肾病的症状并不明显。如果了解消渴病的病程演变,以及消渴病易发肾病的规律,就能认识消渴病的下消阶段,很容易引起肾脏的损害。那么,消渴病下消的症状,其实就是消渴病肾病的症状。所以,只有将治未病的特点,纳入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中医的临床优势,一些类似“无症可辨”的问题,可以得到部分解决[3]。

3.2 缺失恢复阶段的考虑疾病经过治疗基本痊愈,或大病初愈,进入恢复阶段后,原有的症状已不明显或者消失,会出现暂时的“无症”状态。如急慢性肾炎,在恢复期除微量蛋白尿外,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根据疾病的发生、转变、预后的规律,恢复期是疾病后期将息调养治疗的延续,前期的辨证论治对恢复期的治疗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临床对于急慢性肾炎恢复期的治疗,往往是参照疾病后期的辨证情况,有所调整而已。所以,疾病恢复期的治疗,应本着“有症”辨证,“无症”结合前期的辨证情况,作“有症”参照。当然,对于疾病治愈后的巩固治疗,与此同理。

3.3 缺乏疾病深度的认识临床医学认知的局限或有限,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中医也不例外。如慢性肾炎临床中出现“显证”的水肿,与“隐证”的蛋白尿、隐血尿,其病证和病机的关联、现象和本质的认识、治疗和效果的分析、教训和经验的总结,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少积多、由标及本、由粗到细的临床过程。即使同为“隐证”的蛋白尿与隐血尿,二者的病机关系,也需要反复临床验证,在实践中认知。例如慢性肾炎的水肿与蛋白尿、隐血尿,都是病机相同的不同表现形式。其尿中出现的“蛋白”和“隐血”,已非人体有用的“精微”,反而是不为人体所用的“死阴”,或存留人体的“湿浊”,更可能成为进一步引发疾病的“邪水”。由此可见,通过疾病现象的深度探讨,将会改变对“无症”的重新认识。

3.4 缺如微观检测的融合中医是通过“脏象”和“病象”,认识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疾病现象,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宏观层面的“显证”认知。但是,中医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来都是开放融合的。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各种检测方法的不断提高,取得了微观层面认知疾病的显著成果[4]。如何把这些内容纳入融合到中医的辨证体系之中[5],为我所用,解决临床面对的许多难题,是新时代中医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中医眼中,现代医学微观检测的各种指标,也属于中医“病象”范畴,与症状处于同一层面,并且有着同样的临床意义。慢性肾炎,特别是隐匿性肾炎,临床上完全可以把相关的检测指标,作为疾病诊断、辨证论治、治疗评价、康复治疗、将息调养的客观依据。例如蛋白尿或隐血尿,或24 h尿微量白蛋白等,如果纳入中医辨证论治的框架之中,融合到中医病因病机的认知层面,无非就是湿热流连,或清浊相干,或水精互混的疾病反映。这种融合,赋予了相关检测结果以新的内涵,使“无症”变为“有症”,不仅丰富了中医的诊断内容,而且扩大了辨证论治的范围。

3.5 缺口诊断内容的补充症状,是疾病现象的信息传递。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由辨症到辨证,再上升到辨病,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四诊内容,具有重要的诊断和辨证意义。中医诊断的思维、内容和方法源于临床,并在临床中不断地总结,加以提高。现在的四诊内容,仍然有着深入认识和补充的空间,继续丰富和完善的必要,甚至有重新解读和部分修正的必要。

毋庸置疑,目前人类认识疾病还很有限。如果停留于以往信息的固化和编程上,就无法捕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使症状流失,出现对某些症状的视而不见。同时,也可能因为缺乏某些信息的识别,把“有症”忽略为“无症”,便以为无症可辨。

症状的指向是病态。慢性肾炎蛋白尿,在某个阶段,可以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除外相关因素,单就蛋白尿来说,就有症状表现。由于尿中有蛋白,清浊相干,小便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清,或者浑浊;因为尿中有蛋白,水精互混,便会出现大小不均,持续时间较长的泡沫尿。如此看来,这些原本以为的“无症”,便会呈现为新的“有症”。

另外,中医的体质辨证,临床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运用不够广泛,或者流于形式。例如慢性肾炎蛋白尿恢复期,蛋白尿微量或间断消失,症状的确不明显。然而,疾病非一日之寒,治疗亦非一日之功。从慢性肾炎的病程来看,体质上的脾肾两虚,精气亏损,将难以改变或伴随终身。所以,体质辨证本身就不存在“有症”与“无症”之说。

3.6 缺位原发疾病的症状疾病有原发与继发,合病与并病的存在,这些复杂的病情,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有时很难把彼此的症状截然分开。譬如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继发疾病。临床就其肾炎而言,特别是肾早损,或肾病的I、II期,间断有少量蛋白或微量白蛋白,肾病的症状并不明显。此时,糖尿病原发的症状表现,尤其是糖尿病(消渴病)久至下消阶段,已与肾病接近或基本相同,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对糖尿病肾病辨证治疗时,要充分注意这种现象。鉴于原发病与继发病的关联,原发病不除,继发病难愈。只有原发性疾病有效控制,继发性疾病才可能改善。因此,临床对紧密相关的多钟疾病,若继发病症状不明显时,原发病的症状,也可作为继发病辨证时的参考症状。

