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护理简论

2023-01-03张金钟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护理学人文医学

张金钟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0)

我对护理有着深厚的情感,原因有二:第一,我的夫人是护士,她在护理领域工作近50年,我对护理工作、护理事业的感知和理解首先来自我的夫人。从她和她的同事们常年繁忙甚至繁重的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护士对患者的高度负责和细致入微的关爱,长此以往,由感性到理性,升华为对护士职业的敬佩。2003年,我参加了抗击SARS定点医院的一些工作,那时,我的夫人奋战在“红区”。那一仗,打得很惨烈,医护人员的感染率、死亡率都高。我清楚地记得新建成的SARS定点医院收治了不少因救治患者而感染的医护人员,最后出院的一位患者是武警医院的一位护士。目睹护理SARS患者的危险和艰辛,我对护士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第二,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深化了对护理学科发展和培养护理人才规律性的认识。2000年时,我在天津医科大学任教务处长,该校是国内最先创办护理学本科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是中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的理事长单位,对中国护理教育教学的发展发挥着引领作用。教务处既是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处室,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主导处室,要评估学校各专业的水平,谋划专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怎样办好护理教育,怎样更好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护理人才,对护理专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护理专业做出发展规划。那时,我有幸接触了许多护理界前辈,感受到他们高尚的人品和职业道德,亲耳聆听他们对办好护理专业、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意见、建议,我受益深刻。天津还有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于190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护士学校,至今已有114年历史。我曾考察过该校的护理职业教育,还为该校做过护理伦理的报告。该校至今办的仍是护理专科教育,与护理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护理教育层次不同,但在护理教育教学的理念上有显著的相同之处,那就是都高度重视学生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注重将素质培养与技能培养有机融合。这些,对我形成人文护理理念和概念、提出人文护理理论、重视人文护理,至关重要。

2010年,我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时,基于对护理的道德本质和职业道德在临床护理中重要性的认识,在两位前任主委杜治政教授、李本富教授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了医学伦理学分会护理伦理专委会,请在护理学界德高望重的潘绍山同志做该专委会主委。潘绍山同志对专委会的工作非常投入,组织发起、起草、发布了《中国护士伦理准则》。《中国护士伦理准则》在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护理人才培养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我支持护理伦理专委会工作,在直接参加《中国护士伦理准则》的策划、起草、制订、发布的过程中,也认识到,护理道德在护理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坚实、深厚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和文化共同存在的。特别是在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之后,我系统思考医学类专业的人文性质、人文教育的意义、提高人文教育的实际效果,这种认识就更加明确、清晰和强烈。具体到护理学专业,我认为,临床护理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特性,这种特性是护理学最为本质的性质,决定和影响着护理学的其他性质,需要做全面、系统的阐发,应在护理学专业教育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开展深入的研究,阐明护理学的人文特性,创建全新的护理学理论。我将这全新的护理学理论谓之“人文护理”。人文护理的创建是涉及护理学理念、理论、实践、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的大工程,要以广大的护理专家、学者为主体,依托一个社会组织开展工作。当时,我兼任着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副理事长,便在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理事长办公会上多次建议创建一个二级分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以推动人文护理理论研究、学科创建、实践探索,为临床护理乃至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两届理事长李家熙同志、李建华同志和理事会其他同志的支持下,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终于成立,协会同时也采纳了我的提议,由潘绍山同志担任该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从逻辑上看,有了国家级学会的二级分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人文护理的发展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不然,人文护理无论是在理论创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护理就是护理,为什么还要在“护理”前面加上“人文”二字?为什么说人文护理是当代护理发展的基本样态?人文护理与护理人文是什么关系?人文护理仅仅强调护理中的人文内容吗?人文护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人文护理的学科体系是怎样的?人文护理怎样在临床护理中落实?这些问题,都需要回答和解决。

