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探讨
2023-01-02赵珂珂
赵珂珂
(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 商丘 476000)
2021~2022年度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互联网+中学音乐师范生技能培训工作坊”的培训工作,作为一线教师走进大学校园,与青春蓬勃、求知若渴的大学生们直面交流,感受到他们的朝气与目前学习中最为迫切的需求。在交流与授课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师范生专业素质都是可圈可点,比如有些声乐专业的学生已经可以演唱著名的美声歌剧咏叹调、器乐类专业的同学亦可演奏难度较大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位即将要走上讲台,面对基层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能力明显不足,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在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繁荣发展,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与创新,高中音乐教育迎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当今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的改革背景下,强调为社会培养的是综合性音乐人才,在加强学生基础音乐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及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是美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快速调整教学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领悟思想,掌握新课改核心关键
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三个方面,分别代表了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这就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解释、权衡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基于生成知识的理解、思维和推理能力,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在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最终要培养学生形成具有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艺术观,以及充沛的音乐学习情感与动机系统[1]。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在真空中培育,必须依托具体的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程度、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发展程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综合水平以及应对问题情境的复杂和结构化程度[5]。简单地说就是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最终能够表现出运用各种方法和能力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特征,这才达到教育的目的。交流中发现很多音乐师范生并不了解真正的课堂教学,对新课改的各项要求与任务并不清楚,不清楚新课改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和音乐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当前教育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就无法在备课中用正确的角度去设置课程,做不到有目的地引导、启发。这就要求教师要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适当减少师生纵向交流,增强学生间的横向交流,鼓励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
2 吃透教材,备课前做好准备
在对高校音乐师范生具体的辅导中,笔者发现他们对于教案的编写,各种课型,比如微型课,微课,说课等等并不了解,在点滴辅导中才让他们真正明白该从哪些方面写出优秀教案,以及各种课型的区别,备好一节课才是能否走上讲台的第一步,如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对他们都是不小的挑战,只有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才能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凸显了大部分师范生对教材的生疏,比如有一位同学在讲授人音版八年级下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只是机械的讲授作者生平,作品背景,什么是协奏曲,只给学生听了爱情主题这一部分,就开始总结梁祝这首曲子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结合,这当然是不行的。笔者就这节课向她提出问题:“你讲这首曲子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结合是对的,但是在你的课程安排中哪里能体现出中国的味道呢?首先同学三载,共读共玩,这段欢乐的旋律来自越剧,你没有让学生听,而且这一段小提琴先模仿古筝,又模仿琵琶,是用西洋的乐器来模仿中国乐器的音色,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这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你没有讲。接下来最有表现力的英台抗婚你也没有欣赏,独奏小提琴代表英台,所有的铜管乐代表强大的封建势力,最终悲切的独奏小提琴在强大的铜管压迫下,音色被淹没,表现了抗婚的失败,而且这一段是用中国戏曲散板的方式呈现的。最激烈的哭灵投坟更是加上中国的乐器,突出使用板,是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最后锣鼓齐鸣,纵身投坟,是全曲的高潮。几乎所有带中国民族音乐色彩的段落你都没有在课程中聆听讲解,所以根据你的课推出梁祝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结合根本就站不住脚,学生会听得一头雾水,不明白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这就是一节很失败的课。”那么很明显这位同学自己都不了解教材,不了解这首曲子的结构,如何能讲出精彩的一节课?所以,吃透教材永远是第一步。
3 主次明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批改同学们的教案和视频讲课作业时,有一个很大的共性问题就是很多人把一节课笼统的从头至尾讲下来,欣赏学习几首曲子,什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一股脑的倾倒给学生,这是不可取的,内容必须要有重难点,侧重点,音乐作品较多的单元,讲授时可以拆分为两节课,三节课来讲授。一节课中可以精讲一首,其他简单聆听带过,在精讲的过程中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循序渐进的贯穿始终。整节课需要教师非常用心的安排,从一开始如何吸引注意力导入新课,到循序渐进地展开重难点内容,每个知识点恰到好处的引导嵌入,学生们合作探究,小组创编等等,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要合理分配衔接好每个教学模块,是非常考验教师的经验与功力[2]。
4 和谐课堂,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亲切温和的教态,能融入学生的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不是自己干巴巴的在介绍课程。可以用多形式的语言拉近师生的距离,创设宽松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比如:“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可以选择一位同学跟你一起表演吗?”“大家说他的演唱怎么样?”要多鼓励学生,多让学生去感受,去思考。笔者曾对师范生们多次强调:只要孩子们能通过感受、聆听、思考总结出来的知识点,就一定要引导着让他们自己去总结,通过个人经验感受学习到的知识一定会比听老师满堂灌的直接讲授要深刻得多,这也是笔者多年一线教学总结出来的经验心得。即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没有说出你想要的答案也要多鼓励,允许多元化思想的存在,因为每个人在音乐中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允许质疑探究。
5 因材施教,课堂组织生动有趣
课程的拓展创编内容可以多让学生参与,在互动中感受到了音乐作品,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定要切记学生的一切回答、表演、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高质量的评价,要清晰地评价出哪里好、为什么好,让同学们在老师的评价中去思索感受,当然也可以开展学生互评,教师要做总结补充。[3]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信息量大,互交性强,直观形象,通过大量图文音响,来刺激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这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的展开都有益处。
因材施教是尤为重要的,多了解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有音乐素养的一些学生为同学们展示表演,既丰富了课堂,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鼓励,又能极大提升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对于音乐素养稍微欠缺一些的孩子,教师可以多用智慧,用适合他们能力的方式多参与、多鼓励[4]。
在比赛中,笔者发现很多师范生都很花心思,比如学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加上了手语表演;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利用自制沙锤、水杯等身边的物品当做乐器来感受进行曲的速度、节奏;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更是运用了多学科渗透诗歌欣赏和诗配画的结合……这些都是非常好,值得肯定的优秀案例。虽然还很青涩,但已充分看到她们身上的潜力与努力,在以后的学习与教学中,多学习勤钻研,多多积累经验,假以时日他们必定都会成为称职优秀的音乐教师,让祖国音乐教育事业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