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虚拟社区失范行为的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以高职“表白墙”为例

2023-01-02陈耀燃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三全育人投稿

陈耀燃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新媒体时代,虚拟社区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表达与交际的重要媒介,其中,“表白墙”因具有投稿门槛低、信息交互性强、讨论参与度高、聚焦校内动态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与使用,不断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生活当中。虚拟社区为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个别学生的失范行为,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以高职“表白墙”为例,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就破解高职院校虚拟社区带来的学生行为失范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探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实现全员化协同、全程化贯通、全方位供给的思政教育路径。

1 “表白墙”的功能特点及其衍生的高职院校学生失范行为问题

“表白墙”原是大学里一个为了增进男女生交流的QQ应用,同学们可以通过“表白墙”在线“捞”到自己感兴趣的陌生人,从而拓展人际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白墙”的载体从原来的QQ扩展到微信、微博等虚拟社区平台,其功能也不仅限于“交友表白”,校内学生可以通过关注或添加“表白墙”的运营者为好友的方式私发信息进行投稿,再由运营者对看到的消息进行截图发表,以实现情感交际互动、发布寻物启事、二手交易、跑腿招募、问题讨论、网络声讨等功能,由此也就在校园中出现了“在家靠父母,在学校靠表白墙”的说法。

“表白墙”常见的名字包括但不限于“表白墙”“墙墙”“树洞”“万能墙”等,一般由校内学生或者校外社会人士私自搭建以及运营,并没有向学校的主管部门备案或注册,缺乏有效监管。另外,处于野蛮生长状态的“表白墙”在运营过程中为扩大其在校园的影响力,常常在没有取得学校授权的情况下借用学校的名号、标志或别称。这就使得“表白墙”隐藏着各种风险,由此带来学生各种失范行为,增加校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一是匿名投稿,纵容造谣网暴行为。由于“表白墙”投稿审核门槛低,投稿人在使用社交软件账号投稿时一般不需提供任何身份识别信息,甚至可以选择匿名投稿,而运营者一般在发表前也不会对匿名投稿的内容进行核实,这就使得“表白墙”一度成为校内谣言的温床,甚至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激发校园矛盾。而“表白墙”运营者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不惜放纵投稿,甚至会恶意炒作,在热门事件上添油加醋、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在学生之间左右舆论,使得“表白墙”成为校园矛盾对立的主战场,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管理负担。

二是偷拍“捞人”,放任隐私侵犯行为。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认识自己在校园内遇见到的陌生人,有时会通过偷拍方式在“表白墙”上投稿并在线“捞人”,公开征求他人班级、真实姓名或联系方式等信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大部分时候在“表白墙”上投稿在线“捞人”的学生并未意识到该行为已经涉嫌侵犯被拍摄者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触碰到了法律红线。有的学生甚至出于私愤,通过“表白墙”进行“人肉”。而这类触碰法律红线的“捞人”“人肉”的方式也引发了学生关于校园隐私的担忧。

三是利益驱使,任凭刷课替考行为。“表白墙”运营团队在累积有效用户之后,便会挖空心思在运营之余将流量变现,中饱私囊。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运营团队不惜以学校名誉为代价,默许刷课、替考等黑色产业在“墙”内生长,甚至给不法分子进行的含有虚假内容的商品或服务宣传活动,成为诈骗“魔爪”频频伸向校内学生的“桥梁”。

校园“表白墙”的成立初衷本是为交友表白、校友互助,但由于运营者追求流量变现、学生法律意识欠缺、匿名投稿成风、缺乏学校监管等因素,这就使得各种“表白墙”一度成为造谣生事、发泄私愤、网络暴力、泄露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名誉权、“刷课”、“替考”等失范行为的温床。近年来各校“表白墙”乱象丛生,由于这类“表白墙”在校内范围具有强影响力,加之学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作祟,这就极容易使得失范行为形成“破窗效应”,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2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虚拟社区失范行为的思政教育问题审视

针对高职院校虚拟社区存在的失范行为,思政教育不可缺位断线。第一,要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否则将承担不利法律后果,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第二,要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在任何言论面前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明辨是非,遏止谣言的泛滥传播,不给谣言滋生土壤,自觉抵制谣言;第三,要加强学生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不应该因在网络社区匿名就使用低俗用语,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第四,要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当学生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并且能够让他们逐渐自立。但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

(1)全员参与机制亟须完善。尽管全员育人是高职院校的应然取向,全体教职员工都要肩负育人职责,但部分高职院校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工作相关的全员参与机制并不完善,在实践中相关工作仍主要下放到辅导员、班主任手中,鲜有教学和其他服务管理人员参与,院校未能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职责,最终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相关培训和考评机制,教育工作者缺乏以“变”应“变”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地顺应时代、了解学生网络虚拟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学生使用习惯的动力,使得社区网络素养与育人能力不足,最终整体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工作的实效难以得到提升。

(2)全过程衔接模式亟待健全。全过程育人强调要在时间维度上将各阶段的思政教育衔接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贯穿学生学业生涯始终。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实际工作中,全过程衔接模式并不健全,并未把准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甚至有的高校仅在新生入学时进行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而忽视了高年级学生群体的育人需求。特别是毕业年级学生容易有毕业压力、求职压力,在压力下往往很难保持明非辨别能力,容易被利用在“表白墙”发泄私愤或造谣生事等,此时就特别需要思政教育引导。

