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2023-01-02张雪松
张雪松
(南通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 南通 226019)
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12月份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2018年7月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都强调: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
社会支持系统[1]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中人物的互动,所建立的一种关系网络,个体能从中获取情绪情感心理的支持,能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变化的应对能力。
不难看出,所谓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中的“四级”是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高校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也就是说在高校,大学生将在与这“四级”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情绪情感等心理支持,这种支持将有助于其缓解由各种现实问题引发的心理压力,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学校、院系、班级和宿舍就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环境因素,而在这“四级”环境的人则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来源。
1 从生态系统理论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组成
生态系统理论[2]是发展心理学中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生态系统理论把环境看成是互相关联的从内向外的一层包一层的结构系统,每一层环境与人的关系都是双向的和交互作用的,具体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间维度。
其中,微观系统简称微系统,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是环境系统的最里层。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环境: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可以一一对应至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
(1)微系统──宿舍。宿舍既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情感的聚集地,同时也是人际矛盾的集中地。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易引发人际冲突,这种冲突是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隐患之一。一个学生所处的宿舍环境好、学习氛围浓厚、情感维系紧密,学生在宿舍大部分时间的感受是愉悦的,在面对挫折时能获得舍友的情感与行为支持,那么,学生的心理困扰的解决就相对较容易。
(2)微系统──班级。班级是仅次于宿舍的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环境,大学课堂的流动性造成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的行动较多,班级单位的行为限于教学场景与活动场景,班级中的人较宿舍中的人在性别、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性更大,这也会给个体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班级的集体氛围也会感染到学生个体,从而影响个体情绪情感体验。
(3)微系统──教师。在院系从事教学、行政、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教师,在学生个体的支持系统中扮演着类似学生家长(但不等同于家长)的角色,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监护、指导、管理功能,他们是个体社会支持资源中较成熟、理性且稳定的群体。好的师生关系将是学生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4)微系统──家庭,家校合作以往在中小学提及得较多,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儿童心理韧性的重要保护因素,来自家庭和其他成员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韧性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3]。近几年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增加,探索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与个体的原生家庭有关。要从源头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家长教育、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5)微系统──院系和学校。院系和学校的物理环境、文化氛围对学生学习生活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于院系、学校的情感,也会影响到其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认知和配合。正向、积极的院系、学校氛围,学生更愿意将他们视为自己的支持,而相反会造成学生的不适应、情感回避和行为退缩。
2 教育者视角下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其社会支持系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重构,因为其接触的环境和重要他人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发展起来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步入大学后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物理距离的影响,仅依靠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显然是不够的。在新的环境、新的接触群体中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对于那些本身社会支持弱的学生,在大学重构相对牢固的社会支持系统更显必要。同时,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教育、管理与服务过程中要主动作为,帮助学生在学校构建起自己相对稳定和有效的支持系统。
(1)学校各部门提供细致服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不一样,他们要独立处理各类学习、生活事务。不可否认,大学生的一部分情绪问题来源于现实应对。以大学中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为例,他们除了日常学习、生活外,要处理很多因学业问题附加带来的教务、管理事务,如,办理补考或重修手续、转换班级或专业,认识新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班级同学等等。这一过程看似很普通,但对这些生活琐事的看法和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生活态度,对周围人的看法、体验,最终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情绪情感。试想一下,一个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在办理各种相关手续时如果遭遇冷淡,又没有人主动关心或询问,本身自卑感和依赖性就较高的他们,会产生对这些琐事负性的评价,进而产生负性的情绪。在这一系列的连续过程中学校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不仅没有成为其有力的社会支持,或者说学生缺乏来自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情感和行为支持,教师自身反而成了引发学生认识偏差和负性情绪的现实因素,使得学生的内在感受和学习生活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这些学生在遇到其他的挫折或困难时,不再倾向于寻求老师这支主要力量的心理支持,如果同时没有来自家庭或同辈的情感支持,很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相反,如果在日常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细致、耐心、明确地指导,就可能改变他们这些琐事的评价,至少给予中性的评价,促使其将教师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一环。
(2)班级宿舍同学提供主动的关心。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来自班级或宿舍同学的主动关心和支持,会让每一位同学感觉到他们不是自己一个人,当有现实困难或心理困扰的时候能够觉得自己也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可以寻求帮助的人,即有稳定的社会支持。此外,班级、宿舍等团体对每一个成员的接纳也是必需的,任何班集体的活动鼓励全员参加,在过程中关注到每一个同学,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成员融入集体,感觉到集体的社会支持非常重要。这一点也是需要教育者指导和引领的。
(3)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撑。做好家校沟通,使学校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传统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以批评和指正为主,控制多,民主少。学生作为家庭中的人,家长的批评和指正是需要的,但不是目的。无论采取任何措施,其目的都应是促动他们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因此既要有适度的批评,又要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学校和家长都认为他们是可以改变的,只有这样,他们也有改变的信心。总之,我们既需要通过批评教育维持他们在学习、行为上的适度焦虑感,以更专心地投入学习和发展,也需要通过对改变的肯定,以增加他们的效能感。
(4)告知有效的求助渠道。大部分高校都建设有专门为学生提供思想和心理帮助的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等。要告知学生这些服务部门的相关服务信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能够找到相应的场所。
(5)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学习是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学习,因此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宿舍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专业教育环境,这些环境因素都会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支持力量。
3 受教育者视角下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
作为大学生,一味地依赖学校、老师、同学不能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在大学中,既需要对周围环境和人的适应与融入,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和发掘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主动作为,丰富自己的社会支持资源,发展稳定的支持系统。如,同乡、同一社团的同学、日常交往中认识的师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