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品设计创新与传承
2023-01-03徐美慧
徐美慧
(辽宁何氏医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引言
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尼西黑陶作为云南传统陶瓷的典型代表,已走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1]。尼西黑陶以其“黑如漆,亮如镜”的质朴特征,于2008年6月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扭转其濒临失传的局面。单纯的区域保护不足以达到对尼西黑陶发展化保护的效果,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驱动,增加文创设计商品化,才能真正使尼西黑陶适应时代,迎合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达到对尼西黑陶的传承及创新的目的。
1 尼西黑陶的概述
尼西乡坐落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黑陶工艺在这里世代相传,繁衍生息。目前以尼西开香村墓葬中出土的黑陶制品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50年左右[2]。尼西黑陶承袭古老的制瓷工艺,于尼西本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于云南大理、藏区拉萨等地也是广为流传。传统的尼西黑陶拥有三大功能:一是作为食用器皿,用来烹饪或承装食物;二是作为装饰性的观赏器陈设于家居环境当中;三是被塑以吉祥八宝、佛塔等藏族宗教器物所供奉或使用。在上千年发展历史中,黑陶一直在云南西北与藏族人民中不断传播与发展,浓缩了该区域人民的生活习性、地域文化等,构建出与众不同的尼西黑陶制作工艺[3]。
尼西乡汤堆村是尼西黑陶的重要传承地,以民国时期最盛。1950年,汤堆村制作黑陶的收入占当时总收入的50%以上,所产黑陶主要销往丽江、康定、德钦等地。传统的尼西黑陶多为师徒长幼传承,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师父制作黑陶的过程即是教学的过程,徒弟从小便耳濡目染,逐渐辅助帮忙兼顾学习技艺。最终徒弟学有所成,成为新的制陶艺人。汤堆村的黑陶艺人多为男性,女性只参与部分制作,多担负销售的角色[4]。随着公路的贯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当下汤堆村制陶艺人多为二十五岁左右的年轻人,女性制陶艺人也很常见,以家庭为单位的黑陶工坊颇多,游客往来其中感悟黑陶文化。
尼西黑陶保留着藏区制陶的传统工艺。黑陶的泥料以汤堆村特有的红色粘土为主,其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铝及氧化铁元素,具有可塑性强、耐急热、收缩率小等特性。尼西的制陶工艺与宜兴紫砂制作工艺极其相似,采用木制慢轮,泥板成型的方式。泥板的制作以木板锤击的方式进行,修平刮光则运用木刮刀及泡水的羊皮,此等操作与宜兴紫砂壶壶身身的制作如出一辙。装饰刻画的部分则以小木刀为主,修整边缘则以羊皮为主。尼西黑陶的烧制采用古老的露天平堆柴烧,烧制过程对于天气的要求,多选为无风晴天为最佳烧制时间。烧陶师父多在破晓时分点火烧制,烧陶位置多选在家附近的空地,便于烧成的陶器搬运。燃料以松木为主,陶坯倒扣与松木一起层层码放,缝隙处以松针等细碎燃料填满。大火烘烤四十分钟左右,陶坯正红,迅速用木棍拨出埋入准备好的木屑中,形成还原气氛,使有机碳迅速渗入陶坯,将其熏成黑色。,所以说尼西黑陶是熏黑的也无可厚非。黑陶的烧制时间当以器物大小而定,如器物较大,则需适当增加烧制时间[5]。
2 尼西黑陶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原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下,落后的少数民族村落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文明所蚕食,机械化生产无疑是加剧传统手工制造业走向窘境的“元凶”。尽管进入到新时代后,国内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香格里拉更为游客们心目中云南的打卡圣地,尼西黑陶产品却未获得更多的关注,发展也面临窘境。故将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1)当下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及传统手工艺退出历史舞台,在生活中销声匿迹,不仅是由于设计审美与当下社会不匹配,同时也受传统工艺约束。尼西黑陶制作工艺传统保守,产品设计没能与时俱进、做到及时的优化更新,无法迎合当下快速消费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黑陶颜色单一,无法迎合消费者求新、求变的猎奇心理;受烧制工艺限制,尼西黑陶烧制温度在800度上下,属于低温陶瓷,透气性强且质地松散具有易碎性,不便于游客购买的携带或运输。
(2)一直以来,生产与生活环境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原料采集区域的条件与资源状况等都产生巨大改变。尼西黑陶产品种类虽多,却多为生活用品,如:火盆、火锅、酥油茶壶、有盖执壶等。部分产品受藏区文化限制,无法满足大众需求,不适用于其他环境或人群使用;产品功能单一,无法顺应时代发展,未能及时从设计角度出发适时创新,开发尼西黑陶的新时代功能用途,无法满足消费者更多的使用需求。