合病或并病也是如此。人是有机的整体,大凡出现合病或并病,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关联。这类疾病同时出现,症状表现可能不同,但病机本质有一致之处。所以,中医辨证论治时,如果某些疾病方面的症状不明显,其他疾病的辨证也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紫癜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即是其例。

4 面对无症可辨的方法

4.1 变无症为有症“无症”是相对的。变“无症”为“有症”,大致分为3方面。①“变无为有”。慢性肾炎除主症之外,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常常被忽视为“无症”,如饮食欠佳,轻微乏力,劳则腰酸,容易感冒,或亚健康状态的长期失眠、焦虑情绪等。将这些症状纳入辨证论治之中,就可以变“无”为“有”。②“视无为有”。慢性肾炎恢复期,临床可无明显症状表现,但在持续或间断治疗时,可把前期病程出现的症状及辨证治疗的情况,作为恢复期辨证论治的参考,此即所谓的视“无”为“有”。③“无中生有”。将患者的体质因素给予充分考虑。特别是慢性肾炎恢复期,在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情况下,体质辨证就上升为主要的辨证方法。这种以次为主的补充辨证,就成为必须的“无”中生“有”。

此外,注意发现和总结相关意义的临床表现,如长期使用激素,不仅会有特殊面容和体形特征,而且还出现舌红少苔的阴虚表现。再如慢性肾炎在水肿消除后,出现面色虚浮,或苍白无华,或晦滞枯槁等,过目难忘的病容反映。总之,通过临床的缜密观察,将不断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

4.2 变隐症为显症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带来了微观层面认识疾病的诊断方法。这些微观检测获得的“隐症”,延伸了中医四诊的触角,获得疾病新的信息,历经长期辨证论治的信息反馈,已逐步融入到中医临床诊断之中,并上升至宏观层面的“显症”。例如,慢性肾炎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属于中医“湿热”“湿浊”的病因病机范畴;尿肌酐与尿微量白蛋白或血肌酐是“水毒”的病因病机反映等。这种由“隐”变“显”的过程,既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又展示中西2种医学的深度融合。

4.3 变前症为后症慢性肾炎病程长达数年或数10年之久。一般来说,前期症状较为明显;后期病情相对稳定,症状减轻、变少或不明显。如慢性肾炎恢复期,是在前期治疗的基础上,病情逐步减轻或得以改善。这个阶段,除有蛋白尿外,也会没有外在的症状表现。所以,慢性肾炎恢复期的治疗,在没有后期症状的情况下,可以将前期的症状,作为恢复期辨证论治的参考依据,尤其是慢性肾炎恢复期的将息调养,将“前症”移作“后症”考虑,其辨证意义更大。

4.4 变彼症为此症紫癜性肾炎或糖尿病肾病,属于继发性肾病。紫癜性肾炎与过敏性原因有关,是过敏性紫癫引起的并发症。此病除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和血尿外,往往还有皮肤紫癜,或关节症状,或胃肠症状等。此刻的肾脏损害多为“隐症”,而肾外症状多呈“显症”。所以,在辨证论治中,把肾外的“显症”,从“彼症”移作“此症”考虑,使之“有症”可辨。事实上,中医认为过敏性紫癜,与外邪密切相关;紫癜性肾炎是外邪内陷入里,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肾络受损,水精相混。而祛除外邪,治疗肾外症状,就是紫癜性肾炎的治本之法。由此可见,根据“彼症”的辨证论治,与肾脏损害的“此症”治疗高度一致。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看来,是消渴病处于下消阶段常见的并发症。这个阶段的糖尿病与肾病,不仅是原发和继发的关系,而且临床表现有许多共同之处,很难截然分开。如果说“此症”只有蛋白尿或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而临床症状不明显。那么,糖尿病的“彼症”,有着同样的辨证意义。

4.5 无症从虚论治以上所述,旨在探讨慢性肾炎在缺少临床症状时如何“补症”,解决辨证论治面临“无症”可辨的难题,提升中医的辨证能力和水平。但是,对于临床确实存在一些“无症”的情况,笔者提出“无症”从虚论治的观点。

慢性肾炎仅仅出现蛋白尿或隐血尿,而没有其他临床表现,可能属于2种情况。①疾病处于隐匿期,体检时偶尔发现;②疾病正在恢复期,原有症状消失,病情稳定,尚未痊愈。

慢性肾炎早期,如果因湿热流连,病情偏实者,一定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并不困难。而慢性肾炎病情隐匿,发病缓慢者,多为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慢性肾炎恢复期,更是因为病程日久,几经治疗,虽症状消失,但正气已伤,脾肾两虚。此时若见蛋白尿或隐血尿,而无其他临床表现,恰恰说明其正气不足,脾肾两虚,清浊相干,水精互混的潜在病机。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有症辨证、无症从虚就是较为客观的辨证方法。

猜你喜欢

慢性肾炎血尿蛋白尿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护理实施效果探究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血尿:断断续续要当心
慢性肾炎,一定会导致尿毒症吗
出现蛋白尿如何检查治疗
孩子蛋白尿可能是生理性的
尿里有蛋白,并非都是病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
血尿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