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特质的初中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实践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新闻单元为例
2023-01-02张旭东
张旭东
“大单元”阅读教学立足“大”,强调将阅读、写作、活动、实践等有机整合在一起,建构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学习任务群,进而有效实现大单元学习目标。而当下的“大单元”阅读教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文本建构不合理。许多教师只求“大”而忽略“实”,错误地理解大单元阅读的概念,胡乱地进行文本组合。第二,文本解读无深度。不少课堂只是注重大单元阅读的活动形式,缺少对文本内在精神内涵的解读。第三,文本拓展无新意。不少课堂千篇一律、千课同构,缺少不同形式的文本拓展,致使延展缺少深度、新意。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大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大单元的文本特质,运用文体思维,发掘文本的内在逻辑,进而培养学生深度解读的能力。
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注重进一步文本整合,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文体思维为导向,使得阅读教学内容结构化、情境化,促进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可见,“文体思维”可以有效建构文本之间、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高效实施“大单元”阅读的核心要素。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新闻单元为例,紧扣新闻文体的特质,建构不同层面的特质点,引导学生读新闻、写新闻、评新闻,最终探究出“大单元”阅读的深意。
一、立足新闻文体特质阅读新闻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阅读是一种动态的文体思维过程。不同的文本体式有着不同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大单元阅读强调以一个主题统整几篇文本,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建构阅读的审美空间。部编版初中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穿插“活动·探究”阅读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其中,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选了五篇文本,涉及不同的新闻体裁,丰富了学生对新闻文体的认知,提升了对社会以及生活的多向观察和体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准确判断文体,寻找到合理的教学内容。下面笔者立足新闻“真实性”“及时性”“有效性”,以点带面,建构新闻文本的阅读基本模式。
首先,以表格形式进行新闻知识建构。为了让学生在“大单元”阅读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模型,实现阅读知识系统化、结构化。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选取了《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四篇文本。这四篇文本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在“大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表格,引导学生对不同新闻样式进行梳理、概括、筛选、整理,进而让新闻阅读更加可视化、清晰化。笔者执教的时候以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特点为抓手,要求学生建构阅读表格,进而形成新闻系统性知识的建构(具体见表格)。
新闻六要素结构特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
由此,学生围绕表格可以将碎片化的、单一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统整,进而全面掌握新闻文体表达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新闻文体的某一个基本特点,进行信息的处理。比如,笔者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学习任务:①用一句话概括某一篇文本内容,设计新闻的标题;②找出四篇文本的结构特点,设计相关结构模型;③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每一则新闻的情感倾向。学生基于这三个学习任务不断阅读文本,了解新闻的内容,掌握新闻的典型结构,进而让阅读思维从表层走向深层。比如,有的学生抓住《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篇文本,从结构特点出发,设计了“倒金字塔”的结构样式。还有的学生围绕新闻六要素,设计出了纵向思维图式,进而建构立体化的知识。
其次,以类比方式进行新闻比读。“大单元”阅读教学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宗旨,以多文本阅读为载体,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提升思维品质。为了让学生深度洞悉新闻文体的特点,真正学会阅读新闻,教师需要运用比较阅读,在求同存异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围绕上面四篇新闻体裁,教师可以以“语言特点”为抓手,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四篇文本之间的差异性,进而体悟作者的情感。由此,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明晓:新闻特写注重抓住典型,聚焦、放大整个事件;消息则强调语言的简洁、凝练;新闻通讯多以记叙为主,注重多用白描、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出新闻“时效性”“真实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注重理性表达的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担当。
二、立足新闻采访活动创作新闻
