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2023-01-02况爱农
况爱农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现代教育技术》是我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根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构设计,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并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体现出来。由于师范生的特殊性,可以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与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发挥好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帮助及引导我校师范类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今后努力做教书育人典范,这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路径践行课程思政。[1]
1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特点,创新课程思政理念
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原则,创立“教师思政+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思政+学生思政”三位一体的具有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理念,体现本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独特作用。
首先提高授课教师思政素养,坚持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担当放在首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与思政素质。课程层面,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根据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确定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指导思想,坚持思想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育人的重要功能。而在学生层面,由于本课程授课对象是高职师范类学生,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以师范生的师德建设为抓手融入思政元素,一是师范生应具备爱国敬业之德(爱国、敬业);二是师范生应具备为人师表之行(敬业、平等);三是师范生应具备与时俱进之品(敬业);四是师范生应具备尊爱学生之情(平等、诚信)。总之,既要让学生成为具有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更应该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健康身心的社会人。
2 依据课程的特点,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依据课程特点,确定了《现代教育技术》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育人目标,将其分为“知识—思维—能力—价值”四个层次:
(1)知识层次致力于构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体系:①精准掌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概念的内涵;②挖掘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③建立理论之间的关联,形成理论知识体系。
(2)思维层次致力于打造科学思维方式:①科学研究方法训练;②基于方法训练成果,培养批判性思维;③挖掘政治现象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3)能力层次致力于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①理论应用于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②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③基于实践活动创新理论。[2]
(4)价值层次致力于厚植家国情怀,热爱教育事业:①扎根中国大地,致力振兴乡村小学教育;②开阔视野,认识并感受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③厚植爱国爱家乡情怀,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
3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
秉持课堂处处有思政,时时在育人的指导思想,深入挖掘数学课程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从抽象到具体、化无形为可见。
例如在讲解音频素材的获取与处理中的制作混音项目这个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与信息化素养,结合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我们在选择案例时选择了制作小学语文课文的朗诵配乐。在任务实施环节,我们设计了教学情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时,为了激发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诗中体现的延安精神,需要利用音频编辑软件AU自己录制课文的朗诵,并进行配乐,最后做成完整的配乐朗诵作品,作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信息化素材使用。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代入感。深刻体验职业荣誉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教师从旁指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完成本任务,使学生具备多媒体音频素材处理能力,激发同学们爱国热忱,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怕困难、团结友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润物无声的将思政元素融入案例中。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优秀作品在课堂中展示分享,然后进行组间和小组互评,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审美能力。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和评价,达到赏美尚美,追求卓越的效果。[3]
4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和寓教于乐的课程思政手段、方法,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感到放松、融洽和愉快,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并且亲其师,信其道,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1)注重高职教育及课程教育的功能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每期的第一次现代教育技术课上,任课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高职教育也是一种全面的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精神层面的教育,其次才是专业知识教育。
(2)注意渗透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注重在讲授现代教育技术课的过程中,在传授教育技术知识的同时,注意参透教育技术知识中所隐含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并将其明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要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课程中文化的传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的意识;挖掘课程知识点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做事、待人的精神、品质、情怀。在讲授模块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时,通过介绍教育家的故事,教育技术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史,使学生体验教育技术的文化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4]
任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知识点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将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家国情怀等融入课程知识教学过程。如讲到图像处理技术时,让学生化身小学班主任,制作建党或者建国题材的主题班会宣传海报。在讲解视频处理时,选取小学语文中赵州桥这篇课文作为素材,制作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古代和当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聪明的才智,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5]
(4)不断挖掘课程思政新元素,并适时融入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教师在教学中也结合当前时政,适时挖掘思政新元素,及时将新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个阶段。在各个教学模块也可以精选一些时事相关素材配合进行使用。[6]更加有效地达到课前启华、课中内化、课后深化的思政育人目标。
5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开展德育自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走上讲台,自发地表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抒发深厚的家国情怀,表达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形成“教师影响学生”“课程影响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带动学生”的思政路径,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努力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