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技术学科教研基地工作,助力全区技术教育深度发展
2022-12-31霍莹北京市第一一中学
霍莹 _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2018年9月,学校获批成为海淀区通用技术学科教研基地校。通过4年的发展,学校通用技术学科不仅获得了发展和进步,同时也积极发挥基地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了海淀区通用技术学科的整体发展。
首先,参与区域教师研修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内容,为落实新课标、新教材提供实践经验。
重视评价。聚焦评价环节,用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的过程,突出发展性评价、关注差异化评价、运用激励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学校融合选择性必修模块智能家居内容研发的智能小屋学习中,教师充分运用评价手段,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点评、指导,促进学生的思考。
研发课例。通过大项目贯穿必修一中技术设计的整个过程。基于真实问题、真实情景的项目,从设计到制作到最后的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设计方法,学会做事情的方法,锻炼意志品质。学校选择的木工大项目是为教师量身订制办公型置物架。订制桌面置物架项目围绕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定位,从寻找用户开始,围绕用户真实需求进行定位设计,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又能很好地落实技术学科五项核心素养,即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
创新教具。研发学科教具学具,突破教学难点。第一,研发新的学具,从无到有。在木工作品设计课中,教师选取了燕尾榫连接方式。经过不断研究尝试,最终发现,使用三维打印机制作燕尾榫画线器,学生使用反响很好,画的线更加准确。第二,从有到本土化。针对教材中提到的技术体验活动,教材中提供了制作步骤等,但是在落实时仍有很多问题,可本土化地解决。例如,必修二实施的时候,可就地取材,设计简易试验装置,开展实验教学,研发线上教学的课例等。
其次,承担区域教师研修课程中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助力学科技能拓展和提升。
提升必修模块基础技能,拓展选修模块必备技能。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研发技能项目。例如,必修一的金工大项目选择螺纹连接小铁锤作为载体,即为学生提供一定尺寸的铁块和铁棒,学生可以通过此项目学习在金属上进行划线、锯割、锉削、打磨、攻丝、套丝等工艺。同时,尝试将三视图作为加工图纸与小铁锤项目进行融合。
培训技术教师相关技能,注重技能的本土化应用和迁移。学校研发用于海淀区本学科教师技能培训的课程包括“双足机器人的设计”“智能心率检测器”“花窗设计与制作”“组子细工纹样垫的设计与制作”“手工木凳设计与制作”等。例如,在“组子细工纹样垫的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组子细木工纹样垫,花纹繁多,样式复杂新颖,还可以在方寸间自行创作。学校教研组教师查阅大量资料,并购买了相关工具、材料进行初步尝试,总结出技术要点及制作原理,做出精美的样品,又使用3D打印机绘制打印了多种图样。
提供灵活多元的培训支持,为教师技能提高提供服务。学校具备同时供55人使用的教室、基础设施、相关工具设备等,多次为海淀的初中、高中技术教师提供场地进行培训。同时,开展相关的研究课、展示课供全区教师研讨、观摩。
再次,开展区域教师研修课程中的校本和基地校课程内容,引领学科均衡深度发展。
组内多名教师作为海淀区兼职及见习教研员,为海淀区学科教师进修提供场地、设备、师资团队及课程开发。围绕跨学科项目实践和劳动课程的开展,以微课题形式促进教师团队成长,在全区做主题专项研究和教学实践推进,积极承担区级研究课、课例分享、经验介绍、参观调研等活动。团队全体成员参与初、高中多版本劳动教材编写(已出版)。参与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课程录制工作,以及劳动教材的视频录制工作。此外,面对新教师群体,承担部分教研职能,即新教师的跟岗培训、听课“一对一”指导、经验分享等。