创建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之初,我就明确提出,人文护理是当代护理的基本样态,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落实。我认为,人文护理是一个全新的护理学理论体系和护理实践体系。人文护理根源于当代护理实践,是当代护理发展最为基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人文护理观念之新在于,它是当代护理的基本理念,是当代护理学的学术特征,是当代护理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是关爱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是在护理领域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保障。人文护理概念之新在于,它的内涵是对当代护理学基本性质的概括,它的外延包括了当代护理学理论、护理学体系、护理人才培养、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等各个领域。一言以蔽之,人文护理是就当代护理学整体而言的,包括护理学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其理念基础是护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其实践特征是凸显护理的人文关怀。

人文护理学不是护理人文学。人文护理源于护理学诸多属性中最为根本的人文属性,但不能将人文护理学归结为护理人文学科。护理人文学是护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护理学的人文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与护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边缘学科,既可以从护理学的角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也可以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护理,这些研究有利于护理学的发展,可以推动护理学发展。但是,护理人文学只是人文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绝不能等同于人文护理学。因为,人文护理学是对当代护理整体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是对当代护理学科体系的整体说明,是指由护理学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管理和护理人才培养等构成的护理学体系。这是人文护理学的逻辑起点、实践追求和价值所在。

护士群体数量庞大,在中国医务人员整体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60%,有500万余人。在2020年全国4万多援鄂医疗大军中,63%是护士,多达26 000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三分医疗、七分护理”,不管是在日常繁忙的临床工作中,还是在与SARS、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殊死搏斗的战场上,患者身边出现最多的都是护士。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护士们不仅要完成静脉输入药物的核对、静脉穿刺、口服药物分发等治疗性操作,而且承担着咽拭子取样、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等危险的工作;护士们还承担着搬运危重患者以及为患者翻身、换衣、拍背等日常护理;护士们随时观测重症患者微泵、呼吸机、心电监护的数值、工作状态,密切观察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病情的变化;为缓解特殊疾病、特殊医疗环境带给患者的心理压力,护士们想尽各种方法给患者予以心理支持。这些操作都有着明确的专业技术要求,但为专业技术实现提供坚强支撑的是人文精神,抑或说,专业技术的实现本身就彰显、落实着人文精神。

当代护理贯穿、充满着对护理对象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凌驾于护理之上,不游离于护理之外,而是寓于护理理念、理论、护士形象、与护理对象沟通、临床操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之中,是贯穿在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技能体系、临床护理、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理论和实操研究等方面的一根红线。就护理学的学科性质而言,当代护理的本质是人文护理;就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而言,人文护理是当代护理的基本样态。

毫无疑问,关爱患者、人道、博爱、奉献是护理的历史传统,人文护理是优良护理传统在当代的接续发展。但在接续发展中,当代护理实现了一次质的跃升。纵观护理学的历史,经历了或正在经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在以疾病为中心的历史阶段,临床护理从属甚至依附于医生的诊断、治疗,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护理技术操作以消除患者疾病、缓解症状为目的。在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通过吸纳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展,护理学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围绕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而展开的整体护理体系逐步建构。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亦即健康中国建设的当下,护理服务对象的“人”正在由患者扩展为包括患者在内的社会大众,护理内容正在从疾病诊治扩展为疾病预防、诊治、康复、健康维护和促进,护理工作的场所正在由医院扩展到社区、家庭。当代护理正在经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对现有的护理理念、理论体系、技能体系、人才培养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在综合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创建全新的护理学科体系和护理实践体系。这第三个阶段的护理就是人文护理,与之对应的护理学说就是人文护理学。

