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小说教学路径
——以《范进中举》教学为例

2023-01-05王馨蕾

语文天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范进中乡绅屠户

王馨蕾

小说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思想、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常常被作为小说教学的四大件,逐渐形成了小说教学的固定模式:介绍写作背景、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题。事实上,虽然同为小说,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表现手法又都存在差异,这样模式化的小说教学,完全忽视了作品的特色。此外,课堂四十多分钟的时间有限,若是把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都面面俱到地涉及到,作品的解读也只能停留在浅阅读的阶段。部编版语文教材,针对文本特色和学段特点,在每个学习单元都设计了语文学习要素,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参考。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编排节选了四篇明清时期的古代白话小说,《范进中举》就是其中的一篇。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明确指出了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重点: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细节,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单元学习要素,本文将以《范进中举》为例进行阐述。

一、线索:小说学习的脉络

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将故事中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得作品结构完整严谨、浑然一体。小说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件的发展,可以是某个人物的经历,可以是时空的变换,可以是情感的流露,等等。教学中沿着小说的线索脉络组织教学,学生的思维脉络才清晰明确不散乱,作品的主题才更突出。

小说《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众人言行的变化,讽刺了科举制度之下扭曲的社会形态。所以,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范进中举”。教学中,教师依循这条线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范进中举了,可是范进‘疯了’,找出文中描写‘范进发疯’的句段读一读,联系上下文的关键信息想一想:中举本是一件大喜事,可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学生循着这条线索,按线索文,找出以下几点原因:①范进为了考取进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看似没有希望的五十多岁上意外中了举人,范进这是“喜极而疯”;②从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等人的表现来看,范进中举前生活得小心又卑微,如今中举了,地位和待遇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长久压抑的苦闷一下子喷涌而出,所以才“欢喜得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

像这样依循小说的线索设计的教学,发挥了索引的作用,帮助学生通览了全文,整体把握了全文的内容,梳理了故事的情节。接下来的学习环节,学生都会在已经搭建的整体思维框架上进行,不会散乱无序。

二、细节:小说学习的血肉

线索是小说的骨架,细节就是小说的血肉。细节描写渗透在对景物、人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的情感,从而暗示人物的身份或处境,达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学习小说作品必须要把握小说的细节,这样小说学习才能生动有趣、有血有肉。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把握人物细节。这和《范进中举》的文本特色是相符的。《范进中举》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众生相。教学中,教师若是一个个拆解分析所有人物的细节描写,不仅会搅乱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使原本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形象鲜明的作品变得索然无味。教学中,教师由一点切入,引导学生将目光沿着小说的线索逐渐延展,小说的主题则会自然流露:“在《范进中举》中,范进、胡屠户、乡绅、邻居等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的言行举止前后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你能找出来吗?从这些反差中,你看出了怎样的社会众生相?”《范进中举》中描写的人物太多,这时候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先关注其中的某一个典型人物,在品读分析中习得方法,再通过举一反三品读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在相同人物、不同人物的横向及纵向的比较分析中,人物的典型性格将更加突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抓住典型人物胡屠户前后言行的反差进行分析:“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态度恶劣,污言秽语中极尽侮辱,把范进教训得唯唯诺诺。当范进向胡屠户借盘费准备参加乡试时,胡屠户狠狠地‘啐了他一口’,破口大骂,说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副尖嘴猴腮的样子,和城里张府老爷‘方面大耳’的样子没法儿比,想通过乡试高中老爷简直就是痴心妄想。等到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对着女婿前倨后恭起来,说‘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才学高、品貌好,无论如何是‘打不得’的。至于‘城里张府、周府的老爷和这贤婿根本没法比’。范进回家的路上,胡屠户也一路低着头,‘帮范进扯了几十回发皱的衣襟’……”接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范进中举前后,除了胡屠户言行举止反差很大外,文中还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细节分析作示范,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描写范进、乡绅、众乡邻等人物细节的文字,并进行对比品析。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升:“文本中所有人物的言行变化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找出众人言行变化的相同点:在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言行由一开始的冷漠、鄙夷,忽而变得热情、恭维,范进也一改中举前奴颜婢膝的状态,越发像个老爷。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小说作品是一张编织好的生活网,细节描写就是网中的结点。成功的细节描写能真切、丰富地把人物的最本质的部分展现给读者。像这样,扣住文本的线索,把握人物的细节描写阅读小说,才能够探究到人物的本质,为下文探究文本的主题做好铺垫。

