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管理集体资金以助力乡村振兴
2023-01-02陈杰
陈 杰
(江苏省财政厅 信息管理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4)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乡村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决策部署,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1]。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以乡村基础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基本财会人员选配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和开展各类基本经济活动的规范管理能力[2]。2022年江苏省委一号文提出完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数据资源整合,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治理机制[3]。
1 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还存在着资金管理不到位、资产管理不规范、资源管理不健全、资本收益不公开等问题。农村集体“三资”是指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资源,包括村组集体所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及村组集体投资兴建的建筑物、设备等固定资产,交通、水利、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其他资产乃至自然资源。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牵涉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大局。随着这些年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政策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资本收益隐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如何管好用好这笔宝贵财富,实现保值增值,同时建立合理分配机制,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也是目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
以江苏省为例,经过几年的努力,省本级及市、县(区)已经全面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而国库支付电子化是预算管理一体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利用一套财政和人民银行制定的标准规范,通过电子凭证库和银行自助柜面两套系统,打通财政、人行、代理银行3个部门,实现财政、人行、代理银行和预算单位四方电子数据的互认互信。这种模式从基础上筑牢了财政资金安全防线,提升了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从根本上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大大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同时由于所有财政资金在系统中以电子数据的形式留痕,更便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对账。
随着预算管理一体化往乡镇一级稳步推进,各项资金的监管体系日趋完善,但农村集体资金目前尚游离在监管之外。由区县或乡镇通过转移支付到农村的各类专项资金,由于配套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检查和审计要求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相对规范;但对于农村集体的自有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等,因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管理相对松散,资金核算不够完整,可能存在公款私存、坐支现金等现象。
2 分析
对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资金管理进行深入分析,现以某村级组织集体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为参考。该系统参考江苏省财政国库支付电子化的管理机制,通过构建“互联网+三资”的服务模式,辖区内系统集中部署、数据集中管理,通过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了乡镇、村、银行三者资金的电子化收支,如图1所示。
图1 部署模式
系统采用新兴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系统集中(云)部署、数据(附件)统一存储共享和分布式管理。通过“业务链+区块链”双链并行的设计,使得“业务链”和“区块链”两者的优势互补,又规避了各自的弱点,有效兼顾了“去中心化”与“高效运营”,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架构
考虑到农村集体村组业务活动相对复杂,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实际情况,系统基于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制度,从管控资金风险点入手,围绕“人防”“技防”两个重点,将制度和内控规则嵌入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农村集体资金收支业务,确保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通过收支电子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资金安全。系统将村组业务管理、资金收支管理、会计核算进行全过程一体化管控,如图3所示。
图3 总体业务结构
系统参考国库集中支付采用的单一账户体系模式,在保持村级集体资金的所有权、分配权、使用权三不变的基础上,村级集体资金统一存放在各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开设的“统一支付账户”上,各村(社区)开设的账户只能办理资金收入业务,每日由银行按照余额划转归集至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开设的“统一支付账户”,各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按照村(社区)提出的申请,分别为各村(社区)办理资金支付业务。资金归集实现了村级组织集体资金的保值、增值,如定存管理、利息分配。实现了非现金结算,库存零现金,有效支撑了集体资金的保值增值,如图4所示。
图4 账户体系及资金流
从收入管理方面看,以电子票据为抓手,所有收入均实现了以票控收,实现了从票据入库→发放→使用→结报,村(社区)开票→缴款人到银行缴款→银行办理收入→银行与中心对账核收,如图5所示。
图5 收入收缴业务流程
从事前、事中、事后3个维度对村级组织集体资金的收支业务进行了统一和规范,通过将制度和标准嵌入系统,有效地保证了村级组织集体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和有效防范了乱支滥用、虚假支出套取资金、收入不入账和乱收费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按照电子化支付要求将内控制度和流程嵌入系统,村(社区)在线支付申请→服务中心审核→分管镇领导签批→银行统一集中支付的3个全过程管理,主动防范风险,电子化支付提高支付效率的同时加强了资金安全,如图6所示。
图6 集中支付总体流程
3 建设意义
该区村级组织集体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对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改革要求,通过业务创新,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率先实现了对村级组织集体资金的业务管控、收支管理、账务核算的一体化管控,管理水平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3.1 利用信息化先进手段,破解资金管理难题
采用新兴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互联网+服务”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农村资金,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破解“资金”管理中执行、操作和监督上的难题。
3.2 严格资金审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规范编制资金计划,引入票据管理实现以票控收,严格财务支出审批程序,内控制度嵌入系统规避不合理开支、堵塞支出漏洞,使资金能够投入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3 统一会计核算,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采用信息化系统对村组财务收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财务管理流程的电子化、标准化,规范村级组织的财务核算,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财务依据,有效减少了因为应付款、借贷款引发的呆账、坏账,提升村级财务管理的质量。
3.4 构建信息安全防线
在IT基础设施安全基础上,配套安全管理制度,在“三资”统一门户中借助财政部身份认证及授权平台,构建了一人、一证、一设备的信息安全防线。同时应用区块链技术在关键业务办理时必须签名,数据传输必须加密,实现了信息防篡改、防抵赖的安全防护,实现了财政、村(组)、代理银行收支凭证的实时传输和对等存储,有效保障了资金收支安全。
4 结语
系统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成熟的技术应用,依托现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实现了与银行之间的收支电子化,让数据多跑路、人工少跑腿,支付效率比传统支付模式提高60%以上。疫情期间,系统的电子化支付让人员的往返接触大幅度减少,有力保障了防疫安全有序、高效直达一线。
通过推进农村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发挥信息网络在推进乡村治理中的支撑作用,围绕加强“人防”“技防”两个重点,能够有效提升农村集体资金监管的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水平,同时实现农村集体资金收支业务的进一步规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信息化基础的进一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