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让学生“能说会道”

2023-01-02罗顺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能说会道普通话口语

罗顺英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说话是人类社会应用极为广泛、使用频率极高的一项重要的语言活动,运用口头语言向别人输出的一切说话活动都必须具有较强的说话能力。在中职教育中,“说”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话语的正确表达,思想的交流,就业的机会等,而说话能力是绝大部分中职生语文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造成中职生说话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因是多数学生升入中职后,对语文课产生了轻视态度,认为专业课才是上岗的硬件,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因此,形成语文课马虎应付的普遍局面。这种单纯追求专业技能,忽视对语文的学习态度不利于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他们今后就业、参军、升学的机会,从长远眼光看,这种态度是要吃亏的。因此,我探究了其成因,总结出一些方法,让学生“能说会道”。

1 学生“说”的现状探因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强调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然而在现实课堂中,我们却不难看到,当教师有意识地把某个问题“抛”给学生,想请他们自由发表见解时,本来还有点动静的教室却霎时寂然一片。学生有的想说不敢说,有的不知从何说起,有的习惯于旁听静坐。结果,往往是在教师的“点名”之下才被动地应答。学生不想说、不爱说、不会说,以致很多人在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各种人际交往中迟于应变、怯于应对。而这种“说”的困窘,原因应是多方面的[1]。

应试教育,“说”沦为附庸。具有工具性的语文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始终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但长期以来应试时总是“卷纸一张,笔墨以对”,以笔论英雄,一张试卷定优劣,会说不会说无关紧要。因此,“听、说、读、写”虽被相提并论,可在实际教学行为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说”在不知不觉中已置于听、读及写之后,并逐渐地淡化为一种无关紧要的附庸。

教师旧有角色下,“说”的失衡。传统教育中,教师把说当成天经地义的“正事”,无视学生听的感受,学生只是规矩的听众,即使偶尔说了,也常常是对教师或课本话语的重复或附和。教师是长者、先生,是课堂权威,对学生的发言拥有绝对的评判权。于是,学生的发言常常不是放松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处心积虑地搜索教师心中希冀的答案,他们开口不是要告诉你说服你,而是在完成一项任务。

方言氛围内,学生不敢说、不会说。受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大胆说(怕普通话说不准确闹笑话)、不能流利表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日常生活中,学生时常可以用方言清楚地表述事物、事件,表达意向、情感,却不能用普通话作相应的顺畅表达。如语音不正,或按方言说法“直译”普通话,或对某种事物,用方言知道怎么称呼,用普通话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如此久而久之,不爱说、不敢说的心态愈加牢固。

现有条件下,口语交际课上不足、上不好。口语交际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而排在功课表上的一种摆设,课时常常被阅读、写作所占用。另外,对口语交际课认识上的误区及教师职业素质的局限,也使口语交际被虚化、表面化,甚至异化,使口语交际课程成为另一种“学舌”,而没有学生自己的声音,没有真正的交际[2]。

2 点滴思考与建议

2.1 语文课堂教师角色的转换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我们的学生能正确自如顺畅地“说”好我们的母语,能敢于并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既给“工具”,又成全“人”。所以,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就要为他们提供充分说的时空。那么,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是亟须的。

首先,教师应善于做一个倾听者。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最长”。教师应从滔滔不绝、严词厉色的说教转变为朋友式的亲切倾听,倾听学生的朗读,倾听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讨论;听出学生的心绪,听出学生的弦外之音。其次,当好对话者。对话意味着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间人格上的平等,意味着多元理解的共存、多层朗读的互重。这里,学生与教师一样拥有说的权利、说的机会,但它绝不排斥教师的存在,否认教师的价值,相反,它更强调教师导的技巧,重视教师点拨的作用。教师要当好对话者,就是要把握好听读与说写的角色转换,时而是倾听者,时而是应答者,听于畅言时,启于愤悱处,答于点子上[3]。如这学期一开始的语文活动课我就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带着笑容和鼓励的目光聆听学生的介绍,介绍自然大方、条理清楚的学生马上给予掌声鼓励;嚅嚅几句就无话可说的学生则及时引导:“可否告诉我们你来自哪里?”“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等,学生则在对话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表达,从而融通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2.2 创设“说”的良好大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和创设“说”的机会。首先,应倡导、营造一个说普通话的氛围,提供一个利于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大环境,给学生一个学以致用的场所。经常性地说普通话无疑是锻炼学生说的能力的最为直接的手段。可平时,我们常常是课上说,课后不说,课上说得很好,课后说得不规范。久之,所说的普通话与方言土调并重,普通话水平不能得到根本性提高。作为教师,既有义务说出标准的普通话,又要通过说真正起到身教示范的作用。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引导学生习惯于用普通话说,说好普通话,不怕说错,只怕不说。如用普通话表述生活词汇、日常琐事;也可在共同说普通话的交流中获悉、互补。如语文活动课中进行成语顶针接力、数字趣味成语、扩讲成语故事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也使学生普通话掌握更牢固。同时,不仅仅是语文课,其他学科课堂,也都要充分鼓励学生说,并加强对学生说的指导。此外,在课堂上,多创设学生感兴趣、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如授《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回答:人怎样活着生命才有价值?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我并没有说“好”或“不好”,而是引导他们从居里夫人身上去探索有意义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从他们热情的双眸中,感受到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而教《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作为年轻的女孩,你们爱漂亮吗?”“那你们怎样追求漂亮呢?买漂亮的衣服或首饰?”“当没有购买的经济能力时,你们会怎样做?”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纷纷结合自己实际发表不同看法,这样就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释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说”的能力。

2.3 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口语演练活动

我们一方面要摆正该课程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明确课程的实质,充分关注学生、关注生活,推动学生在积极交往中主动地言说,在言说中交往,在交往中展示、完善自我。如适当地开展朗读赛、演讲赛、故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为了朗读比赛,学生就得认真地练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文本意义;为了演讲比赛,学生就得大胆地说,说得响亮、说得清楚、说得感人。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爱说的勇气,为他们铺垫了会说的大道。值得一提的是,开展这类活动,要十分关注参与的广泛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朗读、演讲比赛的主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心声[4]。如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一般都需要经过面试,需要自我推荐,表现自我,使目标单位了解自己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因此我将课室模拟成求职场景进行专门的“演练”,很多学生“应聘”前都战战兢兢,但历经“战场”后都高兴地对我说:“嘿,我以后都不怕应聘了,我终于战胜自己了!”我还开展形式多样的辩论赛,如就班中两位同学因小事争执打架而其他同学不但不劝阻或报告老师还围观起哄一事为话题进行辩论,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拿到课堂上来交流,正确地加以引导。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有“说”的机会,还学会怎样做人,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能力。取得一石三鸟的效果。

2.4 在试题中为“说”腾出一席之地

现在的考试基本上都是笔试,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师生说的意识,弱化了人们对说的重视。在考试中如加入口试题,可以给说增添一个有力的“筹码”,为说提供一个显性的评价体系[5]。有了考试的指挥棒,人们对说的训练就有了动力与方向,说就会得到师生应有的重视,学生不想说、不敢说的现象也就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总之,当前的教育,我们亟须大力推动学生主动言说、想说会说,使学生在说中接近真理,学会合作,敞亮自我。

猜你喜欢

能说会道普通话口语
长得真可爱
酒中的口语诗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便当会说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麻油屁股”李小跳
17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