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3-01-03斌,严雪,张琴**,韦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伦理学医学生伦理

向 斌,严 雪,张 琴**,韦 斯

(1 右江民族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广西 百色 533000;3 右江民族医学院组织部,广西 百色 533000)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1]。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此凝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主张并载入党章[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民族地区医学院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医学人才和守护民族地区百姓健康的双重使命,因此,如何在民族地区医学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其关涉是否能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是否能够扎根基层卫生医疗事业,是否能处理好民族关系。而这都以医德的培养为基础和前提。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医学院校道德核心课程医学伦理学教学之中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有助于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促使其形成共同体意识,为妥善处理民族地区医患矛盾,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提供根本遵循。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特质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以“爱”为基础的伦理起点;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的伦理路径;以“富强”为目的的伦理愿景。

1.1 以“爱”为基础的伦理起点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爱”都是一个核心概念,它常常引发人内在的温暖和幸福,给人以力量,并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情感基础。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儒家的“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的差别之爱,有墨家的“交相利,兼相爱”(《墨子·兼爱》)的无差别的爱,二者影响甚远,虽然辩证至今,但二者的核心都离不开的情感就是爱。所以“爱”是人类情感的核心,是亘古不变的伦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蕴含“爱”的伦理基础。

首先,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源点生发出来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核心,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一个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利益共生的共同体,即爱国主义就是56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情感基础。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道:“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情感贯穿始终,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情感,即要求共同体中每一位成员都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近代社会以来,从“民族危亡”到“振兴中华”再到“民族统一战线”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热情。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是对这一爱国情感的延续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3]。祖国的繁荣发展是各民族携手共建的过程,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各民族同心同德的不懈奋斗。

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各民族之间的“互爱”,“中华民族一家亲”蕴含着民族的“互爱”的丰富情感。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4]。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互爱、互信、互帮、互助”,共同构成了“爱”的共同体。

1.2 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的伦理路径

“善”是伦理的核心追求,人的实践行为都应以“善”为目标,如果实现个人目标就是“善”的实现,那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实现人民的价值,其行为就是最大的“善”。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因此“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路径。毋庸置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离不开“人民至上”的伦理路径支撑。

“人民至上”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现在各方面。首先,坚持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落一人。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同贫困战斗的历史,从实现民族独立到探索社会发展,从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再到脱贫攻坚,百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各民族摆脱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各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得到改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其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建立起民族平等的保障,并且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相处。习近平强调,“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5]只有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价值取向,平等对待每一个民族,这样才能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最后,坚持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是每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强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对这个民族的最大尊重,是“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才能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因此,“人民至上”包含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平等、文化的繁荣,共同展现出“人民至上”的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起着关键作用。

1.3 以“富强”为目的的伦理愿景

“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伦理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国家富强是中华各民族长期以来的愿景,这里的“富强”包含着各民族的殷切期盼,中华各民族都认为民族的富强是应该的,实现富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奋斗出来的。因此,这样的愿景蕴涵着丰富的伦理特征。

“富强”的目的蕴涵着对“人”的关切,何为“富强”?历史中的答案显而易见,即为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对社会主体“人”的极大尊重。在中国,富强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富而国强,体现“富强”的人民性,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富强观”。这种富强观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是由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决定的。各民族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民族之间的发展差异,就必然决定发展策略的不同。依之于“人民至上” 的理念和路径,就使得各民族成为富强的主体,各民族富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总结出来的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爱”为起点,以“人民至上”为路径,以“富强”为目标,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图景。这对当代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育具有丰富的启发性。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医学伦理学教学之可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在文化、政治、经济、情感等方面何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的重大伦理探索,对实现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医学与伦理学交叉的学科,更是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核心课程,旨在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增强其医学人文素养,以使其在未来执业过程中能够妥善解决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合了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以教学中,应以道德教育为抓手,不断强化医患共同体意识,从而使医学生在未来能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和谐。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提供了素材。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一定要扎根民族地区办教育,而“根”就是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医学伦理学为教学内容打开全新视野。医学伦理学教学要充分挖掘民族地区传统医学故事,用民族特色传统道德和故事来丰富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改变民族地区医学道德教育的说教性和疏离性,进而增强道德教育亲和力,让学生在民族传统医学道德中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今后执业过程中自觉地维护患者利益。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必须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抓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依据,突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的难题,探索融入路径。