三、主题:小说学习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节构造等紧密相关的。阅读小说就要透过环境、人物、情节等这些具体材料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够欣赏文学作品,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范进中举》的写作特色是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细节,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中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已经带领学生透过人物的细节品析了人物的形象。学生都能看出,作品中人物言行举止变化的“分水岭”就是范进中举。这时候阅读不应该戛然而止,而应该走向深刻:“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变化为什么会如此惊人地相似,是什么在操纵着这些人的思想和观念呢?”

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①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考试分为四个级别,首先童生参加每年一次的岁试考取秀才,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举人,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考中贡生,贡生参加殿试考中进士,其中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②考试内容为格式统一的八股文,写八股文需得代圣人立言,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可见,封建时代官员的名利地位都是套八股文套来的,至于这些状元、榜眼、探花、举人是否有真才实学是并不重要的;③古代有个说法:“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旦科举考试中选做了官,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再引导学生重读文本的细节描写,学生很快领悟:“难怪范进不顾家人死活,即使吃不饱也要不停地考试。难怪胡屠户、乡绅、乡邻们在范进中举后会突然变了态度,这虚伪、奉迎、谄媚的扭曲人格,全是这变态的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有的学生说:“在了解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背景之后,我对胡屠户、乡绅和众乡邻表示深刻的同情,病态的社会现象源于病态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该痛恨的是当时的封建统治制度。”至此,作品的主题一下子凸显,并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回响和震撼。

正如胡适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小说《范进中举》就是要让人知道“科举”的丑态,“官”的丑态,使人懂得“人”比“官”更加可贵,人格比富贵更加可贵。教学中,教师适当补充小说的创作背景,丰富学生的认知,并结合文本的阅读,加深对作品内涵的领悟,从而形成体验、获得启迪,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有灵魂、有温度、有深度的教学。

四、练笔:小说学习的周转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因此,小说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品悟、分析的阶段,还要创造与文本相似的语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因为《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本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设计了相应的练笔,如对文本的补白:“小说中,对‘张乡绅’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安排在范进中举之后。结合文本的主题思想,发挥想象,假如在范进中举之前,有一次范进在街上偶遇张乡绅,张乡绅也会对范进‘礼遇有加’吗?请模仿文本以‘范进无意间在街上冲撞了张乡绅的轿驾’为开头写一个片段,重点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张乡绅’这个人物形象。”设计练笔除了对文本的补白之外,还可以是对文本的续写,如:“范进中举了,结合文本的主题思想想一想,范进的姿态是否也会发生巨大反差呢?请以‘范进中举了,往日熟识的穷苦乡邻都来祝贺’为开头,通过细节描写重点刻画范进这个人物形象。”

设计补白和续写这样的小练笔,无需重新创设语境,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同时,补白和续写还有利于加深对文本主题思想的领悟。有学生这样刻画张乡绅:“这一天,饿晕了的范进迷迷糊糊地走在街上,没留神冲撞了张乡绅的仪仗。管家随从不待乡绅发威,便小跑到轿边,躬身道‘老爷,有一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穷秀才,不知怎的,冲撞了老爷的仪仗,该如何处置?’乡绅仍旧闭着眼睛,哼了一声道:‘都一把年纪了,还是个穷秀才!走路都不长眼睛,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才得来的这么个秀才!不必客气,把他打出去,开出道来,可别耽误了我的大事。’说完继续靠在轿椅上闭目养神,仿佛冲撞他仪仗的是条小猫小狗似的,实在懒得理会。”这样传神的细节描写,把张乡绅一副自高自大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和小说中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思想已经深刻领悟了。

小说教学忌套用模式、面面俱到,忌流于形式、浮于浅表,忌没有目标、随意散乱。有效的小说教学应该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结合文本特色,有目标、有重点地组织教学,从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要求。

猜你喜欢

范进中乡绅屠户
“范进中举”现实版
月夜下的逆袭
文化分裂与秩序失落:《好兵》对英国乡绅文化的反思
昙花破案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范进中举》中人物的“势利”浅析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
张屠户
画痴
画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