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幼儿园“多维课程资源地图”建构策略之探
2023-01-03苏州市吴江区太湖实验幼儿园
■文/苏州市吴江区太湖实验幼儿园 朱 晓
区域性幼儿园“多维课程资源地图”,是以地图形式加以呈现的一种供课程资源共享的资源库载体,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包含多种内容、满足多种对象需求的纸质与电子资源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它是不断丰富且动态发展的,便于服务对象从中快速搜索到需要的内容,满足课程活动开展的多种需要,以达到学习与资源共享共用的目的。
我们基于幼儿园课程建设内涵发展需要,以吴江各城区、乡镇各幼儿园周边可利用的资源为核心,以全区各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为基础,以满足幼儿园及教师的需求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实测筛选等方式,统筹各类课程资源并加以标注,积极探索区域课程资源地图建构的有效策略。
一、形成合力,多方携手共建地图
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幼儿园、教师、电教特长人员、专家等多方合作共同完成。各幼儿园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素材,教师有学习与借鉴的需求,电教专员有过硬的多媒体应用能力,专家具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在“多维课程资源地图”的建构过程中,应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建构。
1.创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共同体——形成协同建构合力
单个教师或单所幼儿园的力量是薄弱的,要想有效开发与利用资源,建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地图,必须建构资源开发与利用共同体。在本区域范围内,研究同一类型重点资源的幼儿园自成一组,构成以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不同类别资源的研究共同体,通过共同研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形成最大程度的互助、交流与合作,集中智慧,分享资源,交流经验,以提升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形成优质案例与成果,为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建构提供支持。
2.支持教师为主体建构——提高人本建构效力
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园及教师,具有公益性质的服务功能。各幼儿园及教师既是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使用者,同时也应该是“地图”的建构者与参与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各幼儿园及教师总结梳理实践经验,既可以为“地图”提供素材,也可以随时查看“地图”,调取“地图”中的资源。
区域课程资源地图作为教师的“行动指南”,必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教师在“地图”建构中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在建构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走进幼儿园实地参观、体验,并进行实践经验的亮点分享,相互学习、共同探讨、一起成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区教育局教研室等行政部门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主题沙龙等研讨活动,为交流的幼儿园或教师颁发证书,将交流情况、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参与“地图”建构情况适当纳入幼儿园年度考核,多措并举,激励各幼儿园及教师保持研究与建构的积极性,为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建构提供更多优秀内容,保证“地图”建构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以致“用”,提升共享共用“体验感”
区域课程资源地图建构的最终目的是方便使用,为幼儿园及教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提供帮助,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地图”的便捷实用度,提升资源共享的效度以及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我们从建构者、使用者本位出发,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尝试从多个角度、不同维度,通过多种方法建构立体的区域课程资源地图。
1.地图样态——实现立体架构与空间延伸
在保留普通地理地图应有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各幼儿园的资源类型与案例,按照幼儿园、资源种类、内容体例等不同维度,将区域课程资源地图呈现的内容进行分类,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幼儿园区域,用形象的资源类型标记表明幼儿园的代表性资源或优势资源,用不同颜色的二维码指向不同体例的内容。这些维度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结,构成了立体交织的多维空间资源库。使用者可通过查找幼儿园、资源类型、多色二维码等路径,快捷查询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查看学习。内容架构上,区域课程资源地图将纸质与电子形式相结合,互为补充。一方面,将优秀的案例以文本形式汇编成册,内容详尽并有很强的阅读性。另一方面,利用二维码等电子形式,巧妙转化视频、图片等不便于文本呈现的材料,扫码便可提取信息,大大延伸了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空间,也保证了其架构的完整性和内容样态的丰富性,增强了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动态性和生动性。
2.建构过程——讲求动态性和参与性
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建构既是一个不停向前发展、层层递进的线性流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更新调整、循环往复的圈型优化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注“地图”建构的过程性以及建构者的参与性尤为重要。
区域课程资源地图建构的过程就是幼儿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伴随着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进行而进行。幼儿园在课程资源地图建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将成为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建构既是幼儿园及教师“全参与”的动态探究过程,也是经验生长的过程。每个使用者都应共同参与到“地图”的建构与完善工作中来,促进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可持续发展。
(1)有效评价,及时更新,让“地图”动起来
通过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分析研讨,积累区域内各幼儿园在课程资源地图建构与利用中不同形式的典型案例,借助学前儿童发展的评价工具,如《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质量发展手册》等,运用适宜的评价方式有效评价,从而筛选有借鉴意义和学习价值的优秀案例。同时,关注“地图”所呈现案例的全面性与丰富性,筛选多种资源类型、不同活动内容的案例,不断完善资源地图,呈现各类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路径,满足各层次幼儿园与教师的学习需求。
(2)靶向反思,不断优化,让“地图”活起来
在区域课程资源地图建构过程中,根据区域内幼儿园及教师的实践与反馈,就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进行持续性研讨,可能是某种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能是原有同类型或同种资源的再度提炼与深度开发,进而不断更替“地图”内容,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地图”,保持“地图”鲜活的生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幼儿园及教师,支持他们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过程中“活学活用”,进一步挖掘各项资源的优势,发挥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价值与作用。
3.内容呈现——注重多样化与高质量
建构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目的是帮助教师厘清资源收集、使用的脉络,实现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的指引,为区域内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方向。因此,区域课程资源地图中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园、教师的需求,有高度的普适性和适宜性。
(1)追求适宜性
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教师的需求,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内容要多样化,包含课程故事、课程方案、教学活动设计、教研活动等形式,内容以照片、视频、文字、表格等方式呈现,让使用者有多样化的阅读与学习体验,按需提取,寻求适宜资源进行学习。
(2)把好质量关
区域课程资源地图的内容一定是高质量的,能为各幼儿园开发与实施课程提供“行动指南”。我们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量表,对各幼儿园提供的案例进行有效评价,并严格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保证其内容体现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有理论依据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指向幼儿经验的获得,对其他幼儿园和教师有启发性与指导性,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区域性幼儿园“多维课程资源地图”建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图”的建构与完善工作,保持“地图”永久的生命力,通过学习、借鉴和内化,不断提升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性,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发挥其促进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