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新路径探索
2023-01-09吴重阳
吴重阳
(无锡市图书馆,江苏 无锡 214021)
0 引言
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同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2019年2月12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公共图书馆秉持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文游融合的发展规律,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与手段。由此“图书馆+”、研学旅游、网红图书馆等模式也应运而生,这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大力推动了文化和旅游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公共图书馆如何运用文化理念发展旅游,运用旅游载体传播文化,探寻文旅融合发展新规律,从而实现1+1>2的效应,这是当下图书馆业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现状分析
1.1 “图书馆+”模式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好文化普及的同时,也应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抓手,助力文化旅游品牌的发展,着力实现文旅高水平融合。因此,众多公共图书馆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图书馆+”模式。“图书馆+”模式是将阅读行为从图书馆概念中抽取出来融合其他元素,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融合与资源整合,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以无锡市图书馆为例,2014—2020年,无锡市图书馆先后开设26个主题分馆。2016年携手无锡梅园、无锡灵山景区,以“佛学+书香”,开设江苏省内首个在藏经楼里的公共图书馆;2017年新增薛福成故居分馆和东林书院分馆;2019—2020年,增设人民医院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地铁分馆以及迎龙·漫咖啡分馆。目前所衍生出的“图书馆+”服务,将公共阅读融入景区、商业综合体、医院等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成为实至名归的城市文化“第三空间”。
1.2 研学旅游模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治学之道。“诗”与“远方”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随着文旅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研学旅游模式也逐渐在图书馆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研学旅游是指将学习、阅读、旅游、社会实践等元素相融合,并借助体验式旅游活动,实现文化的扩展与延伸,融合“学”与“游”的精髓。2017年教育部将研学旅游列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使研学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教育的新方式[1]。随着国家逐步推进研学旅游试点,中小学逐渐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研学旅游产品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随之,旅行社、培训机构等纷纷加入文化旅游市场,但产品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文化输出,不能带给读者良好的体验[2]。公共图书馆因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长期开展阅读推广的经验,在文化旅游中有着绝对的资源优势,因此研学旅游与公共图书馆相融合,既可以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又能开拓教育、阅读等方面的新领域,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有效融合[3]。
以无锡市图书馆为例,2018年至今,无锡市图书馆积极探索服务新路径,聚集各界力量、整合多方资源,携手旅游景区、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先后打造“游学锡城名胜”“寻访红色足迹 讲述无锡故事”“吴水潆洄”“经典不停步 永远跟党走”等多场主题研学活动,积极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带领市民、青少年在行走中收获寻访、游学、听讲、互动等多重体验,“阅读”无锡本土文化、红色印记,感知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1.3 网红图书馆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红”元素以抓人眼球、聚集人气等鲜明特点,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吸引物。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书山”建筑设计火爆于网络;苏州诚品书店打造出完美的综合体;故宫淘宝以创意文创产品收获了大批粉丝关注[4]。2020—2021年,无锡市图书馆积极打破思维界限,聚焦馆藏珍贵古籍,打造推出“序昭穆 传家风——走进锡图家谱馆”“吉光片羽”锡图典籍文化推广系列活动等主题直播活动,带领市民探访无锡市图书馆家谱馆,首次公开亮相《范文正公集》《周易说略》《类笺唐王右丞集》3本珍贵古籍,“700岁的镇馆之宝《范文正公集》首露真容”的话题更是赚足目光。
2 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策略
文旅融合不仅是简单的文化与旅游的叠加,而是为游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公共图书馆要以提升服务为目标,传承与推广当地旅游资源文化为最终目的,借助文旅融合的契机积极提升自身社会影响力。
2.1 借助多元合作,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2.1.1 丰富文化内核,打造特色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彼此依存,共同发展。公共图书馆应将文旅融合作为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桥梁纽带作用,根据地域特色开展充分调研,最大程度融合本地文化要素和旅游特色,打造出主题吸睛、紧扣热点、亲民乐民的旅游品牌。同时,着眼于弘扬传播当地文化精神内涵,以名胜古迹为经,以城市精神文脉为纬,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以“游中学、学中游”的服务理念,让研学旅游既有悠然风景,又有沁人书香,通过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
