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探析

2023-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挫折理想信念心理

刘 捷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育人”。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好,生活大多一帆风顺,当面对困难挫折和社会挑战带来的压力时,很多大学生难以适应,导致心理问题频发,难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剖析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因素,通过有效方法培养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1 挫折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挫折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中遇到的未能满足自身目标的阻碍,从而表现出郁闷、失落、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1],当这些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舒缓和排解时,大学生长期处于压抑、恐慌、无措的状态下,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产生错误的思想或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承受力,有利于预防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分析

2.1 客观原因

2.1.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关键场所,家长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法,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在的大学生,00后占据重要比重,家庭环境普遍良好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中长大,一些父母更是事事包办,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很少有吃苦头的时候,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2]。而且,大多数家长普遍在意的还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坚毅品格的塑造。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逐渐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过分的呵护让孩子形成了软弱、被动、依赖性强的劣势性格,遇到些问题只会寻求帮助,稍有不顺,便可能承受不住,无法正视挫折,从而造成心理防线崩塌,一蹶不振。

2.1.2 学校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教育主要还是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以学生的成绩高低作为标准[3],忽视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以及学生的人格和品质的培养。一些模范生在老师的“特殊关注”下成长,稍有不顺便很可能出现脆弱的心理状态;学习一般但又十分努力的学生在学习的高压和对未来的未知中容易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进入大学后,高校的挫折教育制度目前也不是很完善,缺乏对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状态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在遭遇问题时无法适应,容易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2.2 主观原因

2.2.1 自我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反差

当代大学生大多自信张扬,思维开阔,对未来充满幻想和自信,有自己的一套处事的方法。但是,由于自身生活阅历太浅,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不足,容易制定过高而难以实现的目标。在人才济济的大学环境里,失去了以往的优势,一方面当美好的目标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和阻力,看到了努力的艰辛但又不愿为之付出更多的艰苦而自强向上时,便很容易丧失自信,伴随而来的都是焦虑、逃避与不安的情绪。另一方面,当看到其他学生比自己拥有更好地完成条件时,他们还会产生不平衡和埋怨的心理状态,甚至会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2.2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奋进向上的。但是,由于当前我们处于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信息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很容易被错误观念所影响,对事情缺乏正确理性的认识。同时,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会对他人提出不适宜的要求,一味要求他人和社会如何善待自己,却从不自己做出改变,稍有不合不顺便诉苦抱怨,只想着逃避现有环境,严重者甚至会自暴自弃,形成心理疾病[4]。

2.2.3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众多青年学生交友、娱乐、发泄、购物与搜索资源的平台。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交友遇到难题时,也会在网上寻找到答案。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虽然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当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目标时,他们常常会把网络当成自己的精神寄托,长此以往,他们缺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独立生活能力欠缺,遇到问题会选择逃避与身边人的沟通和交流,更容易产生挫败感、自卑、孤独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对青年的寄语中指出“要从挫折中汲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然”。青年一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应对,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具备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无惧挑战,实现人生价值。

3 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心理素质

一个人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便会有明确的目标,并愿为之奋斗,自强不息、排除万难。理想信念具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前进动力和精神状态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渥,是家中的宠儿,再加上大部分时间基本都是在学校学习,社会经验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在心理上断乳期较为困难。正因如此,大学生在“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具备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开展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完善思维,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锤炼意志品质,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勇敢面对,砥砺奋进。

3.2 开展挫折情境教育,提高承受能力

针对大学生在学校的不同阶段的情况和需求,高校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适时适度的挫折情境,比如大一入学适应性阶段的学业挫折、中高年级阶段的恋爱,情感,人际交往挫折、毕业年级阶段的求职挫折等[5],让大学生对可能出现的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并在体验挫折的过程中学会舒缓情绪、分析原因,做到身处困境,能够坦然应对,在不断总结经验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成长中的各种挑战。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健全人格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具备为大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开阔的活动空间的条件,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止停留在宿舍、食堂、图书馆和操场,从而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同时,为大学生创建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平台,例如:乐团、羽毛球社、书法社、棋社等,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不仅能为大学生创造展现自我、发挥所长的机会,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最重要的是有利于让大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消除挫折感和自卑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全的人格。

3.4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投身社会实践

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不能只依赖于学校方面的教育培养,更要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为辅的三方合力。首先,家庭教育理念的改变很有意义,要让家长关心的不再只是学生的成绩,更不能一味地宠着他们,学会适当地让孩子吃些“苦头”。对于孩子的错误,也应及时批评和引导,让他们懂得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另外,大学生要实现综合发展、能力提升,也离不开社会实践教育。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让大学生去贫苦地区支教、去社区实习等,走出学校和家庭的闭合舒适圈,从自己的工作体验中体会生活的艰苦,接受社会的考验,锤炼担当责任感,培养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

4 总结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恋爱、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更有责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锻造更坚强、更有力量的人格,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堪当大任。

猜你喜欢

挫折理想信念心理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心理感受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