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利县“两山”转化实践探索研究

2023-01-03李蕊李英杰袁家根刘宇杨阳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绞股蓝绿水青山工厂

李蕊 李英杰 袁家根 刘宇 杨阳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1)

1 引言

2005 年8 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的提出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2]。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上升到重要理论高度,成为全党全社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3-4]。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南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毁林开荒、拦河建坝、挖山开矿的粗放型资源消耗发展方式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发。21 世纪初,平利县在总结经验教训、外出考察学习基础上,提出“坚持生态立县,构建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经济体系”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利县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两山”理论的认识。2016年县委在十五届十次全委会上,提出了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建设“生活美、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的五美平利战略。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良性循环,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平利县“两山”实践创新水平,在回顾实践探索、总结实践创新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平利县今后“两山”实践创新的对策建议,可为陕南秦巴山区乃至全国“两山”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2 平利县概况

安康市平利县位于陕鄂渝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区中部,森林覆盖率高达76%,是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功能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全县辖11 个镇137 个村12 个社区,常住人口为18 万多人[5],面积2 647 km2,属亚热带气候,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南部以山地为主,北部以丘陵为主。2020 年实现GDP 89.1 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8 076 元和11 769 元[6]。2020 年4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视察时,对平利县呵护生态环境、优化生态布局、发展生态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共享生态红利、扎实践行“两山”理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3 “两山”转化实践探索

3.1 因茶兴业,因茶致富

平利县素有“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唐代《茶经》中平利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清朝乾隆年间平利的三里垭毛尖被选作“贡茶”。21 世纪初,平利在“一县一业”方面大力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迅速崛起成为陕西省三大茶叶基地县之一。近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和县情实际,认真践行“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将茶饮产业作为平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和“两山”转化的主导产业常抓不懈,大力发展生态富硒茶产业[7]。截至2019年,全县茶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25 万亩,茶产品产量1.38 万t[8],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实现产值15 亿元,基本实现“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的目标。“平利女娲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3.2 绞股蓝产业筑传奇

绞股蓝是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不仅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更有着改善生态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被誉为“不老长寿草”。平利是全国绞股蓝的自然分布分化中心,也是我国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绞股蓝人工栽培基地县,全世界13 个绞股蓝品种平利有7 个,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县坚持“从林中来、到林中去”的原生态生产理念,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绞股蓝茶的制作研发和品牌培养,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做大做强茶饮产业[9]。现有绞股蓝标准化种植基地5 万亩,培育1 000 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 家,100 万元以上的企业10 家,以神草园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批绞股蓝产销企业蓬勃发展,“公司+加工厂+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2019 年全县绞股蓝产品产量达4 400 t,实现产值5.5 亿元。

3.3 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平利县处于秦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经济发展落后。为提高山区群众经济收入,促进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引导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平利县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按照全域生态化战略,布局山水县城、生态小镇、自然乡村,建成“道路是风景线、乡村是小公园、全县是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统筹配置春品香茗、夏享清凉、秋观红叶、冬赏白雪,全域皆景的自然资源,围绕巴山风光游、茶香风情游、人文景观游,构建平利美丽乡村旅游内环线,积极融入安康市旅游大环线,形成了“一环三线”的生态旅游线路。平利县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举办春茶韵、夏清凉、秋养生、冬过年的一年四季主题活动,游女娲故里、品平利绿茶、赏美丽乡村的旅游品牌逐步形成,成功荣获“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全国十佳最美乡村”“美丽乡村示范县”等称号。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了4A 景区天书峡,3A 景区长安茶镇、龙头新村、桃花溪、马盘山,以及全国美丽乡村示范点三里垭、山水宝典芍药谷、巴山秘境正阳大草甸、休闲垂钓琵琶岛、人文始祖女娲山等一批独具魅力的景区景点。按照近城区、景区、园区的思路,发展乡村民宿和农家乐各100 家,乡村休闲经济综合体蓬勃发展,使平利因生态而美、群众因生态而富。全县每年接待游客467.42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7.09 亿元。