(3)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烧制条件也因此受到较大限制,以往黑陶烧制工艺既不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与现代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比如,传统堆烧要燃烧掉较多的松木,同时在燃烧过程中伴随大量的灰尘与浓烟。所以,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必须更新烧制设备,引入电窰、气窰等烧造设备,会成为尼西黑陶设备的新出路。在尊重原有尼西黑陶烧制技艺的前提之下,促使其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3 尼西黑陶与文创产品设计的结合途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意识。在倡导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从业者将设计靶向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创新上。力求将原本高高在上的多种文化传承载体引下神坛融入生活,使其日常化、生活化、创新化。为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一份力。设计师们在设计前深入分析调研,结合自身的专业储备,充分考虑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当下的设计流行趋势,迎合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心理等要素。这不仅是设计师对于产品设计的最高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3.1 打造“互联网+非遗”的线上营销渠道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互联网+非遗”的形式成为颇具吸引力的话题,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的发展趋势。尼西黑陶也可顺势乘风,利用网络技术对自身造势,合理运用营销手段,进行推广性宣传。以公众号等形式定期信息推送,吸引读者;打造尼西黑陶非遗平台APP,以逻辑划分平台模块——传统保护、创新文创,传承交流等内容。非遗传承人们可通过自己的平台账号进行视频资源分享,活体展示非遗现状,达到宣传的目的;文创产品的推广,助力挖掘更多客户,定时推送,助力建立用户粘性,为尼西黑陶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3.2 建立独立品牌,注重品牌与包装的一体化设计
建立品牌意识,推出尼西黑陶独立品牌,成熟的品牌形象不仅能够代替产品表达其独特的特性,还能为产品带来更多的推广效应。强调独立品牌与产品包装的一体化宣传,包装设计作为品牌设计的的重要环节,应在尼西黑陶的独立品牌指引下进行设计的统一思考,表现形式应当具有统一性、地进行、协调性尼西黑陶的品牌形象及包装当从标准色、标准字体、产品标识、辅助纹饰等视觉要素进行统一规范化设计。尼西黑陶只有建立独立的品牌形象,将品牌形象、文创产品及包装达到有机统一,乘势结合线上营销推广,才能更好地达到宣传的目的,从而提升尼西黑陶独立品牌的社会知名度。
3.3 充分挖掘尼西黑陶的审美价值
尼西黑陶种类丰富,民族性与文化性明显,应适当改善设计方向,选取大众化元素进行创作表现。能够激活尼西黑陶造型、纹饰、功能的创作活力,赋予其新的生命方向,为尼西黑陶带来更多受众群体。尼西黑陶虽色彩单一,但材质可塑性强,纹饰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创作,部分陶器造型独居的藏区风格,朴实自然。深入挖掘尼西黑陶的审美元素,能够给予文创产品更深的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提升文创产品的影响力与艺术性,为藏区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助力作用。
3.4 维持原有地域特征,保留其文化根基
维护尼西黑陶原有的地域发展特征,能够达到稳固其文化根基的目的。基于尼西黑陶的文创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藏区少数民族特性。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要注重保留文化的差异性,创造出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承载其内涵的文创产品,发挥尼西黑陶特有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做到传统保护与创新设计双轨发展。
3.5 产品科技化提高尼西黑陶的创新发展
设计当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当下的设计审美趋势,伴随科技发展,具备一定的趣味性。2017年故宫推出了“VR博物馆”,引起其他博物馆的相继效仿。一时间展览、游戏、体验都可以借助3D扫描技术,实现虚拟游览及参与体验。这是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全新尝试与革新,将VR等先进科学技术融入尼西黑陶等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出尼西黑陶的虚拟体验,在游戏中完成参与互动,践行工匠精神,也可结合尼西当地风土人情,制作虚拟线上游览,宣传尼西黑陶的同时,打造不同的游览体验。
4 结语
尼西黑陶历史积淀厚重,涵盖资源丰富,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尼西黑陶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尼西黑陶的发展脉络、工艺特征进行梳理分析,根据其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其根源问题,探讨尼西黑陶的文创设计新思路。力求将尼西黑陶与当下审美相融合,使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得到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