(3)全方位联动矩阵亟盼强化。全方位育人应坚持育人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要素结合起来,并做到各要素之间的有序配置和有效整合,打造全方位的育人矩阵网络。然而在工作落实中,部分高职院校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未形成有效联动矩阵,教育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未多样化,大部分囿于理论课教学,仅仅单纯说教和理论教育。而单向灌输、僵化、“苦口婆心”的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甚至会让学生表现出戒备和抵制的姿态,导致学生対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最终无法筑起多元立体的协同育人体系。

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针对虚拟社区示范行为的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份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2]的目标要求。“三全育人”擘画了新形势下高校新的育人格局,为破解高职学生虚拟社区行为失范问题的思政教育路径给出了新的思路。高职院校要在遵循规律结合特点把握趋势基础上,画好“三全育人”同心圆,有针对性地构建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路径,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统筹”与“提升”并重,完善机制实现全员化协同。第一,明确责任边界,全员统筹联动。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的“单打独斗”,需要统筹整合包括学工部、学生处、教务处、网络技术中心、宣传部等在内多个部门的作用和功能,完善全员参与协调统筹机制。一方面,要在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上,成立工作专班,确定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做到工作底数清、形势明,抓短板补弱项,迅速提升各项工作质效,实现多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联动,确保责任边界清晰、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坚持一事一主体、一主体一责任人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把责任落实到每个教职员工,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岗,保证每个教职员工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密切“联”起来,真正“动”起来,实现全员联动协同育人,不断提高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第二,全面强化教育队伍建设,提升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能力。建立针对虚拟社区的知识和思政教育技能专题,并纳入培训和考评体系,着力提升对虚拟社区的驾驭能力。一是邀请专业的虚拟社区工作者定期开展培训,并结合最新虚拟社区失范行为案例进行总结分析,使得每个教职员工能够了解学生网络虚拟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学生使用习惯、兴趣偏好,随时关注虚拟社区中学生关心、热议的话题事件,准确掌握学生的虚拟社区状态,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拉进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跟学生一同“玩转”虚拟社区,变“管制”为“疏导”,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并成为虚拟社区风险的“守望者”;二是结合工作岗位和职责对教职员工实施差异化思政教育培训,分别加强虚拟社区相关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技能,并将培训成绩纳入个人年度考核,充分发挥考评“指挥棒”的效力,最大限度唤醒育人主体的原动力,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能力。

(2)“通盘”与“精准”兼顾,健全模式实现全程化贯通。第一,通盘谋划,各阶段有效衔接。一方面,要设计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布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通盘谋划,系统施治,使网络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像链条一样有效衔接,能够做到贯穿学生学业生涯始终,保证教育的连贯性,实现在校学生的全范围覆盖,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发挥最大的潜能,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针对虚拟社区思政教育的整体效应。另一方面,要强化网络育人的顶层设计,充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技术应用与传统思政教育实现优势互补,突破时空的限制,从线下延展到线上,校内拓展到校外,课上延伸到课下,使针对虚拟社区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当中,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使全程育人成为可能。第二,精准发力,因“阶”施教提实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需求,以差异化教育实现因“阶”施教。大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校园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奇和陌生的,因而富于能动性和积极性,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茫然和困惑的情形,容易通过“表白墙”沦为诈骗、虚假广告、谣言传播的对象。因此针对大一新生,需要重点增强其是非辨别能力,增强防范意识,提高防骗能力,引导学生在任何言论、信息面前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明辨是非;大二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诸如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困惑,在“表白墙”中容易发生偷拍表白、在线“捞”人、“挂人”、“人肉”等可能涉嫌侵犯被拍摄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的行为,因此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并且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它;大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就业、升学等诸多因素,其承受的压力明显增多,在压力下往往很难保持明非辨别能力,容易被利用在虚拟社区肆意发泄或造谣生事等,因此需要重点加强学生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创新”与“典型”结合,强化矩阵实现全方位供给。第一,创新实践形式,提升育人实效。创新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学生管理部门联合其他部门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虚拟社区思政意识的实践活动,例如舞台剧、辩论赛、脱口秀、沙龙座等多种形式,改变由学校单一主体实施思政教育的工作局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从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转变,使其能够以一个教育“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思政教育当中,而非作为一个“受教育者”简单机械地接受教育的单向输入。通过建立多元主体的思政教育空间,引导学生懂得自觉接受虚拟社区思政教育的必要性,积极参与到教育实践当中。从迎合学生到吃透学生,引导学生以高标准激励自己,以严要求规范自我,从而激发出他们清朗、阳光、活跃的网络行动力量,充当维护虚拟社区文明的“志愿者”。第二,用好典型案例,开展有效宣传教育。用好用准典型突出案例,统筹协调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宣传,引导学生自觉维护网络文明,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以学生喜欢“看故事”为切入点,利用学生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案例充满了好奇心的心理特点,重点借用抖音、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等虚拟社区的热门事件,并将这些案例与所要宣传的思政教育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其学习兴趣,达到把道理讲活的目标,这样才能使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被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迎合学生受众的信息接受偏好,着力打造和重点建设富有影响力的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类宣传平台(如微博、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实现宣传工作载体层面的推陈出新,使针对虚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载体更加丰富立体,提升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力度,服务学生的精神需求以及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三全育人投稿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欢迎投稿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虚拟社区感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