3.4 电商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平利优良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产品,茶业、绞股蓝、中药材、木耳、魔芋等品质优良,由于缺乏品牌推广和销售渠道,面临“抱着金疙瘩过穷日子”的困境。为了将优质的绿色产品推向广阔的市场,平利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 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72 个镇村电商服务站,全县引进电商公司10 余家,完成传统企业电商改造32 家,培育网商网店400 多家,电商从业人员达3 000 余人。2019 年实现线上交易额6.5 亿元,累计带动贫困户2 977 户,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

3.5 惠民安民筑牢绿水青山根基

2011 年以来,平利县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集中安置区112 个,搬迁群众83 307 人,搬迁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但搬迁农民人地分离,靠地吃饭的生存局面被打破,如果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就会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为统筹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与脱贫问题,经多方调研,平利县抢抓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和苏陕扶贫协作平台,把发展投资小、门槛低、绿色环保、产品市场需求大、提供就业岗位多的社区工厂作为突破口[10]。以靠近城市社区、靠近工业园区、靠近农业园区、靠近旅游景区“四靠近”为原则,平利县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探索“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模式[11],全面发展社区工厂,实现了移民搬迁居民的安居乐业,守住了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了绿水青山根基。

4 经验总结

平利县从曾经的毁林开荒、拦河建坝、挖山开矿到依山傍水的绿色经济,从过去的靠山吃山到现在的养山富山,以茶饮产业、全域旅游、新社区工厂为主体,实现“两山”转化,持续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共享“两山”转化成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形成了主题鲜明、亮点纷呈的生态文明与“两山”建设的“平利模式”。

4.1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一是建立生态产业奖扶制度。为做好平利县优质生态农产品的开发工作,扶持生态产业发展,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大“三品一标”等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力度,打造女娲富硒品牌,推动生态产业的稳步发展,助力脱贫攻坚[8]。二是探索发展新模式。发挥党建和企业引领带动作用,立足老茶山优势资源,招商引资,通过投资新建改造茶园、扩大面积、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注册商标,创立土地流转、产品回购、配股分红、帮带建园、吸纳就业等方式进行产业扶贫,把农户镶嵌在茶产业链中,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三是绞股蓝产业筑传奇。平利县是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创造了“一株神奇小草成就一项生态大产业”的绿色传奇。

4.2 融合绿色科技,做大做强茶饮产业

一是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大茶饮产业的制作研发和品牌培养,鼓励开展“产学研”校企合作,制定行业企业标准,发掘培育出了新品种。建立科技产业园、种质资源圃和博览馆,成为行业领军。二是走“种养沼结合、科工贸一体”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探索种养结合、林田循环的绿色发展模式,推进立体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利用“互联网+”,架起“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平利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电商服务体系。通过建设电商服务中心、服务站,引进电商公司,打开销售渠道,同时积极扶持培育网商网店。通过发展县域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大平台,推进茶饮产品的销售,进一步带动上游产业的扩大,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助力脱贫。

4.3 助推产业融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产、加、销”一体化,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茶产业建设中,平利县打造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坚持产业在园配套观光园,融合茶产品产销、茶文化推广、生态旅游、乡村度假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目标。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产品回购、配股分红、帮带建园、吸纳就业等方式进行产业扶贫。帮扶4 村240 家贫困户765 人发展茶产业,实现户均增收1 000 元以上。三是扩大品牌影响,做好文化与产业融合。重点开发女娲文化,挖掘恢复女娲文化遗存,把“女娲故里”打造成平利乃至安康的文化品牌。利用平利茶文化和丰富的硒资源,挖掘茶艺、茶礼、茶俗、茶歌、茶诗、茶具、茶事等资源,打造平利富硒茶文化品牌。持续提升“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等品牌市场知名度,积极参加丝博会、茶博会、农高会、农产品交易会和富硒农产品送健康系列活动,精准做好农超、农社、农企、农校产销对接,构建线上线下多元化营销网络,增强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4.4 以美丽乡村为抓手,建设全域化生态家园