2.1.2 加强沟通协作,积极开展跨界合作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贯彻落实文旅融合理念,聚集各界力量、整合相关社会资源,积极寻求文旅部门、宣传部门、主流媒体等单位的大力引领。一方面,借助公共图书馆体系形成合力,合作推广热点旅游线路,以空间整合、服务赋能、品牌塑造、体验升级等为抓手,提升活动影响力。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实际需求、文化特色和专业发展等方向,让特色主题分馆深入景区、民宿、书店,让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城,通过优质的资源与专业的服务,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旅游品牌影响力,实现图书馆与旅游景点的协同发展,凸显社会效益。
2.1.3 开展阅读推广,延伸服务形式
公共馆作为阅读推广的主阵地,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之际,还应精准对接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打破空间界限,以“文化+行走”的模式将阅读推广与旅游参观结合起来,广邀知名作家、本地历史文化专家、学者,集口述、主题讲座、非遗手作等元素为一体,充分展现鲜明的地域特色,有效推介本地资源,让市民在沉浸式的阅游体验中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在深入推进“图书馆+”模式的同时,将主题讲座、特色展览、亲子阅读等阅读推广活动引进其中,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边际,激发游客的阅读热情,助力全民阅读。
2.2 依托资源优势,推动品牌全新升级
2.2.1 立足自身资源,延伸服务功能
随着文旅事业的深入推进,图书馆已不仅仅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同样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应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等主题节日为契机,开放古籍书库、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等传统借阅服务中无法接触到的特色空间,开展深度寻访参观。在旅游旺季、法定节假日期间,适当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特别是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特色分馆,为市民在闲暇之余提供文化休闲、文化娱乐等特色服务内容。让公共图书馆兼具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以此提高其旅游服务水平[5]。
2.2.2 特色典藏,打造多元文化引领
文化传承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色馆藏和珍贵典籍。公共图书馆应从文化典藏、历史故事、建筑风格等方面着手,依托主流媒体拓展线上推广渠道,积极与微信视频号、抖音、哔哩哔哩等寻求深度合作,结合本馆风格亮点策划开展营销服务,向公众提供多元文化体验,匠心打造活动菜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策划开展社会关注度高、参与度高、叫好又叫座的特色品牌活动。
2.2.3 提升项目品质,助力品牌塑造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创产品开发迎来了新机遇、新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参与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不仅能提高文化创新力,也能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注入新活力[6]。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背景,图书馆作为媒介应将这些要素融合其中,打造精美实用的旅游文创产品。同时,深挖馆藏资源特色,收集整理特色典藏、“镇馆之宝”等资源,通过设计开发将其与文创产品有机融合,将图书馆资源转化为文化消费产品,以此作为城市旅游名片,促进文旅融合的利器。
2.3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
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馆藏资源,还需要懂得大数据、智慧旅游、活动策划、精准营销、宣传推广、文旅舆情监测的复合型人才[7]。目前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意识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工作人员还未完成角色转换,仅满足于传统借阅服务和阅读推广工作。因此,图书馆全体馆员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文旅融合的认知。对内,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精神面貌、文旅融合相关知识等专业知识培训,鼓励馆员提升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邀请专家学者面向馆员开展专题讲座、主题培训、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专业课程,提高馆员活动策划水平、组织协调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对外,积极引进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储备工作,邀请高水平的行业专家、专业团队共同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为保障核心队伍建设和发展,还应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8]。组建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忠诚度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 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旅融合的前沿阵地,在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实践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文旅融合的新浪潮中,要狠抓机遇,迎接挑战,拓展思路,实现转型。深挖本地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的旅游名片、地区的文化标识,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图书馆,真正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