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的教育价值及传承路径分析
——以医学高等院校为例*
2023-01-03门元元赵长明
门元元,赵长明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2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西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端艰苦环境下爱国知识分子毅然扎根西部的一腔热血,深刻体现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精髓所在,时刻与国家、人民共命运,将一生奉献给党、终身奋斗的真实写照,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价值[1]。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建设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特别表现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急需大量的医学生毕业后支援基层,支援西部[2]。因此,医学院校应将“西迁精神”充分融入医学生职业观教育中,鼓励和引导医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西迁精神”引领医学生理性面对职业选择,树立扎根基层的发展性职业意识,不仅能帮助医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强化国家民族意识,升华人生理想,同时也能保障就业难题中的人才导向,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形式优化资源配置问题,从而有效推进医疗健康事业的稳步发展。
1 “西迁精神”的教育价值解读
1.1 爱国——立根铸魂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党的号召之下,一代骄子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建设了西部,在这场中国高等教育负重前行的过程中,爱国的知识分子通过不懈努力,改变了原本西部缺乏规模宏大的工业类院校的困境,建设了累累硕果的高等院校。
“西迁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是新中国建设过程中产生于教育事业的伟大精神[4]。当时国内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尽管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因各方面条件限制,发展明显滞后。无数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先后告别生活环境优越的上海,在黄土地扎根生长,最终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心中被强有力的爱国信念支撑着、鼓舞着。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写道,他们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用青春书写了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故事[5]。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泱泱中华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依然经久不衰,并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医学院校肩负了为国家培养未来医学事业接班人的重大责任,因此更要立根铸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引导医学生立志做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传承好、继承好家国情怀,培养医学生无私的精神、崇高的品德,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1.2 立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自古以来,坚韧不拔之志是成大事者的特有品质。立志,不仅是远大的志向,更是坚定不移的意志,是百折不挠的信念[6]。在西迁过程中,前辈们不畏当时的艰难困苦,奋发图强,点燃自己,照亮了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付出心血和汗水,这是前辈们的人生态度和个人意志的体现,是砥砺前进、奋发向上的超世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7]。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决定着个人的发展方向,当代青年生在盛世,长在盛世,更应勤学向上,将知识化为前进的动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作为医学院校,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基层就业为主旋律,激发医学生基层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自信心,让医学生深刻认识到,一要坚韧不拔、艰苦奋斗,以励精图治和不畏困难的决心,才能搭建属于自己的绚丽舞台;二要坚定志向、勇于拼搏,把扎根基层和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融于内心,才能在平凡岗位上有所建树;三要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祖国、人民紧密相连,才能肩负医学事业蓬勃发展的重大责任。
1.3 求真——探求真理学习观
“西迁精神”历经实践检验,不断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是符合中国建设和发展需要的道理,是客观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来源于问题的产生和人们对答案的探索,“西迁精神”正是如此。
交通大学“西迁”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和各种社会问题解决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一切神秘主义的东西要想去掉其神秘的面纱,都可以通过实践来予以解决[8]。简单来说,实践是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进步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时代不同,问题不同,唯有不断解决矛盾,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西部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相对落后,这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重大问题,甚至成为西部发展的绊脚石,严重阻碍着西部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交大“西迁”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举措,是顺乎民心民意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正是党的正确领导成就了交大“西迁”,其出发点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补齐西部地区教育事业落后这一短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作出的伟大创举。医学院校应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心中有大爱,将“西迁精神”中求真务实的内涵贯穿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面对危机迎难而上,激发学生实现健康中国的决心。
1.4 笃行——马克思主义择业观
“西迁精神”是广大西迁人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创业守业的历史见证,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择业观的立场和观点,对于引导鼓舞新时代的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择业观,追求人生理想,尽早实现就业具有极强的榜样示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赞许道,交大西迁对于国家、民族和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意义重大。正是因为“西迁人”秉承着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初心,把祖国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才开拓出支援西部建设的实干道路。所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汲取知识、积累本领的黄金阶段。面对飞速发展的多元社会,青年人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奋进姿态,脚踏实地,苦练内功,以日积月累的决心,持之以恒地掌握知识。只有具备了过硬本领和优良技术,才能在大局中摆正位置、在变局中把握先机、在难局中开启新天地。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并不矛盾。“西迁精神”是前辈们埋头耕耘的精神本色,是为西部地区艰苦创业的生动诠释,即便前方是巨大的困难挑战,“西迁人”始终胸怀大局,砥砺前行,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本就是一部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年人应该多一点历练考验、多一些苦难险阻,才能练就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勇敢坚毅地开创属于自己的征程。医学生在成为一名医者的道路上,不仅要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辩证看待个人利益和国家大局之间的关联,以更长远、发展、创造的眼光思考人生;同时,更要坚持志存高远明辨笃行,扎实干事踏实做人,扛起建设医学强国的职业理想,勇攀医学技术的高峰,以老一辈的光荣传统鼓舞自己刻苦钻研,始终把自己的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同行,用新时代“西迁人”的方式做好人类健康的基石。
2 “西迁精神”的传承路径分析
