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院校美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1-02曹琴
曹 琴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1 美育教育的概念和地位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近年来,国家多美育教育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美育教育的现状
中西现代美育的比较研究告诉我们,美育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国家意识”与“全民意识”的统一。这主要是由美育作为人类的重要社会活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性质决定的。[3]按照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运用美的规律、美的载体、美的方法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通过美来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美促德、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健体、以美育美、以美促劳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4]虽然各所高职院校,尤其是旅游院校一直推进美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校对美育的推进不够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五育中的德、智、体和劳课程基本都涵盖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而对美育的教学缺失,大多学校仅仅将美育课程设置在选修课程,而忽视其对学生成才的助力作用。此外,美育教育缺乏系统性、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从学生学情和学校、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课程之间的逻辑性、连贯性较弱,造成学生对美育教育的重视不够,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局面。
2.2 学生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学生从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主,造成美育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对美育塑造心灵,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进入大学后,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学校氛围,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不强,没有从思想根源接受美育,也缺乏相关系统性的学习,美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2.3 师资力量短缺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师生比严重不足,在美育教育方面更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一般的美育教育工作大多数由美术专业和音乐专业的教学担任。这些老师大多从本专业的角度针对课程进行讲解,而缺乏从美育教学的角度进行教育。不仅如此,全国高职院校的美育教材也非常短缺,以高职旅游院校尤其如此,缺乏行业特色的美育教材,也为教师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2.4 美育的评价考核单一
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多设置在专业选修课程,其考核和评价标准多采用其他理论性课程考核,仅仅依靠一张试卷的选择、填空、问答等题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造成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情况,而应该根据课程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改变学生应付考试的目的,用心去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
3 对策研究
3.1 建构高职旅游院校美育课程体系
聚焦高职旅游院校在专业布局、学情状况、职业面向等方面的特点,发挥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在协同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改变目前高职旅游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优化、创新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高校美育课程育人实效。具体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工作展开:一方面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美育课程有机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之中。根据学校特色和美育教育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在全校开设两门公共的美育教育课程,以完成在基础层面的审美能力教育。然后结合各专业特色,开设两到三门的专业美育课程,将美育课程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此外,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2~3门美育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选择一两门课程,保证每学期有一到两门美育课程。另一方面将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等活动融入美育教育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能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开发一些有特色的美育实践和体验活动,让更多学生投入其中,发现美,创造美。
3.2 建设专业美育教学团队
组建一支跨专业、跨学院的专业美育教学团队,改变以前各自授课的局面,在学校层面类似公共基础课程一样,围绕一到两门全校范围内的公共美育课程,统一制定教学标准,集体备课。此外,加大对师资的培训力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安排学校老师参与各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教学美育课程体系的培训,开拓老师的视野,同时请外校的、企业的美育老师进校,对全校师生进行美育培训。同时,给予美育教学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校内老师参与各种教学比赛和学生比赛,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师生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3 完善美育评价标准
美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和传统教学的评价有一致性,更有独特性。因此,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应该改变以往“试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更重视过程性考核,注意学生在美育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用一双美的眼睛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期终考核中,可以通过演讲、辩论、表演、展览等多种方式,将美育教学的成果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拓展美育教学的可视性、可观性和传播性。完善的美育评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临时抱佛脚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现代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开发沉浸式教学模式,同时量化评价标准。
3.4 将美育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会贯通
美育教学不仅仅是只靠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类似课程思政一样。在课时短缺的情况下,将专业课程教学和德智体美劳教育相结合,发掘其蕴含的美育元素,这是在高职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最可行的方案之一。将美育思想、审美等巧妙的和专业技能点相结合,实现融会贯通,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模式,这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上更细致,以案例、问题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去寻求美的真谛。
如在旅游院校普遍开始的《旅游文化概论》中,可以旅游文化的美学价值贯穿在课程始终,通过探寻式、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旅游文化的美学意义。在《前厅服务》中,可以展示工作的酒店工作服的美、态度的美、礼仪之美、劳动之美等,以榜样和模范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其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的工匠之心。《布艺产品设计》是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发掘江苏红色文化的美学元素,并进行提炼、重构和设计,开发系列布艺文创产品,并获得多次设计大赛的奖项。将专业课程与美育相联合,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创造身边的美。
3.5 拓展美育教学成果的传播
美育教学成果不仅需要发现,更需要传播,将美育的种子如同蒲公英一样飘向远方,除了通过常规的展览、展演以外,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传播美育成果,拓展美育的教学影响面。[5]非遗剪纸国家级传承人王宪苓老师利用抖音平台直播剪纸技艺,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其中不少是旅游院校的学生,他们纷纷将所创作的剪纸作品发布在互联网上,起到了较好宣传作用,也拓宽了美育教学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