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01-02康晟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心理品质心理学

康晟兰

(邵阳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 邵阳 422200)

0 引言

在社会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各行业都获得了良好发展,并全面进入到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现代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比如,对现代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主动改变自身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今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界的重要思潮,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较高的教育指导价值,将其引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加强相关研究。

1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简述

马丁·塞利格曼和劳拉·金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他们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这一概念,并掀起了一股全新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强调人类主体能动性和正向的内在资源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积极心理学中肯定了心理学的价值,在该理论体系中认为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还可以帮助人类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让人类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1]。随着人类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也变得丰富起来,其中主要包括积极的直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性、积极的社会环境等主题。

1.2 心理健康教育的简述

心理健康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基于人类心理状况和问题展开的教育形式。目前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且深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2]。不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界出现了很多分歧,比如,在传统心理学中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作为了两个对立面,即没有心理疾病则说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则说明没有心理疾病。但在积极心理学中却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作为两个不同的维度,即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是两个可以共存的状况,个人可以患有心理疾病,但也可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享受生命的美好;而没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也可以表现为缺乏生机和活力。同时在积极心理学中也认为虽然心理问题会对人类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可以个体提供了一个可以激发应对心理问题的潜在能力,促进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显然积极心理学更具科学性和兼容性,更加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合理引入这一先进的心理教育理论。

2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1 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需要面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使得他们极易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如果他们未能找到合适的情绪排泄口,则会使得负面情绪堆积,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转变为心理疾病,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3]。可见,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开展心理问题预防和自主教育,建立心理问题干预中心等途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干预,帮助学生及时排泄负面情绪,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2.2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美德,而积极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则是个体获得美德的心理过程。积极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自我调节、创造力、合作力、信仰、毅力等优良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美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积极体验、积极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表明,个体会在特定的情境下展示出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在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心理环境的营造,促进学生积极体验,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创设良好条件。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学目标不合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大学生群体,所设置的目标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内在发展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由于受到消极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多数高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往往会侧重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相对忽视。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会使得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将重心放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并结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重要任务[4]。但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只有当学生的心理问题暴露之后,教育人员才会展开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被动。并且这样的做法会让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公平地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上的功能难以得到体现。

3.2 教学内容有所缺失

目前高校都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一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为学生提供现场咨询服务;二是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带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解读;三是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前来寻求帮助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四是采取强制性的干预措施,对有着严重心理问题且不愿寻求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不过在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论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都是以防止负面心理障碍和消除负面情绪等为主,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和美德培养方面的内容较少,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充分体现。

3.3 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但目前多数高校都并未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多是在专业教学间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5]。另外,目前多数高校也尚未建立相应的心理教育评价体系,难以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监督和监测,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到心理教学教育功能的体现。

4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4.1 基于积极心理学,完善教学目标

基于传统心理教学理论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设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严重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体现。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心理教育人员必须引起重视,并基于积极心理学,将提升全体大学心理素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加理想地去看待自己和社会,并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6]。为了保证这一总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实际的操作中,教育人员可以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总目标进行分解。比如,教育人员可以将总目标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良品质,这一目标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旨在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作用,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二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回归正常学习和生活;三是针对在某一方面有潜能的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优势,并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他们激发自己的潜能。

4.2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内容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多是针对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的,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积极心理的引导等方面的内容相对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会发生偏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可以积极引入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灵活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引导他们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心理品质[7]。比如,在积极心理学中将积极的人生体验分为:回望过去生活,感到满意、回味当前生活,感到幸福、展望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育人员则可以将这一理念引入到其中,并结合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处境,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客观分析和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需求,明确生活目标,消除学生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感,并对未来建立积极的态度,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4.3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想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高校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积极心理学的渗透提供便利。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1)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依旧是以对学生负面、消极心理问题的评估内容为主,评估的结果只能显示当前学生的心理有多么的“不健康”,而非将学生的健康心理呈现出来。这样的心理评估结果显然是片面的、不客观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高校可以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指标去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既可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而且也可以让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正面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另外,由于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高校还应加大学生心理评估的力度,由以往的一年一评估向一月一评估转变,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或积极的心理品质,并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创新,帮助学生消除负面心理,激活积极心理。

(2)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在以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过于关注学生的心理缺陷,使得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一定的误解,认为只有心理问题时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会使得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偏执于自己的心理缺陷,甚至还会将自己的心理问题放大,对于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却很少会关注。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通过营造积极心理环境的方式,改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偏见,并学习去关注和放大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8]。比如,高校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手段,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曝光率,让学生意识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或者高校也可以设计和组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将积极心理内容渗透到其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3)采取积极的干预治疗措施。心理干预和治疗是预防和降低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在以往的高校心理干预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以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为主,对于学生后续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心理品质的发展相对忽视,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过程中,教育人员应主动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学生积极心理进行干预,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消解学生原有的心理问题,并重建自信。另外,除了传统的心理室咨询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站、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对话方式,将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干预,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5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尤其是在塑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因此,高校教育人员应意识到这一点,并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重视和研究,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心理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对抗消极心理的能力,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心理品质心理学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