一是坚持全域化生态家园发展战略,力促县域生态资产保值增值。以规划为引领,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全县发展总体规划中,同时衔接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做到了全县有总规、镇村有详规,保证了城乡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建设一盘棋,形成了涵盖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区域的规划体系。二是按照山水县城、生态小镇、自然乡村的布局,全县景区景点、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协调发展,成为“道路风景线、乡村小公园、县域大景区”的中国最美乡村。三是着力改善以“三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条件,主动融入安康市旅游大环线,形成了“一环三线”的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提升美丽乡村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小流域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保护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保值增值“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自然生态美景。

4.5 以惠民安民为根本,发展新社区工厂

按照“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思路,推动发展新社区工厂。一是优化政策抓保障。制定出台《平利县新社区工厂发展扶持政策十条》《平利县新社区工厂“两个全覆盖”实施方案》,采取“一厂一策”办法,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困难问题,在厂房提供、用工保障、企业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系统谋划抓基础。把厂房建设作为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基础,每个安置区都预留门面房用作新建社区工厂厂房,并依托县城工业园区建设,建成标准化厂房,为新社区工厂龙头企业落户奠定基础。三是聚焦多赢抓主体。平利县将新社区工厂定为投资小、门槛低、易上手、管理灵活、绿色环保的小微企业,基本形成了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 个支柱产业。四是创新机制抓推进。把新社区工厂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新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全面负责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环境保障、招商引资等工作。健全结对帮扶机制,实行领导包厂、部门联厂、干部驻厂,为新社区工厂发展提供“店小二”服务。五是精准施策抓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对全县社区工厂逐一编号,进行“一企一档”管理,县镇管理部门掌握动态信息,及时指导和帮扶解决困难问题。实行精准化培训和常态化督查,督导各镇加快发展新社区工厂。每季度开展一次拉网式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新社区工厂健康快速发展。

5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根据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要求对比分析,平利县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两山”实践转化路径有待进一步扩宽,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县域农业产业规模扩张潜力有限,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同质竞争严重,特色农产品转化率、附加值、品牌打造有待提升;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较为薄弱,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等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对外宣传力度不够;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三次产业之间、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之间融合度较低。二是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巩固高质量脱贫成果、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民生任务繁重,统筹做好“六稳”工作,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升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任务依然艰巨。三是“两山”文化品牌打造有待加强。平利县不但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女娲文化传说悠久,而且地处巴文化的核心区,同时还有秦陇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汇,多样文化明显。但在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过程中,对“两山”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亟须重视对山水文化精神的认识理解、追求和弘扬。

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平利县下一阶段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展“两山”转化的路径。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产融合发展方面探索更高质量、更大规模、更深融合度的转化,同时在生态资源确权及产权交易、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也可以立足自身情况,进一步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途径[12]。二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提升移民搬迁配套公共服务水平,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坚守生态底线,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旅游经济等,促进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新社区[13]。三是加大“两山”文化品牌的建设。立足市场,打造平利文化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知名度。坚持高点谋划,增强女娲文化品牌张力,在县域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使之成为文化宣传平台。明确女娲文化纪念日等,提升社会影响力。设立文化体验区实施文化复原工程,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14]。

6 结语

平利县在推进“两山”转化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山养人,人养山。究其根本,一是坚持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确处理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即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即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平利县大力挖掘生态资源优势,依托当地茶叶、绞股蓝资源,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坚持产学研、科工贸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借力电子商务,做活市场营销,突出主导产业、质量品牌、市场营销和园区建设4 个重点,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建成集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农业观光、品牌建设、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两山”转化的平利特色。平利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绿色资源优势,创新制度建设,盘活传统资源,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多元化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将美丽环境变为美丽经济。同时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探索“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平利模式,全面发展社区工厂,实现了移民搬迁居民的安居乐业,守住了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了绿水青山根基。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平利县下一步应依托当地绿水青山优质资源,不断拓展“两山”转化的路径和转化水平,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工作,加大“两山”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猜你喜欢

绞股蓝绿水青山工厂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用绞股蓝泡茶注意甘苦之分
用绞股蓝泡茶注意甘苦之分
平利绞股蓝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绞股蓝总皂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