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食品工艺学第二课堂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2023-01-02安崇霄马艺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组第二课堂

安崇霄,马艺修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目前,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背景下,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外的延伸与补充,能够通过其自身所特有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开放性[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展现大学生的优势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学习的兴趣,正逐渐被重视与应用推广[2]。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自古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工食品因保持其原色、原味及食品营养成分的优越性备受关注。而青年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由于每月生活费的自由支配,已不再仅仅简单满足口腹之欲,更多地开始关注新奇、味美和色泽丰富的食物,同时在当前特殊形势下,让曾活跃在户外的高校学生开始转向在屋内与家人尝试进行各类食品的制作,并在原有制作技巧上不断创新开拓,在增长趣味同时增加自身技能和创作能力。

为锻炼和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增进师生之间学习、交流探讨,打造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层层互动与创新协作能力,在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同时,锻炼和提升当代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青年学生对食品制作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协作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实践应用型人才,特开展大学生食品工艺创新制作大赛第二课堂建设。

1 活动组织实施基本情况

活动对象为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比赛环节分为专业组与非专业组,专业组要求食品类相关专业。本次活动由5名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其中指导教师由1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实验员以及2名政治辅导员组成。活动时间为2021年10月-2022年4月,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22年2月28日前完成)为制定食品工艺创新制作大赛方案和制作食品工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阶段;第二阶段为(2022年3月31日前完成)开展食品工艺创新制作大赛阶段,第三阶段(2022年4月30日前完成)为进行材料整理及总结阶段[1]。

1.1 第一阶段(2021年10月-2022年2月)

在12月30日前,由本科生在具有较强的食品工艺学知识背景的研究生协助下,通过明确本次活动背景及目的意义,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初步制定食品工艺创新制作大赛的活动方案以及食品工艺问卷内容。在1月30日前,由专业教师及实验员老师对学生所制定的方案及调查问卷内容进行审核,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给出修改建议。2月25日由学生开展线上与线下问卷调查,线下由专业课程学习的本科生分小组在校园开展问卷调查,线上则由各学院辅导员老师进行转发,最终对在校大学生关于参与食品工艺学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及需求性进行收集和系统性分析。

1.2 第二阶段(2022年3月18日)

于3月18日开展食品工艺创新制作大赛。比赛分为专业组与非专业组,专业组(要求食品类相关专业)。参赛人员涉及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要求作品主题要求契合喜迎新疆农业大学七十周年校庆,题目自拟,小组成员为2-5人,采用膨化、发酵、烘焙等食品加工工艺,制作富有创意、独特新颖、营养价值丰富的食品,同时将所做食品的工艺、流程及特色制作成 PPT进行汇报,每组5分钟的时间。要求PPT制作简单大方,讲解清晰。所有食品工艺的汇报均做成展板进行宣传,并对活动过程进行录制,进行总结交流。

1.3 第三阶段(2022年4月底前)

于4月18日前,对所收集的问卷调查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进行食品工艺创新制作大赛的相关材料整理及总结。

2 活动实施拟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拟解决的重点问题:(1)工艺食品创新制作大赛第二课堂总体方案的制定;(2)增强学生自我主动探索、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将知识转化应用于实践活动。

难点问题:(1)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结合防控要求,制定食品工艺创新制作大赛第二课堂总体方案。(2)如何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知识全面转化为实践应用,并优化食品工艺的创新制作的活动效果。

3 活动完成的情况

3.1 食品工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2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07份,其中男生占39.45%,女生60.55%。调查年级主要分布于大一(28.21%)、大二(24.65%)、大三(22.84%)、研究生(21.3%),调查专业对象为食品类专业(54.44%)、非食品类专业(45.56%)。

根据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68.72%的学生表示特殊时期在家进行过食品制作,31.28%学生表示尚未尝试过食品制作,其中进行制作食品的学生里初次制作时便一次成功占58.24%,需进行至少两次制作成功的占41.76%。日常饮食中喜欢偏辣的占 66.67%,其次是喜欢偏甜的占62.80%,喜欢清淡的和偏酸的分别占37.87%和32.64%;在日常喜好制作的食品类中,肉制熟食类占63.51%,果蔬榨汁类占60.36%,油炸烘焙类占51.28%,对于干制果蔬类和冲泡食品类则分别仅占33.33%和28.60%。对于关注日常饮食的营养搭配方面,目前大学生一般关注占56.21%,其次35.31%表示十分关注,仅有8.8%的学生表示不关注饮食的营养搭配方面[2]。

综上所述,在生活中,当代青年人其实更倾向于制作味道和口味较为突出的食品,比如麻辣类型的肉制品(66.67%)、甜度较大的果汁饮品(42.8%)和油炸类食品(51.28%),但对于第一次遇见的食品,更多人则表示食品的香气(82.84%)、形状造型(67.85%)以及色泽(64.3%)和原料表是否营养搭配(64.3%)是引起自身兴趣的关键因素,仅有25.84%的学生认为食品的名称是引起自身兴趣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开展食品工艺学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学习食品营养及相关知识,68.58%的学生认为十分必要,愿意积极参加;其次表示一般愿意参加、学习的占24.71%;表示无所谓的较少,仅占6.17%。为开展食品工艺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

3.2 食品工艺创新制作大赛活动开展情况

尽管在活动报名阶段,各学院学生均已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但为配合现阶段特殊形势下的防控要求,经赛前初步筛选,共有31组学生参与比赛(专业组20个,非专业组11个)。本次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参赛人员涉及本科生、研究生,共计120人),活动覆盖面广(共有7个学院参赛)。经过学生团队协作,最终收集有效作品31份,并由各团队派出一名代表进行PPT讲解汇报,最终通过线上投票、线下比赛综合得分形势评选出优秀作品[4]。

4 活动实施效果

通过本次第二课堂活动实施,能够让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够同台竞技,打造出师生之间学习、交流探讨与创新协作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对食品制作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协作能力,展示出当代高校青年朝气蓬勃、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能够让老师与同学们一同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并通过以赛促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并进,用美食与无限创意展现已对母校70周年华诞的祝福和对食品专业的热爱,进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协作能力,养成不断拼搏的精神。

5 改革建议

尽管学院在教学与实践水平等方面,对内正不断强化提升师资水平来培训培养创新性新型人才,但在进行教育实践转化和培养学生成为真正实践应用型人才方面仍与内地著名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建设师资队伍和调整结构方面还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力争打造出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层层互动与创新协作能力的实践教学团队。同时学院应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对外引入各项课堂活动,探索一种集多学科联动进行的食品类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各专业创新型教师讲授实践知识的合作教学[5]。

猜你喜欢

食品类专业组第二课堂
新高考志愿填报模式详解:“专业(类)+院校”VS“院校专业组”
新高考志愿填报模式详解:“专业(类)+院校”VS“院校专业组”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动物药专业组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