“西迁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德和博大情怀,对于引导当代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因此,应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实施传承路径探索,从而形成长时期、全方位、成体系的“西迁精神”培育工程[4]。
2.1 国家层面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深刻的社会变革期,中国正在创造举世瞩目的宏大创新性实践,在这个大背景下,“西迁精神”应以开放、广泛包容的理念,将各种先进的内涵吸纳进来为我所用,以新时代的要求为标准,实现“西迁精神”当代价值的最大化。
第一,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发挥政府在培养大学生基层就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纵深发展,一些不良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渗入高校当中,因此一定要做到引导和传播双管齐下,为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和基层就业的思维导向,鼓励学生走向基层,扎根西部,服务人民。如今,“西迁精神”早已超越了校际界限,成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共同精神财富,更是社会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进一步推广落实基层就业创业政策,从宏观层面发挥调控作用,以更加完备务实、时效可行的措施,保障医学生在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个人发展,包括生活条件、薪资待遇、继续教育等各种支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医学毕业生加入西部地区的建设工作,为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加强“西迁精神”宣传力度,通过丰富多样的媒介手段,牢牢把握主流话语权,让理论与网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形成全国性的学习热潮。“西迁精神”是交大师生在西部贫瘠土地上种下的一颗种子,伴随着它的生根、发芽、壮大,西部教育事业水平显著提高。北宋理学大师张载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目前东西部差距正逐渐缩小,国家整体发展也更趋稳定,青年人作为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是未来的希望,是时代的追梦人,攻坚克难,势不可挡。因此,从政府宏观层面上来说,有必要坚定不移地弘扬“西迁精神”正能量,宣传正确人才观,鼓励更多的医学生胸怀大局,明确职业规划,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筑牢基层医疗健康网,守护乡村振兴生命线。
2.2 社会层面
传承“西迁精神”,构建长效机制,不仅是基于国家和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和传播,更关键的是寻找“西迁精神”与大众群体、当下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契合之处,从而令各个群体对“西迁精神”的价值内核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演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认知判断,充分发挥其精神凝聚力和引领作用。
第一,树立标杆典范,提升感性认同。目前关于交大西迁的史实挖掘和理论研究已经颇有成效,因此应顺应多元文化共生、多重价值并存的现实情境,为社会各群体提供统一的理论认同,让“西迁精神”的传播教育过程兼具普世性和针对性,注重不同社会群体的实践特征,内化自身认知,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打造模范示范平台,发挥好榜样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爱国奋斗、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除了交大西迁老教授外,还可以宣扬各行各业中实践“西迁精神”的标杆典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会融入社会公众的生活情境,他们的理想信念更是时刻践行“西迁精神”的精髓本质。因此,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营造积极社会环境,促使医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激发责任感和竞争力,化身乡村健康“守门人”。服从祖国需要,立足平凡岗位,这样才能推动医学生基层就业,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紧缺的困难局面。
第二,拓展精神外延,实现广泛认同。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各界对“西迁精神”的理解认知,必须围绕“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内涵开展外延最大化。建立社会实践的联动体系,以西迁博物馆为基地,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和传统节日,改变原先单一传统宣教模式,依据行业的发展要求与实践特征,变“说教式”为互动式、参与式,向社会群体提供生动的情境体验和实践形式。只有提高了大众行为认同,才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情感共振和价值共鸣,激励每一位建设者为祖国需要奉献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要深刻领悟“西迁精神”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紧密联系,使其内化为自强不息、创新进取的优良品质,外化于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实践行动。
2.3 学校层面
“西迁精神”形成于教育领域,是前辈们为国家利益、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终身凝聚出的精神合力。“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对国家、民族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西迁精神”被时代赋予了全新的内涵特点,是“求一等学问、成一等事业、育一等人才、塑一等品格”的目标追求,是新时代追逐中国梦、中国精神、爱国报国为民的典型体现[9]。
第一,医学院校应围绕“西迁精神”开展教学实践,鼓励医学生选择基层,奉献青春。当前形势下,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学校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西迁”故事,透彻理解“西迁精神”的由来和实质,使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10]。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帮助学生解读国家在西部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趋势。这样医学生才能真正以社会责任和精神追求为导向,将个人发展和医学事业的长远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自愿到艰苦的地区开拓创新,为偏远地区的医疗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正是当前医学生对“西迁精神”的传承,也是医学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方向。
第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为学生树立典范,继承先辈精神,做新时代“西迁人”。“西迁精神”中蕴含着爱国奋斗、无私奉献、听党指挥跟党走等丰富内涵,正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交大西迁体现的是师道传承与发展,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不仅限于广博的学识,更是开拓创新的勇气,是不惧艰苦的风骨,是兼收并蓄的心胸,是赤诚为民的情操[1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加强完善就业指导内容,注重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感和就业观,这不仅能够引导更多德才兼备的医学生扎根基层,而且是促进医学生稳步充分就业的有效策略。
2.4 个人层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医学生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求真务实、砥砺前行、不断奋进。
第一,扩大医学知识储备,在学习中传承“西迁精神”。只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确定清晰的奋斗目标,老一辈交大人60余年上下求索,开创了中国西部科教创新高地,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因此,医学生必须优化思想体系,以新思想、新内涵带动行为水平,心系祖国持续学习,形成思想与行为的良性螺旋形上升,才能勇立潮头攀登高峰[12]。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行动中发扬“西迁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生要以踏石留印的精神扎实工作,通过基层医院实习、志愿义诊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等途径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在每一次诊治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与肯定,此外,可结合实地参观、宣讲活动、体检教学等形式更深层次地接受西迁前辈的精神洗礼。
3 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3]因此,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培养医学生做有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奋发向上、艰苦创业的新青年,坚定医学生毅然选择扎根西部的决心、信心,真正将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融入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助力医学生做好“西迁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