人文护理是当代护理的基本样态表征着护理学以人为本的特性。在护理学具有的诸多性质中,最为本质的性质是人文性。所谓最为本质的性质,是相对一般性质而言的。与护理学的人文特性相对应,护理学还有多种性质,比如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这些性质在临床护理、护理人才培养中也很重要,但都是实现护理学最为本质性质即人文性的手段,都服从并服务于护理学的人文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医学学科门类的诸多学科中,人文护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护理学隶属于医学门类,对护理学性质的认识与对医学性质的认识直接相联系。护理学无论是过去作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还是跃升为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之后,其学科性质都与医学的性质直接相关。我认为,人文性是当代医学最为本质的特性。医学的人文性质是相对医学的其他本质属性特别是其科学技术属性而言,是医学最为本质的性质。医学的科学技术属性非常重要,也是医学的本质属性,但与人文属性相比,医学的科学技术属性并不是最为本质的属性。医学的人文性质与科学技术性质,是“本”和“用”的关系。人文性质为本,科学技术性质为用。医学的人文性质不仅规定着医学科学技术应用的目的、方向,是应用医学科学技术维护健康,解决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问题的动力,而且是评价医学科学技术应用价值、效果的标准。人文医学昭示了当代医学与近现代医学、古代医学的区别。古代医学是自然医学,近现代医学是生物医学,当代医学是人文医学。维护人的健康、为人解除病痛是医学亘古以来的使命,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医学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医学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表征并不相同,甚至很不相同。在古代,医学以人为本是直接表现的;在近现代,医学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生物属性;在当代,医学以人为本注重从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统一的角度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维护人的健康、诊治人的疾病[1]。当代医学是人文医学,隶属于医学门类的护理学,当然具有医学共有的特性,是人文护理学。

当代护理学具有当代医学类学科普遍具有的人文特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当代医学系统内部逻辑一贯性的角度,当代医学的人文性质为所含括的所有一级、二级学科共有,作为医学门类下一级学科的护理学具有医学的人文特性;二是当代医学整体与实践关系的角度,当代医学的人文性质来自包括护理实践在内的医学实践,又指导着包括护理实践在内的医学实践。

当然,人文护理出现的必然性,强调人文护理实践的必要性,还需要从护理学本身给予说明。因为,在当代医学的诸多学科里,当代护理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护理学由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跃升为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就反映了这种特殊性。2009年,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启动了学科目录修订工作,并对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的机制进行改革。经过2年之久的征询意见、研究,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目录中,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了110个,护理学就在新增设的21个一级学科之内。这对中国护理学界来说,意义重大。护理学在学科林立的目录里位置凸显提升,受到重视的程度提高,说明国家和学界对护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对护理工作者在维护、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中不可替代作用的认同,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护士群体的奉献精神的认同。护理学跃升为一级学科昭示了护理学发展的广阔前景,令人振奋,也对护理工作者和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令人奋进。在这种情况下,既要看到成绩,更要冷静地思考护理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不管是在护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上,还是在临床护理上,发展的空间都很大,与同为医学门类下一级学科的临床医学相比,差距很显著,有些“高处不胜寒”。

人文护理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研究是作为一级学科的护理学建设的难得机遇,为促进当代护理学学科建设搭建了坚实、宽广的平台。在人文护理的视阈里,护理学的基础大大拓宽,护理学与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纵横交织、在“广”和“深”上为自身发展夯实了基础;在临床二级学科层面,要建设人文护理的基础护理学、人文护理的内科护理学、人文护理的外科护理学、人文护理的妇产科护理学、人文护理的儿科护理学、人文护理的五官科护理学、人文护理的中医护理学、人文护理的公共卫生护理学、人文护理的老年护理学、人文护理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文护理的传染病护理学、人文护理的精神心理障碍护理学、人文护理的家庭护理学、人文护理的护理管理学、人文护理的军事护理学等;在临床护理实践层面,要建设人文护理实操评价体系。

人文护理也是护理教育教学发展的难得机遇。当代护理学本科教育脱胎于护理学中专、大专教育,虽然教育的层次提升了,课程门数增多了,学时数增加了,但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的内容并没有质的提升。当前的护理教育,应确立人文护理的理念,在人文护理的视域下反思现行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规划人文护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设计人文护理基础课程、人文护理专业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人文护理临床课程、人文护理实操课程。人文护理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应是当前护理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开展专门的研究。护理学研究生教育也应紧密结合人文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应围绕人文护理的理论与实践选择毕业论文题目。

