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视角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现状的探究和对策
2023-01-02吴贤义
吴贤义,肖 婧,刘 伊
(湘潭理工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1 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现状
1.1 政府层面
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发展万众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1],从政策上带动高校、企业加入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政府的创业创新政策支持在高校与企业合作上缺少完备的相关政策和具体的配套措施,多种政策还停留在形式上,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后续执行能力欠缺,政策的落地实施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另外,由于政府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扶持力度不够,不同高校间的科研资源和资金差别很大,导致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定力不足。
1.2 高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最主要的基地之一,当前我国的创业创新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上,还停留在形式上的选修课性质,与学生的专业课关联性不大;内容上,创业创新课没有高校的办学特色,课程模式传统单一,并没有带领大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流于表面,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优秀的创新创业灵感难以得到实施。
1.3 社会层面
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关注度相对欠缺,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和环境。在国内大环境下,企业作为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并未与学校形成校企联合的完美闭环,往往是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企业无法承担所有创新创业项目,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力持续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进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产业孵化基地通常属于长期投入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金钱与时间,由于相关政策体系尚未完善[2],政府、企业、高校精力有限,各方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保持的关注度不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1.4 大学生层面
创新创业项目的推动,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和企业的项目吸引,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作用。但是通常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国内创新创业的趋势偏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往往趋向技术难度较低的行业,极少将目光投向高新技术产业。
2 基于协同视角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因
2.1 政策的制定实施受到多方因素影响
政府的政策并没有将高校、社会与自身融为一体,缺乏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难以形成协同效应[3]。由于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多机关、多部门、多组织的协调与合作,所制定的对接政策与顶层设计的政策存在着罅隙[4],所以由于其复杂性与生效的时效性,政府无法及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实际所遭遇的局限与困境。政府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宣传与解答力度不够,许多大学生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学生有想法而不会实施。有些地方政府公布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审批流程复杂而且进程缓慢,往往大学生会因审批流程影响创新创业项目的执行进度而不愿意去申请。由于政府只能在宏观层面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创业指导,无法有效落实到具体项目,政策不够完善所引起的问题使得项目的成效性与政府的期望值产生了一定的落差。
2.2 高校人才培养上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学校向企业输送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反馈学校创新创业信息以帮助学校改进“双创”教学系统。在高校教学方面,仍旧无法彻底摆脱教学模式上的惯性,学生实践能力弱。企业渴望获得技术性强的人才,而实际提供给大学生的实践岗位和机会很少,自身对于人才培养的又关注度不够。校企联合虽为学生提供大量技术指导与经验支持,学生在实践经验上的空缺依旧致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所提供的帮扶措施之间无法进行妥善的衔接,不能协调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容易导致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出现断层。
2.3 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之间尚未形成协同
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合作发展,其原因根本在于各主体间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上存在理念差别。高校和企业的发展理念不同,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度也不一样,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往往企业认为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自身的关系不大,参与积极性较低。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对两者的促进措施和保障措施不够,不利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和稳定发展。
3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协同对策
3.1 构建实时性和可操作性的协同政策体系
在政策的制定上,为扶持大学生创业创新切实制定落实有效的优惠政策。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和相关行业、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相衔接,形成协同。各地方政府在结合国家大政方针与地方实际发展状况下,因地制宜地灵活制定具体的政策。政府要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关注度,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并为高校和大学生及时解答政策上的疑虑,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提供高效便捷的问题反馈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政策保障。一方面,加强国家与地方政策制定的协同性,促进二者的政策互补;另一方面,加强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政策和措施的协同性,促进三者之间的政策联动性。
3.2 合力共建知识协同体系
3.2.1 积极优化创业创新课程
高校的创业创新课程要与基础通识教育相结合,开设跨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利用不同的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高校要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开设创业课程,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实践上,高校缺少拥有创业实践经验的讲师,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和专家学者,为学生提供更加权威性和针对性的系统指导。
3.2.2 培养创业创新实践能力
综合性管理知识和行业信息等不能只从课堂课本中获得,因此,还要积极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形成知识和实践的协同。高校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发挥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作用,企业结合自身经营情况与高校建立合作项目,共建实验基地,接收创新创业意向强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等,为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做好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例如,我国知名企业吉利汽车集团办建了自己的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培养人才。
3.3 构建协同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建设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帮助高校建设孵化产业基地,建立强有力的合作帮扶关系。政府可以扶持并协同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机构,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提供项目推介、申报、评估、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缓解高校因资源不足带来的教育压力。在集中整合各方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校中具有较大开发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工作,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分别在科研创新工作中的资金扶持、技术支持与研究资源上的支撑作用,实现创新实践过程中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优化。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依托已有创业创新资源和平台,提高实践创新意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
3.4 构建创业创新资源协同
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资源的协同作用,将扩大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的渠道和方式。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创业创新资源协调机构,将政府的劳动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与企业以及高校相结合创建信息互通网。高校内部要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实现协同推进,形成高校内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5]。由于各高校的创业创新实践水平不一,可以定期举办高校创业创新论坛大会,相互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实践项目的推动和落实还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对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服务,各部门要相互合作,形成工作流程的协同,避免创业的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归口,导致责权不明、各自为政的现象[6]。提高服务意识,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便利。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实践不应仅局限在校园,要积极面向社会,大学生也需要打开视野,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主动掌握并利用自身的周围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