3.1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爱”的道德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21日给正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中提出“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这也是对广大医学生提出的希望,希望的实现就是“爱”的滋养。“爱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是维系人类、民族和社会的纽带,是将人和世界结合起来的本质力量。”[8]而教育也需要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9]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爱”为伦理起点的特征就要求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爱”的道德素养,从而丰富医学生的道德情感,唤起“同情心”,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要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基本的临床能力、预防保健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新时代区域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医学伦理学课程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伦理素养,培养爱岗敬业、素质优良、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新时期“白求恩式好医生”伦理典范。学生不仅要牢记知识点、解释理论,更要运用理论观察医德现象、分析状况、解决问题。因此,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就要树立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理论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在课堂上通过榜样案例,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优秀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其次,要引导学生提升“仁爱”的道德素养,通过知识的阐释让学生明白“尊重原则”“有利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等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何谓善的行为;最后,要将理论知识快速准确应用到模拟的实践情境中,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激发学生内在自主学习动力以及求知欲望,提高基本伦理能力,让“爱”能够迅速地转化为行为。

需要强调的是道德实践一般基于道德难题实现,但是医学生的道德实践又有其特殊性,即指导理论的模糊性,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概念外延过于广泛,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需要“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类固定答案的引导,故实践目的具有明确性,这样才有利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所以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创新,必须遵循以上规律。引入社会资源到医德实践基地现场教学,实践基地教师现场教学引导,从而增强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其在课堂中“知道爱”,在实践中“明白爱”,在工作中“拥有爱”,激发同情心,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3.2 以“医患命运共同体”为教育起点,铸牢“人民至上”理念

“人民至上”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爱民情怀,更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无限崇敬。把“人民至上”的思想映射到医疗领域,其关键就在于要树立“患者至上”的观念。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民至上”的伦理路径就要求医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树立以“患者至上”为核心的医患命运共同体意识,把“患者”自觉当成自我价值实现的依赖和基础。

医患共同体的建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萌芽源于医学道德教育。所以在医学伦理学的具体教学目标上要从原本关注道德知识的教育与建构转向为“知识、实践、价值”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这样就极大地聚合了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素养,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明白自己的价值实现依赖于患者,树牢“医患一家亲”的观念。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创新,紧密结合教、学、临床实践教学,整合教材内容,形成专题式教学,如临床实践伦理、医学科研伦理、当代前沿技术伦理等专题,变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为理论与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社会现象的紧密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教学方法方面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模拟教学法,促进学生学习理论后能够运用到实际当中。具体流程为学习基本理论后,营造具体实践情境,学生分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后,派代表现场解决问题,做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强化医学伦理思维,提高基本伦理能力,如在讲述“知情同意”原则时,让学生扮演医生如何告知危急重症患者家属,快速获取家属同意。在扮演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思政元素,强调人文情怀,强调“医患共同体”。在实践教学方面,引入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到医德实践基地如敬老院、社区、特殊学校等开展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思考“如何对待临终患者”“公共卫生知识如何普及”“特殊疾病如何实现人文关怀”等问题,进而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评价方式方面,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对问题的分析,多引导从患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树牢“医患共同体”理念。

3.3 强化国家“富强”责任感,树立“扎根基层守健康”的工作使命

马克思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0]人的责任感产生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康德认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11]因此,从理性上来讲,社会责任是具有历史性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责任的形成是由个人行为的实践性质和行为对象决定的,也就是说每个人承担的社会的角色决定了其社会责任的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2]国家富强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而作为将来在国家富强路上要承担医生这一角色的医学生来说,责任重大,其保障的是国家富强主体的生命健康,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告知医学生医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之下,守护人民健康就成为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作为民族地区的医学生更应该承担起民族地区的健康维护责任。那么在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就成为一个重大话题,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道德教育的课程更是承担着责任感培养的重大任务。在教学过程要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注重责任感的知识教育,在医学伦理基本原则方面要注重责任的教育,如在不伤害原则中要阐述清楚不伤害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医务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讲述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中,也要不断强化医生的责任。不断通过知识教育让医学生对医生责任的重要性有清晰了解。同时,需要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设置责任教育的情境,让医学生感受到责任的内容、意义,从而促使医学生自觉形成高度责任感。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自我教育,增强其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动力。如将如何成为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又如结合疫情中医务工作者、乡村振兴中的基层医生、健康中国的战略发展方向等重大社会发展问题,让医学生在社会存在中找到责任的内容和意义,让医学生明白只有将自己投身到国家、社会需要的领域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成为敢担大任的有用之才。最后要讲清楚民族地区的医疗现状,引导医学生将自己的命运自觉融入民族地区的发展之中,扎根民族地区基层守护人民健康。

猜你喜欢

伦理学医学生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