“大单元”阅读教学以大任务为中心,有效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和开发,进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在“大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大单元整体的文本特质,明确主题、目标、任务,进而进行整体的活动设计。新闻文本是信息时代重要载体,有效地将话语表达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基于此,在新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新闻采访活动,拟写新闻提纲,进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创作新闻。
首先,结合生活,设计新闻采访情境。真实生活是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现实的生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进而让思维不断地进行迁移、生长。学习新闻单元,教师需要结合新闻的价值性,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进而让学生在采访的实践中不断印证知识、运用知识。比如,笔者结合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新闻通讯,结合当下社会现状和学生生活现状,创设了以下学习情境。
2020年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也诞生了数以万计的抗疫英雄。他们或是伟大的科研工作者,或是冲在抗疫前线的医务人员,抑或是平凡普通的快递小哥,更或是居家学习还心系国家疫情发展的你和我。假如你是报社的一位记者,请你寻找身边抗疫新闻人物,并观察采访他,为他撰写一篇新闻报道。
该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进行语言实践,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运用。同时,学习情境尊重新闻文体特质,发现新闻的价值。也就是说,新闻需要及时有效地发现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借助有效的语言,实现精神价值的引领。
其次,巧用提纲,设计新闻采访流程。为了有效、高效地进行读写,教师需要细化学习任务,全面地设计活动流程。围绕上面的情境任务,笔者要求学生从“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目的”“采访器材”“采访问题”几个方面,设计可操作的采访提纲。其中,“采访问题”的设置是有效采访的关键。教师需要将问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选取最能够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问题。以“身边最美抗疫者——快递小哥”为例,笔者设计以下问题:①最美快递小哥,你觉得疫情期间你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②面对这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你的家人当时对你的工作持怎样的态度?③疫情期间,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快递工作是什么?当时情况如何?你觉得当时那样的选择出于怎样的动机?给他人带来了什么?
由此,三组采访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尊重了新闻的客观事实,全面展现出了人物积极奋进精神风貌。同时,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注重采访的言行举止,语言简洁干练,表情亲切自然,真正让学生走进情境,化身小记者。
三、立足新闻展播形式评论新闻
“大单元”阅读教学除了考虑单元意图、学情学法以外,还需要研究大单元文本之间的内在逻辑,注重学习任务的生成性、挑战性,最终生成真正的学习成果。新闻单元需要从阅读鉴赏走向创作运用,从创作走向评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打分卡标准分值新闻文体消息或新闻特写,文体清晰20分新闻价值体现社会热点、发人深思20分新闻语言简洁生动、准确鲜明、印象深刻20分新闻播报普通话标准、语气恰当、体态自然20分新闻图片鲜明生动、具有冲击力、主题鲜明20分
首先,注重量化评价,有效进行展播。大单元阅读教学需要在过程性评价中进行诊断,设计可视化的评价量表、调查报告、改编扩写,等等,实现学习过程的量化考核。新闻文体学习需要注重采用展示、自评、互评、展播等形式,设计有效的学习支架,让学习成果真正落地。比如,围绕“身边最美抗疫者”的新闻报道,笔者设计了以上学习评价量表。
围绕评价量表,教师需要及时利用钉钉、QQ群、微信群等多媒体平台,进行优秀新闻展播,进而进行小组交流,实现新闻展播最优化。
其次,结合展播内容,有效进行评论。在新闻文本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是注重新闻阅读和新闻创作,对新闻评论往往忽视。殊不知,新闻评论是新闻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新闻展播的情况,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新闻进行有效的评论。比如,围绕上面“最美抗疫者”新闻展播,笔者要求学生从以下角度进行新闻评论:①选择一个观点,注意主题鲜明、论证严谨;②找准角度,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进行现象评论;③注意评论语言严谨、论证抽丝剥茧。在此基础上,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新闻评论,抒写自己的阅读心得,激发理性的深度思维。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办校报专刊,选出十佳新闻和最优新闻评论,策划出最佳的校报专刊版面。同时,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充分激发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激情,发扬勇于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
综上所述,“大单元”阅读教学需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契合大单元内文本的文体特质,挖掘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契合点,整合有效资源,积极进行活动实践,真正让学生融会贯通、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