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劳动精神,“丰”实践素养
2022-12-31刘曦北京市润丰学校
刘曦 _ 北京市润丰学校
北京市润丰学校架构了以劳动之星、助人之星为目标导向,以劳动技术课程为骨干,以校内外劳动实践为支撑,以校园公益行动为特色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形成了厨艺、家艺、精加工、纸膜等特色劳动课程,构建了全员参与的校园志愿者平台,开拓了学校家庭一体的劳动教育共育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习得必要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健康的生活情趣,培养基本的公民意识。
1.构建劳动课程阵地,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学校将德智体美劳整体规划到“九年四段”一体化德育课程建设中,强化德育为先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一贯制劳动课程阵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在劳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突出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的理念,开发植物栽培课程、劳动创意课。以多种方式推进劳动课程,如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学习、以课后服务为主的研究型劳动学习、以社会公益为支撑的综合劳动学习等。
2.创新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学校十分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使学科领域知识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得以延伸与提升,促进课内课外教育内容的相互融合。
创新传统文化劳动实践。依托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由劳动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制作粽子、月饼,剪福字等劳动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依托“梦想园”开辟班级种植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建造“梦想园”班级种植园,每班一块“自留地”,由科学教师和生物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际体验规划、选种、翻地、种植、育苗、养护、收获的全过程。各班可自主选择种植观赏植物或农作物。在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丰富了班级文化。
3.打造公益服务特色,树立学生公民意识
学校基于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理念,打造“校园公益行”特色项目。其中,校园义卖、社区公益劳动等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品牌。“校园公益行”项目入选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培育计划,学校成为50所基地校之一。
4.构建家校共育场域,巩固学生劳动素养
学校积极倡导学生开展家庭劳动,将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纳入德育实践中。劳动技术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系列家庭劳动实践活动,并通过学校公众号进行学生实践成果宣传展示。通过构建家校共育场域的方式,形成学生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5.创建教育实践保障,确保劳动教育实效
学校组织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劳动实践教育规范和考核标准,并在校园内设置精加工、陶艺、厨艺、家艺等教室,以及农艺园、“梦想园”等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基地,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组织管理和场地设备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