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看,人文护理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人文护理作为名词,前面的“人文”是定语,与护理组合后指的是护理理论、护理科学体系;人文护理作为动词,前面的“人文”则是状语,与护理组合后指的是护理实践,是人文护理理论、方法指导下的技能操作。当前,需要开展深入的人文护理理论研究,要厘清人文护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内涵、外延,它的学术体系、基本原则等,这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清楚了,实践才自觉,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感性的甚至是盲目的实践。

当然,人文护理不能归结为理论研究,不能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这不仅因为人文护理理论具有生动、具体、震撼人心的实践基础,科学的人文护理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得到证明;更为重要的是,人文护理理论对当代护理实践具有正确的引领、指导作用,有利于纠正护理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护理实践中存在着临床医学化、技术化、市场化的倾向。护理的临床医学化倾向表现为用临床医学理论、技能替代护理理论、技能,在护理学研究中存在着简单搬用临床医学研究成果、形为护理学实为临床医学的项目。这与护理学长期居于临床医学之下二级学科的位置相关。尽管护理学与临床医学同在医学门类之中,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共同的理论基础,却具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技能体系。近年来,护理学的学科地位提升了,成为与临床医学相同层次的学科,但临床医学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护理的技术化倾向表现为割裂技术与人文的内在联系,把临床护理归结为技术,弱化甚至忽略临床护理的人文关怀性质,将护理研究归结为科学技术研究,弱化甚至忽略护理研究的人文关怀目标和科学技术研究与人文研究的有机统一。护理的技术化倾向与仪器设备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护理技术研究的发展相关。临床护理中的仪器设备本是为提升护理水平服务的,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工具,仪器设备的使用不仅仅是机械操作,仪器设备不能替代护士对护理对象的关心、理解,不能替代护士与护理对象的有效沟通,不能成为护士与护理对象之间的隔阂。护理的市场化倾向表现为一些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为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不断压缩护理编制,护士数量少难以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便将一些患者的基础护理推给无编制、无培训、无经验的“护工”。结果护理的“经济帐”算赢了,护理的人文关怀性质却在逐步弱化。

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医学化、技术化、市场化倾向,可以从护理内部和护理外部来分析原因。强大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影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影响,都是外部的原因;而护理学之所以能够接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根源还在护理学内部,在护理学自身。内因是受到外部影响的根源,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护理实践中不良倾向的存在,主要是护理理论相对弱,质言之,现有的护理理论不能深刻反映当代护理实践的本质特征。如果理论不清楚、不坚定,那么面对外来的不良影响,就会出现摇摆。正确、坚定的护理学理论不仅能够说明当代护理实践发展趋向,而且能够指导护理实践。而我们要建设的人文护理恰恰是反映护理的根本属性即人文性质的护理学,是反映当代护理实践本质特征的护理学,是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护理学,是与护士数量最大国家相适应的护理学,是与一级学科地位相适应的护理学。当然,人文护理建设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中以人为本的氛围、要以护士和护理得到普遍的社会尊重和重视为依托。

总之,人文护理是关于中国护理学乃至人类护理学的一个全新命题,涉及对当代护理实践的基本判断、当代护理学科的体系结构、当代护理学研究、当代护理人才培养等当代护理学的各个方面,2010年以来,我在许多会议上做过说明。2020年5月10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等单位主办的“礼赞祖国——抗疫与人文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暨课程思政建设”会议[2]上,我以“人文护理是当代护理的基本样态”为题,做了报告,再次重申了人文护理的概念、体系、原则、人文护理与护理传统的关系、人文护理的实际操作的重要性。2021年11月20日,在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委会举办的“人文护理师资培训班”上,我又做了重申。令我欣慰的是,这些观点逐步得到了护理学界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和重视。

中国护理学发展的春天到了,中国护理学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机遇期。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护理学的春天,让我们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为中国护理事业,为人类护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护理学人文医学
人文
《护理学杂志》稿约
医学的进步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